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需要融入普校共同参与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主要能力。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方面学校要进行充分的环境准备,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提升融合教育效果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次进行学情分析、目标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落实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另外,教学中的互动变得真实和生动,让学生在高质量的小组合作中锻炼综合能力,使学生课前和课后都能在融合的环境中感知和训练。如此,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才会发挥作用,进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融合教育 语文 实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46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改变
融合教育背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的过程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着适合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一,融合教育环境创设要符合融合教育对象特点。融合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对象有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除去盲生和聋生在盲校和聋校就读,特殊儿童残疾类型多样,存在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等多种类型,这些儿童中程度较轻的会融入普通学校就读,他们成为融合教育中的随班就读学生。首先,学校要进行空间上的准备和支持,即创设无障碍的环境并形成和谐、公平、共生的校园文化,让特殊儿童不再接受异样的目光,让普通儿童了解差异性的存在,为融合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融合教育教师要具备特殊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力。融合教育中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基础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基础知识,需进行单独的培训和提升才能增加融合教育的专业性。教师需要了解特殊儿童的组成,融合教育的现状,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学科本位评估的技能和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和执行的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个训课开展的主要流程。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是综合的,是有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在辛苦付出中掌握技巧,融合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才能够成功建立。
二、融合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在融合教育下开展语文教学,既要关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要落实生活语文《课标》的相关要求,打造适合所有学生的融合教育课堂。第一,全面落实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和生活语文《课标》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依据课程性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全面落实新《课标》,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教师要深入研究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生活语文《课标》针对特殊儿童来说更强调差异性教学和生活化教学,它的学段目标也略低于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第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全面落实新《课标》,教育对象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中要按照普校教学的节奏和内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满足普通学生的教学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也要一同关注,制定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让特殊儿童也在集体教学中享受适宜的差异性教育。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以充分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以分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普生和特生提供不同教学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梯度设计和互动、合作、家校共育对教学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大单元教学”或者“课程整合教学”等许多方式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灵活选择,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加丰富。
1.进行分层次学情分析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
教师的执教对象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儿童的结合,教学前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普通学生的教学水平和特殊儿童能够达到的能力点,并且对获得知识的方式进行分析,都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分析普通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在融合教育中,每个教学班级一般融合进入1—3名特殊儿童,普通学生作为执教对象的主体,教师充分了解普通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在每学期的考试中,教师通过卷面分析即可以掌握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查缺补漏,这也是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参照。二是分析特殊儿童能够获得的知识内容。特殊儿童的教育依托于特殊教育学校,要靠个别化教育计划作为教育实施的参照。当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的时候,要单独进行评价,因此,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前提。通过学科本位评估,教师一对一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前结合教材内容对特殊儿童进行前测评估,接着对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点进行预估,特殊儿童是教师在班级中必须要时时刻刻关注的对象,因此,这种学情分析是必要且富有意义的。三是分析将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当教师对全部学生有了分析结果后,就要考虑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儿童都更喜欢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开展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丰富学生的学习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另外,特殊儿童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支持,所以,在教学前教师要准备适宜的教具或者强化物,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易于特殊儿童完成语文教学内容。
2.进行分层次目标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目的性
语文教学效果提升中重要的一点是关注教学目标设计,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学中要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都有所提升。因此,解决差异性教学的方法就是进行分层次目标设定。一是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有了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普通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哪些汉字和词语,学会哪些语法、语句,都能够在教学中逐步完成。特殊儿童在教学中融合适宜的康复目标,通过不同的任务,特殊儿童能够掌握某种技能或者获得某种提升。二是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全体普通学生的最低要求。把语文新《课标》按照学段进行分解,在每学期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参考学习待达标学生的需求进行目标设计,这样才能让新《课标》落地。三是要为特殊儿童设计专属目标。特殊儿童参与到普通学生的教学活动中,他们的教育主要靠个别化教育目标的落实来实现,个别化教育目标针对特殊儿童真实的教育需要进行设计,它符合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长、短期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节课中或者每一周的学习中。比如,一名特殊儿童一年的长期目标是“能够用复杂的一段文字进行沟通和表达”,长期目标分解为两个学期目标即短期目标为第一学期“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第二学期的教学目标为“用几个长句子进行组合表达”。分解为课目标为“能够进行简单的语句重复”“能够给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长句子进行表达”等梯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逐级实现课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四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进行中进行拔高或者降低。教学目标通常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制定后要在教学中进行落实,落实的过程中会发现学情分析存在误差或者学生的学习状态欠佳致使教学目标落实中出现困难,尤其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目标,降低目标难度,力求让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
3.进行脚手架搭建推动教学环节逐步落实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攀升搭建脚手架,发挥助推作用。一是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任务有梯度。语文教学为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教学中通过识字与写字教育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通过课文讲解锻炼学生的听和理解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为学生搭建语言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形成文字撰写能力。在教学中,梯度设计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用词语造句,再运用句子组合成段落,用语言或者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个教育活动分为不同的梯度,普生一个梯度,特殊儿童一个梯度,比如“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一教学任务,为普生设计“请你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特殊儿童提出的要求为“请你看准字音将这句话读准确、读流利”,不同学生按照教师的任务要求进行学习。融合教学中,搭建脚手架是符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手段,不同学生都可获得适宜的提升。二是教学指导过程要目的明确。在学生独立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巡视中的教师要目的明确,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大都学习能力较强,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所以教师的关注点应重点放在班级的后进生和特殊儿童中。对于后进生,教师发现问题随机指出或者选择附近的优等生进行辅助,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对于特殊儿童,教师要亲自进行指导,给予动作或者语言上的教学支持,利于特殊儿童对知识的掌握。三是教学评价标准要分度进行。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那么教学评价的标准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可以以激励性评价语为主比如“你的思维真缜密”“你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对于特殊儿童的评价语则为“你今天能够独立读通顺课文了,你真是太棒了”,具体的评价内容要有针对性且对学生的成长有指导性。另外,在考评中,普通学生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学科学习检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则不局限于试卷测试,可以“评估”代替考试或者以“对话交流”或者“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评价。
4.以丰富的教学活动安排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生学会理解,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是进行充分的互动让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课堂将变成学生享受知识的沃土。另外,生生互动也是常见的互动形式,“生生合作读课文、续编故事、演一演和说一说”都能让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获得锻炼,在享受更多欢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邀请家长、其他班级的教师或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互动的主体和形式变得多样,教学效果获得提升。二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中教师建设小组,“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教师分组”的形式都可以,小组建成后设立组名、口号和组长,共同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组长最好采用轮换制,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的机会。另外,特殊儿童如何参与小组学习一定要在小组长培训中进行单独说明。本着“优先参与,能参与的必须参与,不能参与的创造条件也要参与”的“三参与”原则,让特殊儿童获得最多的锻炼机会。三是进行结对帮扶,让互助成为一种习惯。结对帮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对子”,即教师安排的对子,让学习能力强、善于表达和乐于助人的学生与特殊儿童结对子,带着特殊儿童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好集体生活。另一种是“随机对子”,即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随机组成的对子,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又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进行家校社的整合教育,发挥融合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促进作用
一是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生为本进行教育活动,课前教师设置“课前先学”的内容,至少进行两个层次的设计,即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前先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先学进行预习的同时,与家长进行亲子互动,共同做好预习。二是课后延伸巩固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课后进行拓展延伸,要时刻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文章仅仅是案例,要通过拓展阅读不断夯实和拓展语文知识,亲子阅读或者亲子实践活动都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和互动,需要重点注意的是,特殊儿童的课后延伸作业可以“活动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也可以在家长陪伴下完成,依据学生情况进行拓展。三是增加与社会接触的内容和频次,为高质量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融合背景下,特殊儿童要与普通学生一样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靠课堂时间来完成,更要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和完善。
融合教育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变革不断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获得全面落实,普通学生接纳并帮助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携手,共同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共同朗读,在沟通和交往中他们互帮互助,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共同成长,在学校和家庭中他们学会理解和包容,在共同走入社会中他们相互扶持,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而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郭文斌、张晨琛《我国融合教育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研究》,《残疾人研究》2017年第3期。
[2] 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
[3] 丁勇《在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