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

2024-10-25 00:00:00顾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倡导的“小先生制”对于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这一话题展开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陶行知 “小先生制” 小学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58

陶行知“小先生制”关注和尊重儿童在教育当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鼓励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小先生”这一角色,在扮演“小先生”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和传授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的质量与水平,打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所以,小学德育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小先生”意识,促进德育的发展。

一、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质量与水平

德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德育是推动小学生形成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观念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健康身心发育环境的重要教育内容。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小学生拥有了更多与教师、同学等不同身份人群的接触机会,在长时间的接触当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与他人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连接,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形成更高的品质和意识。所以,“小先生制”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教书育人”成效,形成了更多儿童的教育观念,在严于律己中学习和传播知识与技能,大大提高了小学德育的质量与水平。

2.有助于扩大小学德育的范围,提高成效

结合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许多小学当中的德育越来越碎片化发展,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更加深厚的师生情谊,教师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小学德育工作应当积极衔接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抓住每一次的教育机会,将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形成整体的教育格局。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应用可以实现上述要求,并且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整合小学德育资源。学生在承担“小先生”身份职责的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学习和监督的习惯,极大地扩大了小学德育的范围,使得小学德育的成效进一步提高。

二、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生活化”基本原则

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生活化”这一基本原则,这是因为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使得小学德育工作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使得“小先生制”的“教书育人”效果进一步提升。知识和实践来源于日常生活,在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小先生制”,教师应当关注德育的方方面面,从细节处入手,开展“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与水平,获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认同和称赞。

2.贯彻落实“持续性”基本原则

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应当积极贯彻落实“持续性”这一基本原则,“持续性”指的是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这一思想层面的工作之后,还要关注下一阶段的行动,对小学生的言行举止提供指导。过去,许多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工作时无法有效了解和掌控小学生对于德育的想法和行动,使得德育的成效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在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应用下,小学生在学习到基本的德育知识之后,还会将知识迁移到日常的行动和实践当中,形成更高层次的“小先生”责任感和道德感,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现象产生合理的评判,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在对他人进行教育和监督,使得德育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提高了小学德育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力,打造了持续性的小学德育模式。

三、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育工作,助力小学德育落地

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基本上是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德育理论知识,然后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观念,形成一整套逻辑自洽的行为准则,成为有道德高品质的人。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环境是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当开展生活化的教育工作,助力小学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落地。在应用“小先生制”的同时开展生活化教育工作,两者相互融合,帮助小学生形成一整套生活行为准则,在互相监督中调整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具体来说,第一,小学德育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让小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给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二,教师要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理论知识学习水平,使其在高知识水平的支持下不断培养发散思维,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生活当中完成教育任务。第三,教师要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观念和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教师鼓励小学生成为“小先生”,在承担“小先生”身份职责的同时细心观察生活,严于律己,不断发现和纠正生活当中遇到的不道德行为,引导其他同学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行为。这样的情况下,不同的小学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和监督的良好风气,对于小学德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百利而无一害,能够真正收获德育成果。

例如,在开展“我们的班级”这一德育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可以鼓励小学生列举和总结自己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其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活动,讨论大家在班级生活中的感受与想法;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成为“小先生”,在班级生活中互相学习和监督,引导全体学生了解和遵守班级生活的规则,做好日常值日工作,积极参与装扮教室的活动,在班级生活中体现个人道德观念与日常行为,完成德育工作,在“知者为师”的班级生活氛围中“即知即传人”;最后,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和活动参与进度,鼓励小学生成为“小先生”,在互相学习和监督中融入班级生活,完成一个阶段的成长和进步。

2.创新德育形式与内容,形成教学相长格局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教授德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其言行举止,使其成为更好的自己。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并不是依靠先天条件,而是依托于后天教育。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个人意识和主体性,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创新德育的形式与内容,摒弃陈旧落后的德育模式和手段,避免知识灌输和唯一答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德育真正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使其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小学生在形成个人意识、获得主体性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形成基本的情感认同能力,在思想的引导下选择每一次行动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给予小学生“教”与“学”的基本权力,让小学生成为“小先生”,在与其他学生、教师或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与“学”的能力,形成教学相长格局。虽然这个局面的出现需要大家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大有裨益。一方面,教师的德育成果,德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小学生获得了自主表达和分享感悟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于他人来说形成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并且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针对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完成了德育上的深度学习任务。所以,小学德育教师不仅要给予小学生学习的自由,更要给予小学生“教”的权力,使其发挥正面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作用下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小学德育工作才是创新的、有效的。

3.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收获德育成效

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潜藏着众多的德育资源和机会。小学生在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和建设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第一,教师要将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建设班级文化环境作为应用陶行知“小先生制”的重要机会,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小先生”,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将“小先生制”与氛围营造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自发制定班级公约的有关内容,在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传达每一条班级公约的制定逻辑,及其背后的德育观念,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第三,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当中,比如:选择班歌、班服以及班级口号等,真正形成和传达班级的德育思想观念。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投票和解释的机会,真正应用“小先生制”,收获良好的德育成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使得班级德育氛围营造和班级文化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更多的小学德育成果。

以“公共生活靠大家”德育主题活动为例,在举办这一活7VrVuExgbLU+Q9sKRadZBg==动的时候,小学生们需要参与到公共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当中去,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思考并选择出最符合班集体风格的班级口号,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在课后思考出几个班级口号,并且在开班会的时候向大家解释班级口号的含义,在集体投票后确定最佳的班级口号。这样的话,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了成为“小先生”的机会,在自主查阅资料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了德育目标。并且,班级口号的形成和传播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强了德育的效果。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得小学生自发承担起“小先生”的身份职责,助力班级德育氛围的营造和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

4.举办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校园德育活动,打造全面的德育环境

在小学德育中应用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可以从举办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校园德育活动这方面入手。具体来说,首先,小学德育教师可以联合学校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娱活动,在文化娱乐的过程中不断完成德育目标。每一次的校园文娱活动都可以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给予小学生设计文娱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机会,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娱活动当中,让小学生承担校园文娱活动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德育成效。创作类、表演类以及辩论类都是不错的校园文娱活动形式,在创作类活动当中,小学生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赛,围绕德育这一主题创作出相关作品,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解释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在表演类活动当中,小学生可以参与到德育相关的诗朗诵和节目表演当中,在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德育知识,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以节目的形式向外界传递德育力量;在辩论类活动当中,教师可以设计德育相关辩论题目,让小学生在正面和反面辩论的过程中对某一道德现象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也让观看者了解更多的德育知识。总之,校园文娱活动是践行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媒介和途径,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赋予小学生丰富的德育情感。

其次,小学德育教师可以联合学校举办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成德育目标。在举办主题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准备并且发放相应的德育资料,给予小学生充足的主题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真正践行“小先生制”。这样,小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学习主体地位,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思想观念,并且不断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

最后,小学德育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举办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与探索当中不断完成德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的广泛机会,在自主思考和深度学习当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德育机会,与其他社会主体形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关系,使得“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当中的优势作用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小学生充足的学习、实践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监督,针对社会议题提出个人见解,完成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非常契合,两者的紧密结合对于小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塑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小学德育教师应当认识到陶行知“小先生制”的积极作用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应用能力与水平,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德育的滋润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敏珍《浅析提升小学德育质量及效率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12期。

[2] 张磊《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时代特征与启示》,《文教资料》2023年第18期。

[3] 刘霞《“小先生制”:话语生成、理论体系与时代展望——纪念陶行知创建“小先生制”100周年》,《教育史研究》2023年第3期。

[4] 卫灵彦《陶行知“小先生制”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教育界》2023年第3期。

[5] 季丽梅《谈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界》2021年第44期。

[6] 何颖《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对当代“同伴互助学习”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2021年第2期。

[7] 程振理《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Z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