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政述评教学策略

2024-10-25 00:00:00王圻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时政述评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实践建议。时政述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从时政述评的含义、教学意义、特点、教学要义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结合时政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政述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时政述评 案例分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54

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出发,巧用时政素材,搞好时事教学,大胆探索时政述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时政述评这一新教学形式形成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时政述评进行解析。

一、时政述评的含义

时政述评是指学生对当前的社会政治事件、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时政述评:是一种教学的判定,即以典型的时政案例为切入点,关联课程标准与教材,师“述”时政、师生共“评”,以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效果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时政述评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关切一些时政热点新闻来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见识。这种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帮助他们形成对事件的理性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时政述评的教学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时政述评有其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时政述评引述的内容为日常发生的国际国内的事件新闻,社会热点等,为学生了解时政大事提供了“眼睛”,从而更为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当中发生的大事,通过对时政事件的探讨,学生能够产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弥补教材缺陷,补充理论新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相较于时代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滞后性,特别是对于党中央最新的一些理论知识、表述提法,很难及时跟进,让学生及时学习。时政述评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载体,通过对重大事件、新理论的讲述、分析、总结呈现,在一定程度弥补了教材的滞后。

(三)坚持学用结合,弘扬社会主旋律

时政述评只有以真实事件为依据,以正能量热点素材为载体,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学用结合,释疑解惑,有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真学真用。以剖析社会正面事件为聚焦点,才有助于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旋律。

(四)强化知识关联,增强学习效果

时政述评能够将初中各年级段的教材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师生用“中考思维”分析解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串讲,让时政述评突破年级的束缚,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有力提升。

此外,时政述评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时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三、时政述评的特点

(一)实时性:时政述评关注当下的社会事件,具有较强的实时性。时政述评不能没有时效,时政评述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或事实的评论,兼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

(二)关联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述评要链接新课程标准,关联教材,述评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而不是脱离教材天马行空。教师要明确时政述评要服务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以2023年9月至10月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及其“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为例。这一时政材料和教材的知识点关联性如下:

体育精神——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

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激发创新活力;

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美德万年长。

(三)多样性:时政事件多种多样,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

(四)争议性:时政议题常常存在争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

(五)针对性: 时政述评要对问题具有针对性,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述评。

(六)准确性:准确性是时政述评的一个关键,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要求时政命题要明确,选取要准确,分寸要把握适度,分析要服人,否则时政评述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七)政治性: 要突出政治立场的显著特征,明确将政治认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元素,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时政述评的重要表述。

四、时政述评的教学要义

(一)视野宏阔,引导思考:采用时政述评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一定要有高度,重大事件、重大题材的挖掘要突出理论高度,同时不局限于特定学科、特定领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形成独立见解。

(二)角度新颖,尊重差异:时政案例浩如烟海,教师如何从中筛选,筛选后如何找准贴合学情的切入角度,考验的是教师对时政的敏感性,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准角度,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尊重多元观点。

(三)综合分析,注重方法:时政述评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知识点,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教师要贯彻教学理念,像串珍珠一样,将涉及的知识点按照特定的逻辑串联起来,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观点。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深度考验。

五、时政述评的教学建议及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

(一)教师如何进行时政述评

准备充分:教师应提前了解时政事件,做好背景调研。

引导讨论:鼓励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实现思想碰撞。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引导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形成结论。同时,教师在时政述评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论点是评述的灵魂,要新鲜,角度要独特,有创新。

2.提出论题,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3.分析论题,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评论:二是要通过纵向,横向分析,抓住本质,紧扣中心进行论证,做到论据充分,分析深刻,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4.说理要有深度,一方面要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深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我们的受众是初中学生,述评的“理”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体现和阐明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知识,既要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

5.评述过程要用语严谨、精炼,生动感人,掷地有声。

(二)学生如何进行时政述评

多角度思考:学生应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全面分析。

理性表达:表达观点时要理性、客观,避免情绪化。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观点,乐于接受不同看法。

参与互动: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个人见解。

学生评述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所分享的述评材料进行审核,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材料整合能力等。对学生评价新闻的视角进行审核,避免学生语言过激。

2.操作阶段

课前时政述评。由学生代表上台进行五分钟的述评发言。发言者首先点明主题,接下来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讲述,还原事件,最后谈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认知。

发言者分享完毕后,由学生代表对其分享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自己不同的看法,还可以是补充发言。

教师进行点评,点评时要肯定精彩的内容及环节,鼓励学生要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要对补充发言的同学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案例分析

时政案例一:

2023年10月北京举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时政述评活动。

首先,教师会播放视频向学生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北京举办高峰论坛的背景。然后,教师会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其中一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或地区。学生们可以使用各种资源,如互联网、图书馆和杂志,以便全面了解他们负责的国家或地区的参与程度、合作成果和对中国的意义。

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学生们将组织一场模拟高峰论坛,在论坛上扮演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学生们需要事先准备好发言稿,并在论坛上表达他们国家或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合作意愿。教师会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们进行互动和探讨。

在论坛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将一起回顾整个活动。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讨论这次活动对他们有何启发。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复杂的国际话题。

通过这个活动过程,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和意义,提高他们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种互动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述评:教师可介绍事件背景、相关资讯,引导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该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不同立场展开讨论,促使他们形成独立见解。

学生述评:学生可以从事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事件的利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可以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各自观点,最后汇总成果向全班展示。

时政案例二:

近日,我国政府宣布放开生育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成为热门的时政话题。在这个时政述评中,我们将对这一政策调整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首先,放开生育政策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举措。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养老压力加大的挑战。放开生育政策,可以缓解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增加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个体自主决定生育的权力也符合现代社会个人权力的尊重和保护。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进步的体现。

其次,放开生育政策调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如何平衡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儿童权益和家庭发展的可持续性,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此外,放开生育政策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相配套,如教育、医疗等,才能更好地实施和落地。

在课堂时政材料的呈现中,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新闻报道、专家观点等,以多角度全面呈现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意义。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政策的实际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在课堂时政述评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生育政策调整的利与弊展开辩论。学生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政策调整的影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时事问题的理解能力。

最后,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写作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政策调整的认识程度和思考深度。

教师述评:教师可以介绍该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细则,引导学生思考政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学生述评:学生可以就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小组讨论和整理,学生可以形成集体观点,实现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时政述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时事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要多角度思考、尊重差异,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时政述评教学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齐国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及探讨》,《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21期。

[2] 郭耀文《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求知导刊》2021年第21期。

[3] 林爱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探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王圻胜,1975年生,男,汉族,贵州仁怀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