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文章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依托,聚焦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设置目标、创设情境、挖掘资源、创新模式、跨学科实践以及教学评价等层面,探究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艺术修养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单元 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16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春联、挽联、喜联、寿联以及名胜古迹联等等,具有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音调和谐、形式活泼的特征,其广泛存在于民居店市、寺观庙宇、园林艺苑、亭台楼阁等场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风俗礼仪、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以及诗词文化等等。楹联文化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能够增强语文课程教学的贴近性、趣味性与实效性,使语文课程成为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中依旧存在机械灌输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无法“接地气”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概述
1.概念
综合性学习单元是一种以单元形式统整综合性课题的课程形态,其以阅读不同题材的文本为主要训练内容,注重倾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依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引导学生构建语文学科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并实现跨学科综合学习,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特征。
2.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操作性强,综合性学习单元涵盖文本阅读、活动实践、迁移创造等活动环节,需要学生以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为参照展开综合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第二,内容综合性强,综合性学习单元围绕既定主题展开,其内容涵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语言活动为主,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第三,任务编排灵活,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需要综合应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综合能力与兴趣需求选择学习任务,任务选择具有较大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
二、新时期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迫在眉睫。教师需要依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格论、价值论以及知识系统等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敬畏、崇尚、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使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但不止于课堂,切实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是教师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方向,教师亟须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特征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模式与方法的统筹设计。而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应用,实现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能够转变传统以课程教材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挖掘生活实践中的文化资源,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转型。这能够改善以“灌输式”“演示式”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实践性与主体性,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1.设置教学目标,对接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具有方向引领与目标保障的作用。教师要想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协作与联动发展,就要从目标层面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与渗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层级性教学目标,使不同层级学生均能够参照教学目标展开文本阅读、活动实践、迁移创造等活动,实现对楹联文化的深入认识与理解。
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中华传统节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需要教师依托《古诗三首》对春节、清明、重阳节等节日文化进行探究,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展示成果、交流互动。而传统节日与学生生活、楹联文化均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楹联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为渗透楹联文化提供有效指引。在文化自信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楹联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在语言运用层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楹联语言的在词性、平仄、句式、内容等特征,使学生在楹联学习中完成语言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语感;在思维能力层面,教师要围绕楹联的意境、内涵、特征等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在审美创造层面,教师要带领学生感知楹联文化的形式美、韵律美与内涵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创设真实情境,浸润渗透楹联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的、身边的现象与事物中感知、欣赏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单元学习中应依托情境创设融入渗透楹联文化,彰显楹联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引导学生构建楹联文化与现实生活、已有经验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楹联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为例,“遨游汉字王国”需要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趣味、了解汉字文化,明确汉字的起源、发展与热点,并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在“遨游汉字王国”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楹联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认识楹联、了解楹联、创作楹联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历史温度与生命气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了提升学生的沉浸感与参与感,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春联、门联、婚联、寿联等楹联,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托楹联展开交流探讨活动,借助“楹联表现了汉字怎样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激励下进行联想与想象,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与神奇,并借助楹联作品帮助学生体验书法文化在楹联中的应用。
3.聚焦楹联文化,挖掘课程内容载体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展开楹联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想促进楹联文化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融入渗透,就要聚焦楹联文化挖掘课程内容载体,并促进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生活资源以及区域资源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依旧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春节、清明、重阳节表现了传统民间风俗习惯,教师在楹联文化渗透中应围绕楹联文化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使学生以楹联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风俗礼仪、思想品德、诗词文化等,进一步体会楹联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以《元日》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载体,《元日》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春节场景,介绍了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其中“桃符”即春联,幽默风趣的联语、双关深远的联意使春联成为人们描绘美好、抒发心愿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围绕春节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带领学生认识清明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使学生从楹联文化中窥见传统节日文化丰富的内涵,切实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丰富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学习方式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单向灌输、死记硬背等语文教学模式是传统文化融入渗透的主要路径,学生在知识理解与应用上存在着浅层化的问题,传统文化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模式,对文本阅读、活动实践、迁移创造等学习模式进行综合应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对多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依旧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中华传统节日”需要学生感知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的社会生活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在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语文学习小组,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提供组织形式形式保障,使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对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主题的楹联中蕴含的节日内涵展开探究;其次,教师还可以设置差异化实践任务,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能够根据自身综合能力与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任务,围绕民间习俗、内涵意蕴、历史发展、楹联收集等展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享活动,运用任务驱动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节日尝试进行楹联创作,使学生在知识迁移应用中对楹联文化、节日文化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依托实践活动,组织跨学科性实践
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组织需要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要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学习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为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走出语文教材,以楹联文化为依托帮助学生构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跨学科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班级联动组织书法比赛,使学生以楹联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使学生自选主题、自创楹联,基于楹联内容设计书法,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楹联的主要类型、内容特征、形式特点等等,使学生在书法创作中感知楹联的艺术美,深刻感悟汉字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以楹联为载体的调查性实践,使学生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实地走访实践等多种形式发现古代建筑文化与楹联文化的深刻关系,深刻体会古代建筑上的楹联是如何表现古人的修养、情怀以及志趣的,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6.优化教学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具有引导、激励、反馈与总结的作用,是综合性单元学习的“指挥棒”。教师要想保障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单元学习中的有效渗透,就要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依托“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评价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对传统文化渗透状况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析,促进综合性单元学习的提质增效。
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单元学习“奋斗的历程”为例,“奋斗的历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人物的神态、外貌、言行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与品质,使学生能够从革命故事中继承光荣传统。而革命人物身上往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与品格,这些美好品格历来被人们所称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了丰富“奋斗的历程”综合性学习的整体内涵,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以楹联文化为依托帮助学生认识革命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追求、道德品质以及人生志向等等。教师要以传统文化为导向设置评价标准,使评价主体能够参照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析。在评价标准的支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引导、激励、反馈与总结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情感等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革命人物身上蕴含的优秀品质,使学生逐渐从革命人物的外貌神态、内在品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并使学生在自评、互评与师评中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就要聚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化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应用,切实以单元形式统整综合性课题,促进学习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各项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与生成性。依托综合性学习单元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认识楹联文化,并在语文实践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精神与技能等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创新,切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诸葛晓影《统领·分层:项目主导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新校园》2023年第3期。
[2] 杨美芳《“传统文化”视角下综合性学习初探——以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年第6期。
[3] 周晶、唐凤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4] 王旭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年第5期。
[5] 杨美芳《在“变”与“不变”中探寻——〈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思考》,《教育视界》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