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4-10-25 00:00邱小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7期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引领学生系统性、整体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学生的辩证意识,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新时期,教师应该充分追寻新课程改革要求,认识到思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基于高中思政教材内容展开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究,以实现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的融合。

关键词:高中政治 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53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扩充思政教学素材、资源,拓宽课程育人渠道,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收获,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现阶段的高中思政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创新课程授课方式,以多种方式加强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重视资源开发,挖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其融入高中学科教育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高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因此,要想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对教材资源的开发,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合思政内容及文化内容综合开展教学讲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文化素养。教师也要充分地把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抓住教育时机,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渗透,进而为学生后续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促进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七课《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掌握传统文化,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标的引领下基于高中生当前学情及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注重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引入中华优秀诗词作品及生活中常见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教学资源,并加强教学引领,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自然思考“文化”的含义及功能与内涵,提高学生“学”的速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以此挖掘思政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把握教育的契合点开展实际教学,更好地放松学生的身心,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融合,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融合网络技术,拓展融入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走进了家家户户,在“教”的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思政教学中,也要注重利用网络技术拓展传统文化融入途径,以在教室内及学校中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更好地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当前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但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复杂多样,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形成不良的观念、行为。教师要积极了解各新媒体平台,并把握好这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更好地拓展传统文化渗透渠道。比如说,教师可以积极构建校园网站,并在网站中增设“传统文化”板块,定期在此板块中上传一些“新”的文化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以发挥网络育人作用,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阵地;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拍摄、制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然后再发送到新媒体平台上,以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视频的拍摄、制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加速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还可以将网络技术引入到学科课堂中,利用网络技术扩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中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且节目形式有趣、内容生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眼球,促进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入这些节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将学生的文化参与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又如,教师可以以“传播传统文化”为题引导学生进行“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将学生分为一个个文化传播小组,并通过商量、讨论选择拍摄的具体内容、主题,然后再基于此制定拍摄方案,选择场地实施短视频拍摄、制作。有的学生以“汉服”这一传统服饰为主题拍摄了短视频,在视频中介绍了不同时期汉服的不同特征,说明了中华传统服饰的“精致”之处,并呼吁人们了解汉服文化;有的学生以“传统建筑”为主题制作了短视频,在其中融入了“赵州桥”“故宫”等传统建筑,并讲述了“传统建筑”的“精巧”之处。依托新媒体平台布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实践任务,并鼓励学生将此些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中,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热爱“传统文化”,也能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入到实际的思政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形成,使得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拓展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渠道,使得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进而能够深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渗透素质教育、德育。

三、汲取文化精华,加强思政教育

学生是思政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要做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使课堂更丰富、更有内涵。传统文化有糟粕、有精华,教师应该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甄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充分融入思政课堂中,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政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时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当前高中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搜集。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素材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并参透其中的文化精华,所以,教师在进行素材的选择时,除了要关注传统文化本身,也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理解能力,以避免学生出现排斥心理,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政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习到新鲜的思政知识与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先利用古诗词内容进行教学引导:“你们知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诗词吗?你们知道这句诗词该如何解释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再说明这句诗词的含义,并向学生进行提问:“那为什么要去基层了解政绩呢?”引导学生探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并快速导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深入探索。以此充分引入富有哲理的诗词导入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实现了课程导入的高效化,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推进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四、多元方式应用,提升文化认知

在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以生为本”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多元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在“学”中的体验感、幸福感,使学生真切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就会具有比较明确的想法、观点,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高中生这一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融合辩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在辩论中、情境、议论中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引入《北大教授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视频,快速将学生吸引至视频中。然后,教师再基于此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你觉得钱玄同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吗?”“你觉得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是什么?”以此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指明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盲目搬运西方文化不可行”的观念、想法。然后教师再继续提出“生活中有哪些‘崇洋媚外’的现象?”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议论、探究,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各个方面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到当前日本动漫、美国电影、韩剧等广受欢迎,有些人在此影响下,形成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总是盲目吹捧外来文化,贬低国产电影、电视剧;有的学生提到在“抖音”“微博”等App中看到了其他人的想法,总是认为“外国人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有的学生提到当前很多人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教师再设计议题:“那么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是正确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外来文化?”引发学生的议论、探讨,初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教师再根据教材观点开展正向思想引导,并向学生说明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外来文化。教师也可以积极播放中华文化在外国备受欢迎、关注的视频,使得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再加以教学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议题式的先进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大舞台,学生在议论、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传统文化能够产生“新”思考、“新”想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课堂上的渗透。

五、加强生活联系,渗透文化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学生理解、鉴赏、掌握。在实际的高中思政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构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引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快速将学生带入到思政、文化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渗透文化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计一些生活性实践任务、开放性生活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好实现文化教育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自觉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队伍中。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七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引领学生感受现实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充分认知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熟知的传统文化?”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所以能够很快给出答案,有的学生说:“端午节、春节、中秋节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且具有相应节日文化。”有的学生说:“我们老家住的房子属于传统的民居。”有的学生说:“剪纸、皮影戏属于传统文艺。”以此链接生活实际,能够快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再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继续提问:“那么你觉得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新”思考,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思政所学及当今社会现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想法,及当前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以此将思政教学与“生活”有机链接起来,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当前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以及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也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政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不仅要传授教材中所拥有的政治知识点,也要积极挖掘、选择更多的传统文化素材,并结合多元方法进行渗透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开发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并充分引入多元教学手段以加强传统文化渗透,进而促使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景彩云《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高中政治教学》,《新课程》2021年第49期。

[2] 朱立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政治教学》,《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18期。

[3] 翟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思考》,《天津教育》2021年第14期。

[4] 王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育人路径分析》,《高考》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