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研究

2024-10-25 00:00:00汪润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诗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诗歌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讨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价值和问题,并阐述了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 审美性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45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和形式,并从中感受美的力量和审美的乐趣。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能力。诗歌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能力。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能够感受和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意境和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养。

第二,增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要求使用精炼、凝练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学习和创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提高修辞和写作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第三,拓宽文化视野和人文素养。诗歌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歌作品,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和领悟不同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Mpqh5YzVk736ZnWo02fzRw==、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6Fe9r7UjDFWN3vhooVVR+A==于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关注。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旨在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然而,现有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强调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解读,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感受、情感和审美体验。

其次,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和考试成绩为核心,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巧的应用,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往往只关注答题技巧和结果,缺乏对于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真正的情感体验。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减退和学习动力下降。

2.教学方式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讲解和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审美性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体,通过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往往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教师常常依赖于课本中给出的诗歌文本,注重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和感受。由于教学资源和教材的限制,教师们难以提供丰富的诗歌素材和多媒体资源,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要点

1.诗歌与社会实践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要注重将诗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将诗歌引入实际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能力。下面将从诗歌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要点角度,简要说明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并列举一些具体的课程案例。

首先,选择与社会现实相关的诗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社会问题的优秀诗歌,如探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正等主题的诗歌。通过引入这些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例如,选择余秀华的《爱情火箭发射场》,通过该诗描述的爱情被工业发展侵蚀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和个人情感困境。

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与诗歌结合。将学生带到社会实践环境中,结合所学的诗歌进行现场感受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展览、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与诗歌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进行对比和呼应。通过现场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再次,引导学生开展与诗歌相关的社会调研与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社会调研中了解相关诗歌主题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相结合。例如,选择北岛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调研和讨论探讨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观众对此的态度和认知。学生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社会中流行的价值观对审美趋势的影响。

最后,组织学生创作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作比赛或诗歌演讲活动,展示他们对诗歌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理解和创造力。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和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讨论。

2.多媒体与跨学科整合

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和跨学科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互动效果。下面将从多媒体与跨学科整合的要点角度,简要说明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并列举一些具体的课程案例。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诗歌作品。通过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音频设备等多媒体设备,将诗歌作品投射到大屏幕上,并配以音频、视频等辅助展示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例如,选择一首杨牧的《乡愁》,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将诗歌与相关的图片、音乐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乡愁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其次,引入跨学科知识,丰富诗歌审美教学内容。将语文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历史等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例如,在阐释诗歌的音韵之美时,可以引入音乐知识,让学生借助音乐概念来理解诗歌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阐述诗歌的意象塑造时,可以引入美术知识,让学生通过画画、设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再次,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与跨学科整合的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诗歌创作,以更全面、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学生可以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来辅助呈现自己的诗歌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制作来表达自己对某首诗歌的诠释,通过图片配乐来增强诗歌作品的艺术表达。

最后,通过多媒体与跨学科整合,开展相关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师可以针对特定主题或诗人,设计相关的综合课程,将语文诗歌、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可以开设《诗意天空——中外著名诗人的视觉艺术创作》课程,通过学习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思想,结合美术和摄影创作,让学生用图像来呈现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解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多媒体与跨学科整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诗歌作品、引入跨学科知识、开展多媒体创作以及设计相关课程等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多元文化与跨文化视角

通过多元文化与跨文化视角,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下面将从多元文化与跨文化视角的要点角度,简要说明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并列举一些具体的课程案例。

首先,引入多元文化的诗歌作品。选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诗歌审美。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歌,如印度、非洲、拉美等地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这些诗歌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美学特色。例如,可以选择来自非洲的民族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性和口头传承特点。

其次,开展跨文化对比与比较。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JZbXIjwrHagaA3XXnSMZ9A==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思维与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主题的诗歌,比较其中的表现形式、意象选择等。例如,在探讨自然与美的主题时,可以选择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停车场》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视角下对自然和美的表达方式的差异。

再次,开设跨文化诗歌创作与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跨文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诗歌创作。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样式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以跨文化的视角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组织跨文化诗歌分享活动,让他们互相欣赏、评析和交流彼此的创作。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自信心。

最后,开展跨文化文学研究课程。可以在课程中专门设置一个跨文化文学研究单元,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研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文学,从历史、社会、价值观等角度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例如,可以选择中国古代文人诗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思潮的差异与共同点。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多元文化与跨文化视角可以通过引入多元文化的诗歌作品、开展跨文化对比与比较、开设跨文化诗歌创作与分享活动以及开展跨文化文学研究等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之美,增强他们的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跨文化视野和全球意识。

4.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并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长。下面将从评价与反思的要点角度,简要说明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并列举一些具体的课程案例。

首先,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成绩,教师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展。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个人写作反思、诗歌创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表达对诗歌审美教学的理解和体会。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其次,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表达能力。在课程结束后,设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对所学诗歌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问题或思考点,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例如,学生可以思考他们对不同诗歌作品的个人偏好、对诗歌意象和语言表达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己情感和思考的启迪等。

再次,进行课堂讨论与集体反思。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讨论和集体反思,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产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讨论某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的主题、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等,然后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形成深入的课堂反思和讨论。

最后,开展课程案例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案例,特别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及时总结和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中的关键问题、启发性的讨论和学习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给出自己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这样的案例分析与评价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审美教学的理解和反思,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评价与反思可以通过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表达能力、进行课堂讨论与集体反思,以及开展课程案例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诗歌和艺术的价值形成更深刻的体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审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高中语文教育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李永佳《文本细读理论与诗歌教学的创造性融合》,《文学教育》2023年第9期。

[2] 黄英《指向群文阅读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9期。

[3] 路文彬、于佳琦《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之审思——从审美范式和教材选编说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6期。

(汪润娟,1979年生,女,满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