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2024-10-25 00:00高虹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7期

摘 要:新《课标》的出台给予了高中语文教学更多新的标准和目标,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背诵和朗读,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优化创造了条件。本文从师生关系、教学语言、教学形式、课外阅读、立德树人等方面出发,对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36

新《课标》将立德树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倡导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发展,这就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灵活选用各种方法、策略与措施,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可获得道德素质的提升,最终成长为新时期的人才。由此可见,深入探究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率

新《课标》将学生定义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服务的角色。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是高中语文课堂上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营造出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可让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可推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互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优化。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亲其师信其道”的内涵,在课上课下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主动走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能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引领。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真正走到学生的心中,才能更加了解学生,并为组织出更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优化。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这一作品的时候,由于作品的体裁是词,对于高一新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极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基于此,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可用生活化的谈话方式与学生谈论关于“毛主席”的一些故事和已经学习过的作品,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作品的创作背景素材,以及与课文有关的“橘子洲”“层林尽染”“少年击水”等美景图,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古诗词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节课中,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重难点知识。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姿态对待学生之外,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教师关注课下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教师应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喜欢的明星、热播的电视节目、新上映的电影等,尽可能在共同话题中培养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善于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从生活方面关心学生,使得学生可发自内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肯定和亲近,从而主动接近教师。教学实践表明,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气氛十分轻松,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质疑能力、互动积极性的提升,这就为教学效率的优化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课堂教学语言,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也是新《课标》要求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大胆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语言,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引导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语文课程学习的趣味、体会到语文知识探究的快乐,从而在课堂上都能自觉预习、乐于阅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记笔记、高效率完成作业,最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认知规律,用学生“同龄人”的口吻提问、启发与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可从教师幽默、诙谐、出其不意的语言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都能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最终养成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时候,由于本节课中牵涉到较多的医学类专业术语,再加上内涵深刻,对很多高中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的时候,可借助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教师在通过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的时候,可以不按常理出牌。具体来讲,教师给出第一个问题“屠呦呦团队在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主要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接着说:“有请我们班眼睛最大的那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提问方式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拉回到课堂上,并十分关注这个“特别”的人是否能正确回答问题,于是自己也努力探究问题的答案。类似有趣的提问方式还有“穿红色鞋子的同学”“马尾扎得最高的同学”“‘海拔’最高的同学”等等。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可暗示学生越靠前的问题难度越小,吸引学生主动发言。为了督促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可突击检查班上有无“印刷体笔记”……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幽默、新奇的教学语言中,学生们对整个语文课堂都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开心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节奏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果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呆板,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寓教于乐、高效课堂等理念相悖。因此,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俗话说“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磨刀不误砍柴工”。每节课前,教师都应以新读者的身份阅读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大纲,再综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案,尽可能使得每一节课都能丰富而有趣、创新而高效。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辩论赛法、多媒体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画画法、命题教师法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及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以便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氓》这篇课文的体裁为四言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其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前提下,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分析,并体会诗歌的感情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辩论赛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相互辩驳中进一步了解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在学习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篇课文之后,由于该文言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典型句型等,且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十分关键。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复习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就可用命题教师法组织教学过程。具体来讲,教师可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引导学生以命题教师的身份设计一份试卷,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考查,并同时给出正确答案。在学习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由于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教师就可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将故事创编成一个小舞台剧,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外形特点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给予学生更多深度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最终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注入新活力。

四、注重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读写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内容等同于整个生活,因此也被称为“大语文”。阅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形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核心形式。受课时数量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大幅提升语文能力,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充分领悟新《课标》指导理念,恰当地将阅读活动拓展到课下进行。俗话说“读写不分家”。阅读和写作是新《课标》要求下高中生应该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且对学生语文素养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以课外阅读活动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最终促进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在课下为学生组织读书分享会、朗读比赛等阅读活动,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属于一篇“珍爱生命”类的作品,课文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态度的转变,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且具有很深刻的哲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想让高一正处于“激情四射”青春期的学生对课文的内涵及F39AapyAtZtpu077R02I5cFWGsP3iwmuXiWEU0nln3w=作者的情感思想有所领悟,具有很大难度。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下从互联网上搜索《我与地坛》的名家朗读音频,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感知作者不凡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由于课文为节选,有很多背景资料及后续内容无法读到,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帮助学生从全局角度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生命观,并将阅读到的经典词语、句子摘抄下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以便为后期写作积累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语文教师还可为学生组织一场课外阅读分享会,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在班级上分享,这不仅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让整个班级学生共享大家的阅读果实,显著优化课外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引导高中生在课下开展阅读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合理延伸,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及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五、挖掘教材细节内容,开展德育活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人文价值是新《课标》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这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剖析教材中人物的行为及思想观念,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教材课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及高尚情操,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就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和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学习主人公的哪些做法及观念,以推动学生道德品质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归园田居(其一)》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为学生补充作者陶渊明创作这首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具体来讲,公元405年,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但在任80多天,就发现官场的黑暗与自己的观念格格不入,于是声称“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决定挂印回乡。在回乡后创作了此诗。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当学生仔细阅读并揣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句诗之后,不难感悟到作者淡泊名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这就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屠呦呦为了拯救不计其数的疟疾患者,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解救患者于水火之中的事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让屠呦呦及其团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学生们通过阅读和思考会发现,只有心怀大爱、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为了全人类的健康而不懈奋斗。与此同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屠呦呦及其团队在各种条件极其残酷的条件下最终提取出青蒿素,凸显了什么精神?”借助问题形式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都能主动深入思考,从屠呦呦及其团队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坚毅的品质、拼搏的精神、奉献的意识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并自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行为规范的领航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分析人物角色的行为和思想,可使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念、高尚品德的熏陶,推动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获得道德品质的显著提升。

总之,新《课标》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道德品质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最终顺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蓝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贺州学院学报》2023年第S1期。

[2] 李云鹏《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科学导报》2023年第B04期。

[3] 姚晓亮《有心插柳 多措并举——再谈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策略》,《考试周刊》2023年第47期。

[4] 王娟《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天津教育》2023年第32期。

[5] 薛峰《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评〈诗意语文:高中语文课堂内外的诗意瞬间〉》,《语文建设》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