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学科文化知识,还应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各层面的渗透,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阅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教师应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德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7.004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素质教育,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主要科目之一,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品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契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广泛关注的一项课题。针对该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职责,更肩负着通过文本传递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使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结构,还能够持续性提升其思想品德。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语文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精心选取的阅读材料,落实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的道德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的德育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析,使学生在感悟文学之美的同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此外,在德育渗透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取得个性化的成长。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是一种全面、深入而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将德育内容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拓宽了德育的渠道和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能够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化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一系列原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德育的渗透应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紧密结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本,让学生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理解道德理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挑选阅读材料时应关注其文化内涵和道德启示,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感悟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文本,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其深层道德和文化含义。
其次,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与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个人兴趣相适应,以此确保德育内容的有效传达,从而持续性提升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
再次,德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文本中的道德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构建道德观念的能力。
最后,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应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在共鸣中体悟道德和价值观念。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扮演道德榜样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德育教学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衔接,使道德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内,而是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对教师的要求
1.形成正确的德育教学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观,从而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而并非传统模式下对学生简单地灌输知识。其次,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应强调德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使德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文学的力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道德的深层含义。再次,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这意味着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结合这些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学习和成长。最后,教师还应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即德育教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关注学生将所学道德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教师德育渗透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高德育渗透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需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道德教育知识,这不仅包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包括对道德哲学和教育伦理学的基本掌握。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选取文本,精准解读文中道德议题。其次,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德育目标的教学活动和讨论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再次,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确保德育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最后,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情感共鸣能力和沟通技巧,这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情感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确保自身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德育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四、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合理采用情感熏陶法,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小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的初级阶段,其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导致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相对较为简约。所以,小学生对教材内容难以进行深入理解,往往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表层的、初步的解读,难以触及教材所隐含的丰富情感层面和深层文化内涵。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采纳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重点加强德育元素的融入,具体而言,可着手情感教育的实施,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培养他们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体体现为其蕴含强烈的时代感,并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语文教材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丰富内容,但学生常常难以深入到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无法充分理解作者传递的深层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探究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背景,深入解析作者的心境,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吸取其中的情感养分,体会到真挚情感的魅力,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为德育渗透创造良好机会。
例如,在围绕《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等文章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情感渲染形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效果。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父爱和母爱是其感受最直接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显性特点,也存在着隐性特点,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最真挚的。由此,教师在进行《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依靠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灾难片视频,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以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父爱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引发学生对自己和父亲相处时光的回忆。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并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父爱。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读出韵味,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根据语言文字揣摩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把握文中描写父亲时的细节。文章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利用一些细节性描绘,反映出人物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针对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注重德育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对父爱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对于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法,OTyUAjZIGuKaUNrsVWgCIXV1afJQg6jCKdhgptSTXTc=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环境中,实施德育教学的一个核心方法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这一教学策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需要教授结合教材内容及其中的知识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引导,使学生沉浸于该情境之中,能够深刻感受和体验相关内容。这种方法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情感反应能力,同时促进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通常来说,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意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较为深刻并且具有复杂性,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其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相对有限。因此,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再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产生一种渐进式、无形中的教育影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确保教育质量的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例如,教师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法来实现德育渗透,进而营造一种有利于道德教育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需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一个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递的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这一情境创设过程不仅仅是复现文章内容,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蒙和情感引导。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甚至模拟相关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在视觉和情感上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体现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如自我牺牲、奉献精神等,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进行情感共鸣和道德思考,引导他们将文章中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情境创设法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内容的阅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悟并实践道德理念。
3.引入课外阅读文章,拓展德育渗透途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可以通过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来实现,这一策略的实施旨在拓宽德育的教育路径和提升教育的综合效果。课外阅读材料的引入,首先应基于其与德育目标的契合度,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公民责任感等道德教育内容的作品。这样的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实施教学时,教师需精心设计与课外阅读材料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讨论会、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在多维度、多角度地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道德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道德知识,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道德启示应用于日常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展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为此,教师可设立相关的校内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等,以实际行动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材料不仅成为德育教学的有效补充,更成为培养学生全面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所以,引入课外阅读文章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不仅拓展了德育的教育途径,更为学生的品德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现状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对德育渗透给予高度重视,落实多元化教学手段,促使德育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机融合,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达到预期效果,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宗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年第4期。
[2] 赵婧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路径的探析》,《吉林教育》2022年第1期。
[3] 姚帆《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吉林教育》2022年第1期。
[4] 蒋鸣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吉林教育》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