摘 要:识字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如何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成为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逐渐走进教育领域,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基于此,本文围绕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展开探讨,明确其现实意义,分析实施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推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走向智慧化、高效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数字化 有机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9.015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学习提升的工具,深厚的文字功底是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识字的开端,丰富学生的文字储备、提升识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学科使命。但是不可否认,受制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小学语文识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加快教学模式转型势在必行。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下,数字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融合不失为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识字教学提质增效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明确了识字uOX4INOeQxT+GMb6GX9gq5ueOgyXBOJtywj8/CRfELM=广度与深度,而且强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与写字习惯。面对素养化的新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封闭的局限性日益体现,加快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数字技术能够对此提供有力支持。第一,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深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教学背靠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内容的拓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第二,优化教学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理解力、思维力与专注力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于识字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合理运用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平衡了识字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学生识字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能力以及识字习惯是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优化学生的识字学习方式,而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能够发挥作用。第一,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下,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数字化与小学识字教学的融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灌输4ku+cHi+7FXjOKJm1kAGN3hiHcSZepz4OgAD0K6sj0k=教学走向启发式教学,增强了课堂有效互动,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识字方式。学生借助形象生动的数字媒介探索字音、字形、字义、字理,总结汉字的本质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层次。
第二,打破学习时空藩篱。识字是一个庞杂的认知系统,单纯依靠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数字技术延展了教学时空,实现了课内外的联结。学生借助移动学习端可以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的进行识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二、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衍生出各种教育新理念与教育新科技,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从理论层面而言,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格局。在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正式步入智能时代。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新变化的课程要求。上述教育新理念营造了浓厚的数字教学改革氛围,并从目标、内容、形式多个维度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从实践层面而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走进教育领域,各种教育智慧化技术与工具层出不穷,深刻改变了教育形态,衍生出智慧教室、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更加开放,对于数字化教学方法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乐于实践尝试,为小学语文数字化识字教学的落地创造了利好条件。
(二)挑战
就目前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存在理实发展失衡的问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把控和运用不到位,成为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合面临的重要挑战。
具体而言,其问题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存在“拿来主义”思维,制约教学创新。数字化教学历经一定的实践尝试,形成了诸多优秀案例,为小学语文知识数字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参考。但是一些教师展现出“拿来主义”倾向,将现有教学设计搬运至识字课堂,忽视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的自主开发,不仅制约了数字化教学创新步伐,而且影响了教学的适切性。第二,融合维度片面,影响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侧重于课件的呈现,更多的育人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虽然提升了识字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暴露出教学功能定位较为狭窄、教学预设性过强的问题。
三、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资源融合:丰富识字教学内容
虽然数字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并非所有的资源都适用于教学,加强资源甄选是实现高效融合的基本前提。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内容应涵盖字音、字形、字义三个维度,教师以此作为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着力点,能够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适切性。
1.字音
字音是识字教学的基础模块,是学生由拼音向认字进阶的载体。汉字的音节由声、韵、调组成,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起来并非易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难点,挖掘辅助性的数字资源,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音调是字音学习的关键,而标调则是易错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得其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搜索有关标调的歌谣,例如,ɑ母出现不放过,没有ɑ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带领学生展开韵律诵读,并引入音标相关的线上小游戏展开实践应用练习。借此渗透标调的规则与方法,促使学生掌握一般规律,增强学生对字音的把握能力。
2.字形
字形即为汉字的结构,由于汉字的字形多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同音异形字,若单纯从字面去识记,容易出现分不清、辨不明、用不准的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融入关于汉字演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识记支点。比如,“坐”和“座”两个同音异形字,用电子白板展示两个字的起源。“坐”表示人的止息方式,甲骨文是一个人跪在席子上的形状,而后金文将席子改为“土”,形成了两个人坐在土上的主体结构,小篆、隶书、楷书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做出了调整。而“座”在之前与“坐”相同,后拓展为表示坐在屋舍之内,所以增加了“广”,引申出座位的意思。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带领学生追本溯源,开阔识字学习视野的同时,强化对字形的理解与识记。
3.字义
汉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字义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教师从造字法角度出发,以生活为背景,筛选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剖析字理,掌握字义。例如,在执教《树之歌》时,教师将“木”字旁的汉字整合起来制作微课,微课资源包括汉字故事、字理探究以及推测练习三项内容。首先,汉字故事环节,教师播放《“木”字的故事》音频,学生对“木”字旁的汉字形成初步认识。其次,字理探究环节,教师展示“木”字旁的汉字,树、森、林、榕、梧、桐、枫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汉字的结构,找出共同点,由此可以推断其含义与“木”相关。通过启发学生观察、联想与总结,发现字义的规律,提升推测字义的能力。最后,推测练习环节,教师设置“贝”字旁、“人”字旁等不同结构的汉字,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猜测字义,形成迁移应用的能力。
(二)媒介融合:优化识字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连接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的桥梁,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数字化技术赋予教学方式更多的选择,但是如何搭建融合媒介是教师亟待思考与实践探究的关键问题。对于识字教学而言,教师需要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成长特性出发,精准捕捉数字化技术与识字教学的融合点,以保证教学方式的实效性。
1.情境识字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较为发达,情境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将情境作为链接数字化技术与识字教学的媒介,打造沉浸式课堂,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主观感受,提升识字的趣味性与成就感。数字化情境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选择最适合的形式。例如,在执教“春夏秋冬”时,首先,以故事情境作为导入。教师利用数字化素材将春夏秋冬拟人化,并根据四季特征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形象,带领学生与四季交朋友。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课堂,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字的音形义。其次,以游戏情境驱动探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设计“画图猜字”游戏,以本课的重难点生字作为题目,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展开游戏。每个小组轮流派出代表到白板上进行作画,将看到的字呈现出来,其他学生根据画的内容猜是什么字。每猜对一题积一分,最终累计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借助游戏情境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2.交互识字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发现知识、解析知识与内化知识的完整认知过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同样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思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专注力较差的问题,教师发挥数字技术生动有趣、丰富多元的优势,打造交互式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执教“古对今”时,首先,教师播放《声律启蒙》的音频,让学生潜心聆听,感受古风古韵的优美曲调,体会韵文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说相反词语”的游戏,电子白板随机给出词语,如安静、勇敢、炎热、上、左、远等,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给出相应的反义词,由反应游戏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主题,为字理探究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借助图像促成汉字音形义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字理、识记汉字。例如,在对“晨对暮,朝霞对夕阳”的理解中,教师展示太阳冉冉升起和徐徐落下两张动图,分别对应“晨”和“暮”两个字,并围绕图文信息设问,两张图片哪个对应“晨”,哪个对应“暮”,为什么?借助图文和问题促成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
(三)渠道融合:拓展识字教学场域
识字教学并不是机械地知识灌输,而是多方意志、多种思想交融的生命场,场域的纵深延展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要素,数字化技术融合应以拓展识字教学生命场的纵深作为落脚点。因此,教师促成渠道的融合,能够赋予识字教学强大的生命力。
1.优化识字评价,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反拨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诊断、导向、调控的功能,教师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识字教学评价体系,获得全面、客观、及时的教学反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例如,在执教“‘贝’的故事”时,教师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重塑评价体系。首先,收集更为精准详细的评价数据。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设置相应的测评链接,在课前导入环节进行课文朗读,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为评价起点。在新知探究环节,围绕字形、字音、字义设置简单的练习题目,监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的结尾,设计讲一讲“贝”的故事以及选词造句检测活动。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让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实现实时跟踪,精准反馈。其次,做出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制作电子学情跟踪档案,将不同环节的检测数据输入档案,并借助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以及最终成果做出综合分析,发现学生的成长与短板,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依据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2.辅助综合实践,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识字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汉字符号,而是促使学生掌握汉字这一认知工具,支持更为丰富多元的知识探索。因此,教师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学生的认知层次设计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例如,在“发现生活中的汉字”主题活动中,教师制作实践资源包,并依托线上渠道发放给学生。资源包内容如下:一是阐述汉字对生活重要意义的案例视频;二是综合实践导向,即找一找零食配料、文具使用方法介绍、药品说明等生活事物中你认识的汉字,在家长的帮助下拍一段认读视频。同时,教师利用沟通软件为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支持,可以是答疑解惑,可以是方法指导等等,并组织展示与评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识字综合实践的有效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让识字不仅仅停留于课堂,而是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延展识字认知边界。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时期,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时然,是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必然,是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应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把握数字技术与识字教学的融合点,不断尝试新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做出调整,探寻二者融合的最优解,进而切实激活数字技术的教学价值,为识字教学添彩,为学生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 范珺《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年第10期。
[2] 王小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数据》2023年第2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数字化与语文认字识字教学融合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