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渗透家国情怀的研究

2024-10-25 00:00:00王佳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非常明显,单纯靠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历史认识。因此,使用直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是十分必要的手段。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48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渗透家国情怀的可行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上述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以体验为特征、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创造性表达学生的亲身经历,以再现或者直接呈现出来的方式去体现自己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其中就有“创设历史情境”。在此要求下,教师要紧扣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有关家国情怀的情感教育素材,创设历史情境来进行体验式教学,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重在体验和重在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凸显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够创设贴近学生学情的情境,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渗透家国情怀的具体实施

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为例,谈一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渗透家国情怀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创设历史课堂情境,觉醒家国情怀脉搏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选取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菜市口一列官兵推出一名年轻的男子斩首示众,周围是笑哈哈围观的群众,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无知的百姓拿着铜板给官兵,拿着沾着热乎鲜血的馒头,一边跑一边喊道:“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学生观看完视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中,满目皆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接着,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一情节改编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药》,大家观察到视频中围观群众的表情和态度是怎样的?“我儿子有救了”说明了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围观群众的表情透露出一种“看戏”的心态,态度是麻木不仁的。“我儿子有救了”说明百姓以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非常愚昧和迷信。

此时,笔者可以点明《药》的时代背景,被杀头的年轻人是革命党人夏瑜,夏瑜的原型是鉴湖女侠秋瑾。这一幕则发生在辛亥革命后,虽然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民主共和国已经建立,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麻木和愚昧未曾消散。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得出认识:欲使共和国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就像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写:“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此历史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师生同讲历史故事,渗透家国情怀认同

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好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笔者确定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重点为: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是思想革命,二是文学革命。因此需要重点讲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一思想革命。

笔者设计了师生同讲历史故事的环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教师率先讲述阿毛的故事,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了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了许多的光彩。”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学生代表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两则故事听完,大家都沉默了,仿佛看到了与他们年龄相仿的阿毛饿死在家中,祥林嫂冻死在雪地里的场景,大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此时笔者适时提问:你认为阿毛和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她们都是被封建的旧思想和旧道德害死的。由此使学生对“何为旧道德和旧文化,为何要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化”形成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师生同讲历史故事,在讲述中感受,在感受中感悟,渗透家国情怀。

3.合理选用视频资料,浸润家国情怀素养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文学革命,在讲述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应当预设到在白话文已经完全普及的今天,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何为“旧文学”。因此,在这里可以精准施策,寻找合适的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笔者选取了《觉醒年代》中的另一片段:胡适发表演讲,他直言文言文是死的文字,在当今的百姓中流传太过艰难,只有白话文这样通俗易懂的文字才是活的文字。黄侃十分气愤,当众大声反驳这一说法。胡适又提出自己前几天刚刚婉拒朋友邀请自己担任政治职位的邀请,要黄侃写一封拒绝信,黄侃用“才疏学浅,不堪胜任,恕难从命”十二字以示拒绝,但胡适告诉他自己只回复了“干不了,谢谢”。这一段视频能够带给学生直观而幽默的体验。

此时笔者适时提问:你是支持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为什么?问题的提出迅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自动分为了支持文言文和支持白话文两派,两派代表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在驳斥对方的观点。学生在争论中对历史上的“白话、文言之争”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4.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强化家国情怀培养

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是基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进行分小组合作探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获取历史知识,加深历史体验,促进情感生发。经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笔者确定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难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笔者在讲述完新文化的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出示一些史料供学生使用,进行相关观点的支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小组代表进行观点阐述后,教师对小组代表的观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得出认识:新文化运动既有进步作用和对后世的进步影响,又有其局限性。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以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为参照,谈谈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何种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得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性。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三、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解读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非常明显,单纯靠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历史认识。因此,使用直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十分必要。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家国情怀的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1.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绝大部分历史知识时间久远,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借助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得到认知,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理解困难,逐渐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年代,让他们身处其中,触摸历史,感知历史,知道历史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要预设到学生对这一条古老的商路十分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选择以一首充满西域风情的歌曲作为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同时,滚动展示一组西域风光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这是一条连贯欧亚的长路,它见证了两千年的历史沧桑变幻。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话剧再次上演;这条路走过多少胡商贩客,驿马戍卒;这条路又走过多少弘法高僧,求道信徒。它是这个世上最伟大、最神秘的路——丝绸之路。当学生沉浸在歌曲和美景中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是一条连贯欧亚的古老商道,在本课中我们一道来穿越两千年的历史长河,回到遥远的汉帝国,来见证这条丝路的沧桑巨变。

2.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感官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有历史学科色彩的各类音频资源越来越多,为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提供了可能,为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增强历史体验提供了条件。这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香港与祖国分离的历史,再讲述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激烈交锋,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之艰难。最后利用网络资源,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该视频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共鸣,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书籍、在线课程、互动教程等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便捷、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些网络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浏览在线展览和虚拟博物馆,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欣赏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这些网络资源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通过演绎教学,加深学生体验

初中历史演绎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让学生有机会从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决策过程。学生通过扮演某个历史人物,从“置身事外”到“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情感,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表演过程中再现历史情景,便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走向和变化,从学生的体验感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先讲述中国在一战中的贡献,一战后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欣喜,以及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侮辱,让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产生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当时的青年学生,体会当时学生心中的怒火。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与当时的学生同悲喜,共患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4.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初中的历史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和动手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社会体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我国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动手实践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期待,展示他们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点时,短短几行文字,几张图片,完全无法诉说当时南京人民所受的苦难。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纪念馆中的雕塑、照片、影像资料等,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油然而发。

在讲述改革开放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人民亲历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如道路交通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变化、家庭收入的变化、餐桌上的变化、衣橱里的变化等,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

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制作一些历史小物品,如临摹古代疆域图,手工仿制古代文物,绘制历史手抄报,制作文物讲解视频等。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育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郑志良《浅谈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运用》,《科学咨询》2021年第15期。

[2] 仲伟芳《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情感读本》2022年第36期。

[3] 陈晓兰《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方式初探》,《考试周刊》2023年第27期。

(本文系江宁区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NJK15—L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