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导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历史课堂中。本文旨在探讨六字导学案如何引领高效历史课堂的实施。首先,分析了六字导学案引领下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意义,进而总结了六字导学案引领下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方法。本文旨在为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六字导学案 高效历史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45
六字导学案指的是以导学案为基础,将历史教学总结为知、思、究、梳、谈、提六个环节,其中知指的是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复习初中历史知识并完成高中历史的预习,保证历史学习的连续性;思指的是通过解读与思考历史材料,剖析历史真相、发现历史本质;究指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历史材料中寻找到答案,形成自身独特的历史认知;梳指的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历史知识体系;谈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畅谈启示,将历史知识学以致用;提指的是以能力提升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学科素养。
导学案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技术,导学案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内容相匹配,能够将庞杂的教材内容整理到一张纸上,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主要知识点等信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一、六字导学案引领下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意义
六字导学案以知、思、究、梳、谈、提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思辨能力,深入探究历史事件,整理历史事实,展开讨论和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六字导学案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够培养出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六字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问题,梳理历史事实,进行思辨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解读历史事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六字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在合作中获得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六字导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六字导学案引领下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承已知启未知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学习也是如此。虽然在知识的难易度上、理解的深度上、思考历史现象的角度上有所差异,但历史的知识系统是体系化的、连续的,因此,历史学习需要“温故而知新,承已知启未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好导学案“导学”的功能,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已知的复习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
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信息,虽然高中教材中会重申这些内容,但从高中历史新《课标》来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知识并非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破表象的学习,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本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并从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相关的内容并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在教学前先思考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本质,实现“温故而知新”,随后再通过一些简单的任务、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目的去学习,使教学与学习更具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承已知启未知”。
设计“鸦片战争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在导学案中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有人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而起,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鸦片而起,但要我说,鸦片战争不过是一种借口,即使没有林则徐、没有鸦片,鸦片战争依旧会发生。同学们怎么认为呢?”用这样的一段话,指出本课教学的内容“鸦片战争”,同时提到了“林则徐”“鸦片”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依据关键词回顾初中历史内容,回忆起鸦片战争中的关键事件、时间、涉及人物等基础信息,最后再抛出“没有林则徐、没有鸦片,鸦片战争依旧会发生”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鸦片战争背后本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林则徐、没有鸦片也会有鸦片战争的原因”。以此来实现“温故”和“启未知”的导学目的。
(二)学而不思则罔,以思代教
正所谓“以史为鉴知兴替”,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反思,思考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历史中获取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实现知兴替的目的。
和初中历史不同的是,高中历史学习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这些历史材料可能是近现代人写的总结,也可能是古人写的记录,但无论是现代人的总结还是古人的记录,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甚至历史的本质也包含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同时,从历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掌握历史材料的解读方法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历史材料融入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学习历史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学《两次鸦片战争》这一课,在设计“战争的评价”这一问题时,导学案中引入了三段历史材料,其中一段是马克思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评价“一个人口几乎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广大帝国……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决斗中死去……”和《复兴之路》的解说词“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4年,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还有林则徐写给姚椿的书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是器不良也。……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这三段材料分别从当事人和后人、国外人与国内人的角度总结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现代人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历史的本质,远比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更加高效。
(三)以讨论替代讲解,以探究获取真相
正如“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一言堂”的出现,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与方法去思考和探究历史的真相,在讨论中逐步把握历史的本质,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讨论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在解析某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妨先组织学生根据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这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也会交换意见,而历史学习中的意见交换往往是“1+1>2”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从而建立立体化的认知。
在教学“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要对鸦片战争的本质进行讲解,可以先在导学案中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原因最重要?2.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4年,帝国主义便发起了第二次侵略?3.有人说鸦片战争让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你赞同哪种观点?4.为什么鸦片战争要与睁眼看世界放在一起?在设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黄仁宇评价鸦片战争的短视频。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导学案上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
导学案上的问题设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首先,这四个问题并没有展示出明确的观点,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其次,这四个问题中的一些描述也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参考,有助于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最后,这四个问题直接涵盖了课标中关于鸦片战争教学的要求,也覆盖了历年高考与鸦片战争有关的知识点,比如问题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转化为“你从鸦片战争中能够吸取哪些教训”,问题2则是对“鸦片战争的本质”询问,问题3也可以转化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4则是在探究“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关系”。
(四)强化知识点梳理,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和其他学科不同,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立体的,横向上的对比与纵向上的发展构成了历史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在《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在导学案上以思维导图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横向上展示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技术、思想、财力、军力等综合国力上的差距,阐明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在于“落后就要挨打”,纵向上则以时间为线索,阐明了西方国家向我国倾销鸦片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一次为虎门销烟、第二次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性质的改变等。
图1 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
相较于历史材料的长篇大论和教师的讲解,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直观化的特点,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准确、快速地完成与鸦片战争有关知识点的梳理。
(五)以辩为谈,学史以知兴替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知晓过去,更重要的是“学史以知兴替”,在历史学习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完成个人思想的改造与精神世界的建设。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学到点什么”。
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具有发散性与差异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因为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固有印象的情形,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到答案,这样才能够完成历史知识的内化,将历史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导学案以学生辩论的方式替代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从特定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利用辩论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也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完成对历史的深层次解读,既展现了历史的跨学科属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在辩论中学生需要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来“说服”另一方,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利用导学案上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完本课的知识体系后,教材与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学生已经知道了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本质及其影响,便组织学生分为两组围绕“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展开辩论,其中一组代表中国,另一组则代表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并在导学案上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以辩论为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历史、解读历史,完成本课教学主题的升华。
(六)强化能力训练
在历史课堂中,强化能力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课堂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设定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导学案的最后会结合本次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
在《两次鸦片战争》一课导学案的最后,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题目“如果穿越历史,你要如何阻止鸦片战争发生”,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撰写400字左右的小作文。学生想要完成这个题目,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六字导学案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工具,能够引领高中历史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字导学案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配合教学安排使用导学案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打牢历史基础,从而有助于学生历史意识、历史精神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科普童话》2023年第15期。
[2] 梅世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讨》,《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
[3] 董晖《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34期。
[4] 邓磊《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42期。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文科(历史)”的立项课题《“六”字导学案引领下的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40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