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族精神融入高中思政教育的功用与路径探究

2024-10-25 00:00:00王秀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民族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民族精神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详细阐述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并深入探讨了将民族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民族精神 高中思政教育 功用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55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平台,而融入民族精神成为提升教育内涵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更涉及每一位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民族精神融入高中思政教育,以期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同时,促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力量。高中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渠道,应当善于挖掘、传承、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

所谓民族精神,其实就是该民族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品质精神进行总结、凝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且被大多数成员接受并且认可的一种思想品格,或者相应的文化传统,人民的思想感情的统合性表达。民族精神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民的需求,促使民族精神不断充实和自我革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能够看到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在我们党十分困难的年代,有了井冈山精神,在我党面临风雨飘摇的时候,建立了长征精神,在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有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人民给予了他铁人精神、女排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对以往精神的一种整合升华,不断丰富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内涵,不仅大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锚定时代风向的作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源泉。

我国的民族精神不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而且其独特的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式是外来文化所无法企及的,是我国人民在奋斗过程中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精神书籍,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优秀的参考素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高中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民族精神的渗透。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不断增加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民族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宣传价值,从而使得广大青少年在经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后,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民族精神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1.民族精神强化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功能

在高中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就明确表示,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这也为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明确了战略方向,牢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这个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历史主导地位,同时对于其中的先进文化要做好传承以及弘扬。要想在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掌握好教育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教育者们就要保证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铁人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具体实践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人民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反映了我国在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而且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也有利于在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民族精神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

在高中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将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整合以及利用,不仅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前人的精神风貌产生学习热情,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从具体的教学形式而言,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是我国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改进。在思政教育的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民族精神既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沉甸甸的例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民族精神为何物?让学生在这些厚重的历史素材中,将热爱国家、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深深牢记。我国的民族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当时的人们所具备的理想信念,能够为党接受历史考验提供十分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高中学校可以借助民族精神中的革命精神来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而让学生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产生自身独立的认知,健全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信条。此外,还可以借助民族精神,让学生不受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让学生形成政治信念,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

三、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1.民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高中的思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就应该将民族精神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设计安排,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其在思政课中所占的比例,实现民族精神的全民传承,让学生的民族精神根基不散,发展长存。在思政课的内容中融入民族精神,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在当前时代传承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必要性,让民族精神能够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牢牢扎根于学生的脑海,并将其与具体的思政知识穿插联系,让学生们把握好民族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观念。

2.创新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方式

在高中开展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建设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民族精神,能够有利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可以使校园中的人文信息更加浓厚,校园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首先,在校园文化的丰富中,促进民族精神的宣传推广。比如,在学校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等载体上宣传民族精神,在教学楼梯或内外张贴有关民族精神的标语或故事,张贴一些有关革命英雄的人物画像等。其次,在党团建的过程中民族精神的发扬,比如,学校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穿插对于民族精神的讲解或者为学生播放有关民族精神的影视剧,让学生在影视剧的影响中实现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掌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革命前辈或者专家学者在学校开展民族精神的演讲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更加重视,让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诞生形成以及传承发扬更加了解,从而对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的思政教育之间产生的关系进行思考,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领悟,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还可以开展关于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们利用一些闲暇的假期时间担任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理解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举办有关民族精神的演讲,或者红歌演唱比赛、表演红色剧目等,让学生们从不同方面丰富自身对于民族精神的想象与理解。这样的一些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校园文化中民族精神内容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力,提高校园文化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地位。

3.积极构建并优化民族精神传承网络教育平台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在开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搭建各类网络教育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便捷化,同时也能够实现相关知识文化的更快传播。以高中的思政教育为例,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搭建信息教育平台,能够使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更加深刻,让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民族精神在学生之间的深入。首先,学校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网络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有关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其次,可以在学校建立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在这些网站上,有关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要能够做到内容鲜明、形式多样,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实际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从图文、视频等不同角度来实现对革命故事和民族精神的了解。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较重,因此,一些革命故事的老照片、影视作品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对于这些承载民族精神文化素材的好奇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还要建立有关民族精神的官方媒体,在“两微一抖”上推广有关民族精神的相关文章视频,让学生们从日常使用的手机等智能平台上能够多方位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对此,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就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手段,通过学习当前流行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同时以更加符合学生习惯的网络语言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例如,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表一些有关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文章,以不同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查看,并在下方进行留言讨ff+38CCD7x5RhFdXzQdZeiXDmvxlwVBFp5eKZmhHOVo=论。这样的氛围能够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心态,接触相关的民族精神,实现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掌握,使得思政教育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融合更加有效。

4.整合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力量,提高对民族精神的关注度

在民族精神的融合教育中,学校教育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将民族精神渗透到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中,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另一方面,社会教育对于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与民族精神的有效融合,政府部门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宣传,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进行一定的支持,对于当地的一些民族精神发源地或者相关的革命古迹,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项维护资金,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承保护好基础的物质形态,这样能够引导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以实践参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关革命纪念遗址以及纪念雕塑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这一方面实现对民族精神的保护传承。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在民族精神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学者l21mgiRYEUbDgUb6WunB5gpJsf8eN8gfU81eHoYpVYM=,还有学校的学生等实行免费参观开放制度。这样不仅能够使民族精神的传承范围得到扩大,同时也能够使得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再空虚,形成一个真实的参照物,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感受到民族精神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往往不够专业也不够深入,但是家庭教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几年的耳濡目染,能够让学生深化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以及继承性的特征。如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的影响,就能够实现学生对于相关民族精神的理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家长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学校加强联系,实现教育融合。

在高中思政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是一项既有深远意义又具切实可行性的举措。民族精神作为高中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滋养和文化底蕴。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更能引导他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今后的高中思政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深化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将其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之贯穿教育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苏永《“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策略》,《高考》2023年第29期。

[2] 陈利会《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中学课程资源》2023年第9期。

[3] 林梦蝶《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研究》,《才智》2023年第23期。

[4] 蒋红霞、李坤《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中民族精神的表达——基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视野》,《教育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

[5] 周雪雪《红色基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16期。

[6] 郭雯《民族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功用与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11期。

[7] 陈莎莎《红船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8] 苗乃全《高中思政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年第3期。

[9] 谢越豪、范光杰《高中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探究》,《成才之路》2024年第8期。

[10] 窦斌斌《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