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分析了在语文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语文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如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韵味;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等,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地方课程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2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学科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在地方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及内涵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
“讲好中国故事”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向国内外受众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故事,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如诗词、书画、传统民俗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2.展示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通过讲述当代中国发展故事,如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成果。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二、“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在语文学科的地方课程教学中讲述这些中国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科的地方课程教学中,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三、“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对连云港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素材和资源,精心设计“地方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等地方课程内容,从而开发和设计出高质量的地方课程。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这些内容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朗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探寻和充分挖掘这些地方特色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调动学生探究家乡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性和巨大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韵味
在语文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1.组织文化讲座或展览
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家等来学校给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带领学生参观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参观,学生了解了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东海孝妇传说、淮盐制作技艺和东海水晶雕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汤沟酒酿造技艺、花果山传说、海州湾渔俗、镜花缘传说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学生生动地展现了连云港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
2.开展传统艺术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书法、绘画、包粽子、剪纸、泥塑、贴春联、民俗游戏、地方戏曲表演、逛灯会等传统艺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例如,组织学生去逛连云港市海州元宵灯会,和学生一起观看灯会上的民间文娱演出、观赏海州民间各式彩灯艺术品和花卉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海州区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又如,带领学生参加每年4月10日至14日举办的连云港玉兰花会,让学生欣赏以玉兰为主题的诗词、书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有机会与专业的书法家、画家、摄影师等进行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进行文化考察和调研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古战场、古村落等,了解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的将军崖岩画遗址。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将军崖岩画,让学生了解到将军崖岩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岩画。岩画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风格古朴,距今约4000—10000年。这样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的机会,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4.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交流会、写作或朗诵比赛
鼓励学生创作或朗诵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篇章,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味和美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可以让学生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起源传说等内容,或者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这些节日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以中华武术为主题。可以让学生介绍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也可以以武术为主题创作文学作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武术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4)以中华美食为主题。可以让学生介绍中华美食的历史渊源、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或者以美食为主题创作文学作品,这样让学生了解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味觉审美和饮食文化素养。
5.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如尊重长辈、崇尚礼仪、爱国等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探访民间文化传承人。组织学生探访如剪纸、泥塑、糖画等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和认识民间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社区传统文化宣传等,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社会和体验人生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语文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1.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材料
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简写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西游记》和《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2.组织阅读分享活动
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分享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布置阅读作业和任务
为学生布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作业和任务,促使学生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在语文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1.挖掘时事热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时事热点,从中挖掘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时事热点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例如,可以通过播放有关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新闻报道或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又如,可以结合当前的环保议题,探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者结合国际关系,分析中国古代的“和为贵”理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2.将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可以分析一起涉及传统道德观念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围绕与时事热点相关的传统文化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讨论当前社会中的诚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价值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样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布置与时事热点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业
教师可以布置与时事热点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某一新闻事件中涉及的传统道德观念,或者撰写一篇与时事热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小论文,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在“讲好中国故事”地方课程教学中,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化语文学科与地方课程的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树旺、郭松《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与路径探析》,《出版广角》2023年第11期。
[2] 成尚荣《规范开设地方课程 提高课程育人质量》,《人民教育》2023年第11期。
[3] 黄华炜《地方课程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新智慧》202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