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状况,发现不少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之后,逐渐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难以取得良好表现的过程中,正反馈随之缺失,给这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带来较大的打击。分析原因可知,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在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教师在小学阶段未能实现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基于上述原因,作为小学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差异,基于具体差异,组织教学衔接策略,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适应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变化,使学生继续保持语文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教育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衔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44
相较于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很多学科的学习难度均大幅上升,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受此影响,很多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难以适应,在无法克服学习困难的情况下逐步丧失学习兴趣。中小学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上存在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需要教师明确意识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差异,以教学衔接的形式强化引导,帮助学生渡过初中教育阶段前期的适应阶段。
一、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
为确保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可以自然衔接,教师要具体分析中小学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方式有差异而教学内容不超学段,通过分析中小学的课本,授课方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最显著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具体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在小学教育阶段,大部分教师都会顾忌小学生还未成熟的生理和心理,通过放慢课文内容讲解速度,逐字逐句解释来帮助小学生通过其相对有限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完成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倾向于反复讲解同一处内容,通过重复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记忆。而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会刻意放慢讲解速度或是重复讲解同一处。受此影响,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不久的学生大多难以很快适应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当对此引起关注和重视,适当放慢速度或是再次讲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更快的讲解节奏,助其顺畅渡过前期阶段。
2.对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中,学生仅仅需要理解课文的表层含义,即可完成对课文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在实际参与学习时,不需要在语文发散思维培养方面要求过高,学生凭基础的理解能力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而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学习不止要求学生从课文字面出发理解含义,更要从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等角度出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通过有效的语文思维掌握课文背后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换言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还体现在对于学生语文思维及表达提出的要求不同这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衔接中还应关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语文思维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既成语文思维模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语文思维培养方面取得初步的成长与发展。
3.教材内容的学习难度明显有所不同
除去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语文学习思维之外,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同样还在教材内容方面有所体现,需要教师如实予以认识和把握。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材编辑同样重视小学生相对不足的认知能力,倾向于选取整体篇幅更短的内容作为课文,同时,课文中的知识点相对分散,以便帮助小学生基于自身能力有序完成学习。而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语文学科教材不再有所保留,而是开始选取篇幅更长的内容作为课文,同时,课文中的知识点则越发密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以得知,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还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学习难度方面,需要教师切实地纳入教学衔接考量中,帮助学生有效适应知识点相对密集的长篇幅课文学习。
二、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及其衔接现状
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及其衔接过程涉及较多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衔接实践中难免遭遇各类现实性的问题状况,诸如未能从学习心态出发帮助学生进行调节,实际衔接在学习难度转变方面体现不足,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思路未能切合实际等,需要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问题状况及其成因,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1.未能从学习心态出发帮助学生进行调节
受家校共育理念及模式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巩固过程中参与较多,以便帮助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受此影响,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依赖家长和教师完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在独立学习方面的实际表现难以达到预期。而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语文学科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均大幅改变,为学生带来了学习难度。受学习难度影响,很多家长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可以提供的帮助逐渐有限,无法指导孩子有效完成学习。对于很多习惯于依赖家长和教师的学生而言,语文学科学习更是分外困难。究其根本,是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待调整。而在具体的教学衔接中,很多教师未能对此引起重视,而是更加看重当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难以帮助学生切实地调节其学习心态,以致最终的教学衔接效果差强人意。
2.实际衔接在学习难度转变方面体现不足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主要是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可以通过反复强调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知识点。而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学习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难以反复提及单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经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在学习难度方面的体现较为明显,因而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衔接时应当着重关注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克服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当前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衔接中未能在学习难度转变方面进行相应的引导,很难为学生克服语文学科学习困难的过程提供支持。
3.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思路未能切合实际
受中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差异的影响,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及要素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如实把握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方法选取可能出现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衔接中选择正确的思路,对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科中出现变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当堂所需知识内容。而在当前,很多教师尚未深入地把握中小学语文学科在教学方法选取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也就未能在教学衔接中予以体现,以致实际选取的教学方法衔接思路难以切合实际,为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带来了不必要的阻碍。
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
在进行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衔接时,教师应当实事求是地把握当前的教学衔接状况,以便更加科学地采取切合实际的有效策略,为实际的教学衔接过程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采取下述策略保障教学衔接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学习心态调整出发帮助学生适应学习变化,基于延续性视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确保教学以及衔接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立足于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把控教学过程,通过拓展教材引导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等。
1.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衔接过程中,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较为关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语文学习状况。因此,在基于教学差异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时,教师可以优先由此出发进行,围绕具体的差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习惯引领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朗读习惯、预习习惯、规范书写习惯均可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培养各类有益学习习惯。举例而言,在针对《春》一课进行教学衔接时,教师应当以课前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对作者朱自清生平及本篇写作背景搜集资料,帮助学生培养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从学习心态调整出发帮助学生适应学习变化
在学生实际应对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差异的过程中,学习心态调整较为关键,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为其调整学习模式的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在确保教学衔接有效性时,教师同样应当关注和跟进学生实际调整其学习心态的过程,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引导与帮持,确保学生可以将学习心态调整至有利于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状态。考虑到学生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还需要同时面对新的学校与班级环境,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着重助其调整学习心态。举例而言,在针对《背影》一课进行教学衔接时,教师可以围绕父爱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学生之间创造合作机会,为学生适应班级环境创造条件,助其有效调整自身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实际心态。
3.基于延续性视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iWk421NULmmjs/GmNlrctRmS3f7iqfr3r7NJPNODHto=究其根本,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之间既存在区别也留有联系,需要从异与同两个角度出发如实把握,更加切实地把握其中存在的具体差异,为后续的衔接过程指明方向。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可选教学方式较为多样,需要教师参考课文内容的学习难度动态化做出有效选择,以便确保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的教学差异,教师应当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更加看重认知性的学习,而初中语文学科看重语文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基于延续性视角帮助学生调整自身学习方法。举例而言,在就《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组织教学衔接时,教师应当在阅读学习方法层面做出示范与引导,确保学生可以在模仿既成阅读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其中的方法运用。基于拓展性考量,教师还可围绕困难及其克服布置写作作业,帮助学生在拓展写作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确保教学以及衔接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
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难度为很多学生的适应过程带来了不利影响,因而学习兴趣十分关键,通过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及衔接过程中,有效适应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崭新变化。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保持常态化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兴趣和偏好,在事先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引入教学衔接策略,借助学生熟悉且喜好的元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保持相对集中的注意力,掌握当堂所授的知识。考虑到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仍未摆脱小学语文学科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围绕互动性与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小学语文学科常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5.立足于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把控教学过程
在诸多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差异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变化较为关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衔接中还应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纳入考量,立足于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把控教学及衔接过程,通过帮助学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有序适应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举例而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衔接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教材问题的引导下完成课文阅读,为其语文思维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还应安排学生面向全班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一方面敦促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部分学生的优秀预习范例,带动其他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6.通过拓展教材引导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
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教师要认识到更高的学习难度大多源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差异,由此出发组织教学衔接。分析中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可以得知,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大多会附带更多内容,诸如生词表,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掌握。而在初中教育阶段,教材包含更多生字,同时课文篇幅更长,有可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材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举例而言,在针对《文言文二则》组织教学衔接时,教师应当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直观展示其中的生字和文言文知识,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帮助学生调整文言文学习模式,适应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新变化。
总而言之,经由小学教育阶段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语文学科教学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有可能会为很多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困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差异,通过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受限于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衔接中表现相对欠佳,在多方面作用下无从确保实际的衔接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先对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差异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为后续基于教学差异组织教学衔接的活动提供思想意识层面的有力支持,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保障教学衔接的有效性。在采取策略进行教学衔接后,教师还应持续跟进教学衔接过程中实际出现的变化,根据变化把控教学衔接的创新方向,确保学生可以克服初中语文学科学习中出现的诸多困难。
参考文献:
[1] 都术才《九年一贯制下,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路径探索》,《教育家》2023年第45期。
[2] 高翠翠《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5期。
[3] 游娟《落实语文要素 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年。
[4] 李昀姝《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和建议》,《智力》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