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文章通过对第四单元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学策略,包括整体规划与单元融合、深化文本理解、文化与历史融合教学、加强实践与创新等。这些策略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22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提出,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面对统编教材时如何设计和实施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通过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旨在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一、整体规划与单元融合
1.主题串联
通过主题串联,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个课文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跨文本思考和学习。
主题串联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跨课时连接
跨课时连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中更显重要。这种方法强调在不同课时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在实施跨课时连接时,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课时之间发现并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mhJUspOKDyMMV+QCz7rXyg==古诗文、历史记载等不同文体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比较《马诗》和《石灰吟》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美学特征。同时,结合《为人民服务》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文本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在跨课时连接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点的学习,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例如,通过分析《竹石》中的自然描写,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感悟,进而探讨诗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构建起跨文本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跨课时连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单个文本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对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把握。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策略,引导学生在不同课时之间建立知识联系,深化学习体验。
二、深化文本理解
1.互动式阅读
互动式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在实施互动式阅读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和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然后鼓励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这首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诗人的情感变化是如何体现的”,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互动式阅读还应包括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分享不同的理解和观点。这种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的多重含义,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竹石》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和讨论,他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互动式阅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而且通过互动和讨论促进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互动式阅读,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而是能够进行分析、评估,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材料、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和讨论环节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纪实性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主人公的行为动机、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认为文章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或者“这种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哪些体现”,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他们超越文本表面,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或辩论,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极其有效的。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例如,在讨论《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可以就文中人物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进行深入探讨,比较并评估不同的观点。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既有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文化与历史的融合教学
1.历史背景引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历史背景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深化文本理解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历史背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特定时期或事件的深入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演讲文本时,教师可以介绍演讲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这种历史背景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演讲的内容,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内涵。同样,在教授诗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动机,使学生在了解诗歌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还可以借助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的爱国行为,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了解董存瑞及其时代背景,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够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观。
引入历史背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还能够深化他们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与历史背景的结合,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历史意识。
2.文化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博物馆,如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英雄事迹。通过参观展览,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先烈的不朽功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可以通过举办主题为“爱国”的征文、演讲或绘画比赛,鼓励学生表达对国家、民族和先辈的敬爱之情。例如,围绕《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类课文,学生可以通过创作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还可以利用重要的国家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国庆节、青年节时,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歌、歌曲,或参与升国旗仪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通过这些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更能在情感上与国家和民族产生深刻的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设计与“爱国”主题紧密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的机会。
四、加强实践与创新
1.创造性写作
通过创造性写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学习如何构建有条理的文章结构。
例如,教学《石灰吟》和《竹石》这类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其描绘的自然景象来激发学生对家国自然美景的感悟,引导他们创作出既展现家乡自然之美又融入爱国情感的文章。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石灰吟》和《竹石》中的自然描写,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和感受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从山川、植被到天气变化,任何细微之处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可以结合自己对家乡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自己对家乡自然之美的感悟与对国家的爱融为一体,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样的创造性写作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深化他们对“爱国”的理解。这种互动和反馈机制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创造性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在创造和想象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形成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类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探索英雄事迹为主题的项目。首先,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不同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学生们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相关的报告、剧本或多媒体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能学习如何有效地搜集和整合信息。
在项目结束时,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展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能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还能通过同伴的展示获得新的知识和灵感。教师可以在展示结束后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对不同项目进行评价和反思。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研究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动手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编教材为例,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通过整体规划与单元整合、跨课时衔接等创新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本研究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慕阳《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三个“有”——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2期。
[2] 蒋尼《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教学模式研究——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环球慈善》2020年第12期。
[3] 申贤波、郑苗苗《聚焦语文要素实施整体教学——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0期。
(刘明香,1989年生,汉族,山东临清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