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分析

2024-10-25 00:00孙延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7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灵活应用创新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文探究了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48

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跟随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接触社会,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尽管道德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生活中却又紧密相连。该课程帮助学生展示出良好的道德素养,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学生在课程中能够了解基本的道德准则,知道“以理服人,以德待人”的含义,能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熟悉礼仪礼节,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合理的判断,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尊重法律与社会守则,能够抵制生活中的犯罪行为,利用相关的法律条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该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保护自身权益,形成与人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坚持社会公德,并通过合法的、多元化的途径了解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在课后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实现校园生活的和谐发展。从这些点中可以看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道德与法律知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道德与法律知识,还应当通过不同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课堂教学便是实施高质量德育的渠道。新《课标》中将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重视学生和谐、自由、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引导”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抛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优势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学生思想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其主动加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拥有灵活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互相尊重,营造出情感交融、氛围和谐的教育课堂,利用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满足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完善自身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实现学生情感、认知、智力等方面的共同提升,使其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站在全面的角度上分析社会事件,从原本的纯理论教学变为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学生差异性。

1.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转变教学理念,要将学生视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教师的“教”为辅导,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学意志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主导性强调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启发和诱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

2.学生差异性

学生差异性强调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定论,即打破分数中心论。因此,教师要遵守学生的差异性原则,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设计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趣味性、功能性的教学活动,引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确保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遵守科学性教学原则,可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因此,遵守科学性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要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一般情况下会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由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即教师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喜欢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四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的科学性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如表达能力差、不善于交流、交流思路混乱等情况。基于此,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方式的科学性,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或站在学生角度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怀自己,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助于学生进行主观性表达,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注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教学内容和学习能力,通过阶段性学习,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新《课标》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设计具有规划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性和严谨性阐述,以表达自己的学习观点和看法。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就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和有效学习。

(四)兴趣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前提,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在尊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直观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可视化学习,加强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论点和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论点和学习任务进行密切交流和互动,使学生通过探究性、互动性学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成为课程主体的学习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实践学习的快乐,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四、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应用趣味性教学手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当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尝试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由于一部分初中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长期被动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讨论与交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实现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融合,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入手,灵活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当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课堂参与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上,分析学习重点,并对重点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其说出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探索德育的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在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点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站在社会热点新闻的角度上,为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还原事件原貌,展示出学生忽略的细节,引导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事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深化其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应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融入道德与法治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满足其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中也包含了许多德育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德育内容,并尝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引导其对现有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抓住关键的教育契机,引入德育知识或相关元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出该学科的德育作用,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强化课后服务质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忽略一部分知识点,同时也会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课后服务是一种探究与反思的环节,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总结之前的学习经验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后服务环节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总结,找出依旧存在问题的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环节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并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适当调整后续的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应灵活应用课后服务环节,梳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学效果,站在教师层面,可以利用这一环节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或者使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确定教学期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是否流畅、有逻辑,如果存在问题,学生可以为教师提出相关的建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让教师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脚步,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拉近师生关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并减少对学生的笔试测试,侧重于对学生思想与逻辑思维的测试与评价,增加一些开放式题目,这样能够重点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便于教师开展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课堂中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应用趣味型的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尝试将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后服务环节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能够构建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金坤《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35期。

[2] 田会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的创新》,《求知导刊》2023年第10期。

[3] 尹娜《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求知导刊》202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