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为了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论证探究以及实践项目的短缺和不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引入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元的研究项目,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本文借助论证法,对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教师应选取具备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议题来带动学生参与理实互动学习,并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入实践项目,结合跨学科议题,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5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带领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深层次学习以及多元化探究,使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一、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具备多方面价值和作用,该项教学模式可以带动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议题为原点,指引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探索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议题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程知识概念,并且从议题中引出核心素养观念,以此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寓教于乐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知识传授方式,该模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和社会话题,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程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此方式可使学生的综合研学品质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利用议题式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议题研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针对议题的种类进行小组探讨、合作、互动,借助此类方式不仅可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议题探讨,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最后,议题式教学法还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项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对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此类方式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思维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为后续长远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总体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议题式教学期间应当指向核心素养指标,指向生活实际,指向辩论,选取合适的议题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高效辩论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角色扮演、实际考察、参与项目实践,通过理实一体化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教师还应当组织跨学科研学议题,引入丰富多元的学科案例,论证补充议题中的观点和看法,在整体性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一)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议题
1.指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引入议题式教学模式须优先选取具备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议题,需保证议题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教师在选取议题时需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知识概念和教学目标,相关议题需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共性、关联以及内在规律,借此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剖析课程知识中所囊括的核心素养目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划分课程议题目标。
比如,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相关单元期间,教师应当剖析本单元中所包含的六大任务群,分析六大任务群中所共同指向的议题目标,从核心素养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教师可以根据以上两大指标来设计议题活动,比如让学生探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教师在此期间应当引入丰富多元的议题项目,共同指向核心素养指标来带动学生参与论证探究,通过研学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2.指向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还应当选取具备生活意义、实践价值的议题项目,需根据当前热点话题以及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选取合适的议题,使学生在探讨互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借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高效投入学习。
比如,在教学“我们共同的世界”相关单元期间,教师可以引入波音飞机的零部件供应流程,将世界各国在飞机制造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进行论述,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论述“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推动产业发展革新”,保持包容互动的心态应对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挑战。
3.指向辩论
教师所选取的议题还应当具备争议性和挑战性,教师需创建相应的争议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相关争议性议题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辨能力,使其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不断碰撞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设计的挑战性议题需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
比如,在教学“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相关单元期间,教师便可引入挑战性的议题,通过创建论证交际情景,植入矛盾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在议题中,教师可以提问“青春期的发展伴随个性成长,难免会出现个性化过度而逾矩的问题,个性化发展与规矩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有哪些”,通过建立个性发展与规章制度、规范条例之间的矛盾点,让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理解认知,参与议题互动,在具备争辩性、挑战性、论证性的议题中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发展。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议题式教学活动期间应当结合具备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议题,保证议题与课程内容存在紧密关联,指向核心素养指标;同时需保证议题具备现实意义,能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设计出具备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议题,创造矛盾争议点,带动学生参与论证探究。
(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引入议题式教学期间应当引入多样化的活动,教师所设计的议题应当具备丰富多元的项目和内容,能够带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入角色扮演活动,根据议题的主题方向,设计场景和角色,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形象,并参与到模拟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立场,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复杂性。结合角色扮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使其综合素质、整体素养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谋求互利共赢”相关任务群期间,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世界各国的供应商,坐在一起探讨,为人类发展谋求福利,比如让a学生扮演原材料供应商,让b学生扮演加工商,让c学生扮演技术提供商,在议题项目中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合作互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另外,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入小组辩论探讨项目,结合小组探讨活动,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生可相互分享观点,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难题。在论证学习环节,学生要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使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总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议题活动,结合实际考察、社会调研、专题讲座等项目,带动学生参与议题式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品质。
(三)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需引入实践活动,做到理实互补、互动,借此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教师所开展的实践研学项目应当与议题紧密结合,包含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方向,需保证实践活动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和议题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感知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议题的理解。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形式应当灵活多变,需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同时也应当参照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周边的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类型,组织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可结合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法庭、法治宣传来带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还应当重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研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言,分享心得。并且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实践活动期间,教师还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可设计一些具备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议题来引领学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网络道德与法律”相关研学议题,在活动中,教师需结合当前互联网普及背景下的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带动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培养其在网络空间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议题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设计网络道德剧场,将学生分组,每一组选取一个网络道德相关的场景,如网络欺凌、虚假信息宣传,并编排相应的表演短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的方式,直观展示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议题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法治知识竞赛,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等题型进行灵活探究。后续,在实践研学环节,教师可邀请网络安全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安全模拟演练,比如学会设置密码,识别网络诈骗,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安全技能,增强自身的保护能力。在整个议题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互动,在实践研学环节共同合作,从而达成统一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可组织网络道德、法律宣传海报设计项目,让学生结合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对海报进行灵活设计,宣传网络道德法律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引入实践议题,将实践活动与研学项目、理论说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综合全面的教学,提高整体授课水平和效率。
(四)组织跨学科研学议题
跨学科专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较为常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引入丰富的实践案例,将其与道法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解决议题式教学中实践项目短缺的弊端,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研学项目,选择跨学科议题,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如引入诸如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共卫生等综合性议题,为学生的思考论证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让学生探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同时,从学科核心素养互动关联的角度参与议题学习,比如可以从科学精神和法治责任、法治意识、社会参与等多个角度,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议题的学习,让学生从科学思维角度探讨“利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知识来管控环境问题的策略,并且从社会参与的角度,论证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跨学科议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知识案例,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指向议题目标,充分利用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来增强40784553022d51c1cd936a6ff53ea29e教学效果,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灵活应用跨学科研学项目,组织跨学科议题,带动学生进行高效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授课以及情景授课时,需密切关注以下注意事项。
教师应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结合个性化研学指标,评估学生在学习环节的欠缺和不足,引入具备针对性和侧重性的议题。同时,教师所选用的议题需带动学生进行正向迁移学习,相关议题目标应当明确,且指向一个积极的价值观,保证学生通过议题学习形成对当前社会环境、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价值认同。另外,教师所引入的议题项目还应当具备启发性、论证性,即开展议题式教学需组织探究性授课,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验证学习,需确保相关议题项目具备思辨性、论证性,使学生通过议题学习了解到知识理论的底层逻辑和原理,对知识概念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最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还应当结合灵活变动的原则,具体来说,教师所选取的议题应当具备生活意义和实际价值,尽可能结合学生熟知的场景,对议题项目进行改编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议题的迁移性教学功能,使学生通过议题学习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知识。
总体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引入议题式教学模式期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丰富多元的案例和项目,引领学生参与综合全面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高效开展。教师所选取的议题也应当具备针对性和侧重性,且具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伊菲《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5期。
[2] 张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新尝试》,《华夏教师》2021年第24期。
[3] 王丽《探讨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尝试》,《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9年。
[4] 张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5] 敖日其楞《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孙晓燕,1979年生,女,汉族,济南平阴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