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课堂教学应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发展基础,强调学习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情趣与创造能力等教学目标。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让学生实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和文言文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传承和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和拓展,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具有审美特点的语言进行写作,引导学生体验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进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42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应用能力。其中包含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相关能力。其中,语文的思维与建构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一种特质,通过对语文学科相关内容的知识积累,日常的语文运用等,可以使语言表达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缜密性。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审美品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语文中潜藏的文化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强调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吸收能力,从中寻找到人生价值,体现社会责任等。
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的关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提炼的人文教育内涵的熟练掌握,延伸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典故,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重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运用。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教师要不断促进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提升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语文学科成绩。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极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仅仅是为了提升语文成绩和考试分数,通过大量地刷题来掌握语文考点,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的学科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成绩和分数,并未真正理解教学改革和人才筛选机制的最终目的。当前,国家不断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作出调整,而每次调整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考试作为人才考核机制,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已经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育人轨道,磨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取而代之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机械性、重复性地刷题。从语文阅读理解的公式式标准答案现象就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拿下更多的考点和学分。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文化传承理解能力的重视,忽视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当前这种制式的语文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缺乏文化常识和学习兴趣,缺乏对语文庞大知识体系的了解。致使语文学科丧失了关键的人文关怀教育,丧失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具备的育人作用,失去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
1.结合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重新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以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语文学科当中除了服务于考试的内容之外的内容。
通过拓展语文学科当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物、故事、情感、审美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消化,可以形成内在的语文文化体系。学生以自己独特的创新视角对历史、人物、故事进行传承和转述,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例如,《月下独酌四首》中提到的“对影成三人”,学生没无法体会李白为何会在苦闷和孤独的时候与酒和月亮为伴。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感同身受,就无法理解古诗词当中诗人的心境,自然也无法和诗人一样重现“对影成三人”的画面。当代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科学信息时代,也是家国太平的时代,不仅物质丰厚,而且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心思单纯,没有经历过苦难也就无法理解古代诗人作品的诞生背景。如果不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当时的情境,就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当代学生缺乏历史文化的熏陶,仅凭书本上的文字无法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温度,他们不愿意墨守成规地进行“学习”,能够吸引他们的是更开阔的教学思维和更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当前的应试机制正在磨灭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语文学习兴趣,只会根据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生搬硬套地答题。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这门学科的主导者,应重视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收集和整理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心理需求的知识点,结合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搭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桥梁。
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很多深奥的人生哲理,而这些人生哲理和感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词唯美的情境,重现传统文化的故事和情景。在重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语文学科的感性认识,从情感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学生的文化视野越宽广,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就越有效。
2.注重语言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思维发展
高中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更多的语言词汇,提高自己的词汇量。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有效进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判断能力,从多角度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限制某一格式的回答形式,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学生语言体系的建构。例如,写作训练需要关注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是否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眼中所看和心中所想,如何通过现有的语文词汇真实地展现出客观世界。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不同的写作风格,而非全班同学用同一种语气和角度去分析同一件事情。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不限制学生的创新行为,应开放式地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来描绘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
此外,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思维同时也承载着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和语言能力相互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的本质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和合理性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多地依靠概念和现象来进行自我判断和推理,因此,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关系。使用语言的方式取决于大脑的思维习惯,语言的使用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融入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思维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教育核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语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首先,通过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通过自己的感悟来创造美的语言。其次,要培养学生对视觉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够有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此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让学生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要有创造美好情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内涵的能力。
3.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和文学常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一种体现个人素质的综合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考验着学生们对民族情怀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文化自信。学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热爱本土文化,才能够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是开展文化传承的基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传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材当中的文化内容只能作为教学基础,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和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和历史背景共同学习,厘清历史背景脉络,探寻古代民间风俗起源故事,站在事件发生时代的角度,真正理解和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和美食,还包含每个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典故。以过年的习俗为例,中国地大物博且民族众多,各地过年的习俗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系列的共性和联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有种说法是,年兽的前身本是南方地区的一种叫做山魈的动物,后来传到北方便被演变成了年兽。而爆竹起初并非只是过年时候增加节日气氛的物件,而是南方有烧竹子的习俗,该习俗传到北方后,北方人便模仿竹子的样式在纸筒中间夹上火药产生像竹子燃烧蒸发水分时产生的“噼啪”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被传承了千年之久,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保存完好且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宝藏,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
此外,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故事内涵十分丰富,学生们不仅仅要知道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而且要了解端午节的代表性人物屈原的故事。在当时,屈原为何会投江,为何百姓会将赛龙舟与包粽子作为传统习俗流传下来。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都应该让学生们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四、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开展课外研学活动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诗和远方。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去亲身体验,学生没见过瀑布,怎知“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没见过西北地区的干旱,怎知“大漠孤烟直”。教学不应该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开阔眼界,尽可能去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过后才能够有所领悟,没见过日出和日落,怎么能写出朝霞和晚霞。学生每日拘泥于方寸之间,怎能光凭想象和视频去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何写出山河壮丽的优秀文章?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积极作出调整,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
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高中学习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适当地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高中语文,也可以让他们爱上高中语文课堂。因为学生不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还进行了课外研究学习活动,从而拓展知识。开展适当的课外研究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也能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必须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化中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化素养,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积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势在必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节日习俗,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满足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境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文广《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湖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陈玉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23期。
[3] 徐永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4] 方艳花《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民办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郭阳阳《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6] 甘一希《浅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