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通过恰当定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思辨、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的调整,引领学生在自学、质疑、讨论、求助、关联、反断等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意在探索指向高阶思维的课堂教与学策略。
关键词:高阶思维 教与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5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遵循三大原则,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中学教师,应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通过恰当定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思辨、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的调整,引领学生在自学、质疑、讨论、求助、关联、反断等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探索指向引领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
所谓高阶思维,还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化为六个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是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主要用于学习事实性知识或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阶思维的培养与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完全一致,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重视并引领高阶思维的培养,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引领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恰当定位,寻找思维生长点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差异,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从学生出发,安排好一节课的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分布,通过针对性教学,寻找到学生高阶思维的生长点,并根据这个定位制定围绕这节课的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阶目标。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教学设计为例,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男女特征区别”入手,低阶思维引入,理解男女特征,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进而引发高阶思考: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些男生细声细气,有些女生装扮男性化等现象,分析正确认识性别角色的意义,评价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弊端,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正确把握性别刻板印象的含义,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开展项目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营造适合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情境,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围绕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价结论、延伸情境,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
以八年级下册宪法专册为例,教师设计了“精彩‘宪’场”的项目化教学,时间点选择在期中考试之后。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宪法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方案引导学生设计项目学习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包括项目信息、概述、资源、驱动问题、实施计划与过程、评价、反思等。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完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综合分析能力,评价环节的设置也为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抓手,“一节队课”的创意设计给予了学生创作的空间。本次项目化教学从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回归到课堂,3个课时的安排,让学生受益匪浅,不仅更深入地理解宪法,还了解了与宪法相关的人物和历史,学习实践的过程成为思维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加强合作,开展探究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强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教师通过设置综合探究性问题,指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目标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导向,共同分析分享体验,交流意见,彼此争论,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以八年级下册“精彩‘宪’场”教学设计为例,此项目式学习全程都以小组合作进行,从实施方案的拟定,到参观学习、队课设计和讲授,有分工、有合作,有分享、有争辩,有评价、有反思,每个环节都把组员们凝聚在一起,围绕共同的目标扬长补短、互相借鉴、激发启智。以八年级上册《承担社会责任》一课为例,教师结合苏州疫情热点设计探究问题,“疫情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我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所见所闻所感中从不同的社会主体、角度谈感受,交流责任与角色,理解奉献精神,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意识。
(四)问题导向,开展思辨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入境、明理、动情中主动学习,学生在比较与鉴别问题、收集与分析资料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和比较,明确核心概念,厘清自身思想、观念等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并及时矫正错误思想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与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苏州的疫情设计辨析问题: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被公布,隐私权是否有保障?接受隔离的居民是否牺牲了人身自由权?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确权利的相对性和边界,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正确分析和评价当下的言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信息技术,连接校内外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前学、后学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利用专业平台、整合资源,创造性地开展项目化学习,呈现现场,创设真实的情境,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平台使用为例,笔者充分利用好平台的前学和后学功能,利用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资源,通过课堂的分析、及时评价的功能,能更好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易加分析平台的使用,阶段性的检测反馈学习成果,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调整课堂教学,通过平台推送实现微课强化、错题巩固。
二、提升高阶思维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的调整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高投入的自主建构,作为初中生一方面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实践,不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习惯性运用高阶思维,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为素养,实现自身的整体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如下学习方式,并习惯性地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去,改变思维模式。
(一)自学
即自主学习,这是高级思维培养的起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自我驱动下,产生主动学、自主学的态度,调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前5分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初一上学期利用这5分钟在课代表的带领下进行复习和预习,初一下学期进行“我看天下”时事播报,初二上学期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增加时事点评,初二下学期根据法律专题进行“案例说法”等,通过持之以恒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预复习、自主关注热点新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二)质疑
对于社会现象、文本、图片以及表格等信息的分析和评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培养批判精神,激发创造力。在教学中,除了选择有争议的话题,设置辩论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外,还需要在日常的课堂上有意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追评,即一位学生分享或者答题结束,再请另一位学生对前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点评要求一分为二,先说优点,再提出不足和改进建议。
(三)讨论
围绕主题或者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者分类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学会分享,学会反驳,学会总结,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升思维的缜密度和完整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一般都会设置讨论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分组或者自由组合,依据教师的设问进行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视讨论的方式和效果,讨论小组应有分工,有召集人,有负责记录的同学,有代表发言的同学,为确保讨论的效果,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根据记录进行考核,经过长期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四)求助
遇到不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求助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及时完善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成立学习小组、互助小组、竞赛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求助不断完善自己。
(五)关联
知识具有综合性,解决问题不可断章取义,要通过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甚至要运用跨阶段、跨学科的知识,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角度;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反断
即反向论证,提出对于所学结论的相反论断,并对这些论断进行分析论证和检验,反断结论存在的可能性和正确性。也许学生所提出的相反论断是错误的,但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学习意义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并勤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式,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
总之,对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已经远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了,随着新时代育人的要求,我们需要把高阶思维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创造和探索的能力,使得学科和课堂本身成为学生思维培养和应用的工具,成为学生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式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李松林《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3] 王应江《道德与法治课迈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与策略》,《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学科教与学》2019年第4期。
[4] 龚雷雨、袁锦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设计例谈》,《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5] 刘艳军《培养高阶思维 营造高阶课堂》,《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