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承视域探索农村中学生沉浸式学习文言文的路径研究

2024-10-25 00:00:00杨理月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初中生通过沉浸式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有效路径。文章分析了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对于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陶冶道德情操和培养勤劳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文化内涵、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矛盾态度。研究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和支持力度不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沉浸式教学策略,包括深度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教学方法和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这些策略旨在让学生不仅要学习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更要理解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沉浸式学习 文言文教学 文化传承 农村初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4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地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中学的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农村初中生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路径探索。通过分析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更在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农村初中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对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深远意义。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精髓。学生在深入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接触到古代文学名篇,感受先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能够直接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们能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不仅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更来源于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和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民族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农村初中生中推广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显著作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更能深入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此外,沉浸式学习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感悟文言文,促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是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农村初中生沉浸式学习文言文对于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文言文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如忠诚、孝顺、廉洁、勤奋等传统美德。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直接接触这些道德观念,还能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解读,理解和感悟这些道德价值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美之余,更能够在道德层面得到启发和熏陶。通过对古代先贤故事的学习,学生能够模仿和学习他们的品格和行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美德。此外,沉浸式学习也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传统美德。这样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存在的问题

1.初中文言文教学重语言轻文化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尤其是过分强调语言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文化内涵的传递。这一现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为过度注重文言文的字词解析、句式结构和文法规则,而对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涉及不足。这种偏向导致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上取得进步,却未能充分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价值。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思想、哲学和道德观念。当前教学模式下的这种失衡,使得学生难以从文言文学习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感悟,进而影响了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调整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2.初中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这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障碍。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和书面作业,少有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更需要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也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背后丰富文化内涵的感悟。此外,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有效地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深度。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采用更加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农村初中文言文沉浸式教学策略

(一)深度挖掘初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

1.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沉浸式教学策略中,对初中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首先要求与时俱进地思考其文化价值。这意味着教学不仅停留在传统文化的表面知识传授,而应深入探讨这些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问题和引导社会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

《富贵不能淫》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以举例以及对比论证的方式,阐述了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分析出对待理想、志向以及人生的态度,从而体现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在学习该文言文时,应多思考该文背后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不仅学习到历史知识,更能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在今天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和热情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

2.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在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沉浸式教学中,广泛涉猎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关键的一环。这要求教学不局限于教科书内的内容,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古典文学、历史典籍、哲学著作等资源。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文化视角。结合古代的诗词、戏剧、散文等不同文体,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同时,这种广泛的涉猎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全局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构建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3.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沉浸式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来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意味着学生需要深入到文言文的文本中,通过对每个字词、句式、篇章的细致解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努力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深层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阐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加强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该文言文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精髓。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二)丰富教学方法

1.在文言字词中体悟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文言字词教学作为沉浸式体验的一部分,是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文言字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字词进行研究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仅学习字词的表面意义,而且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核舟记》中的“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副楹联的中的“山”“月”“水”“石”“风”“波”都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这几个意象营造出优美、静谧、闲适的意境,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融情山水的文化思想。

2.在诵读中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ti+vLfHYz/S8tu6F/3EJSw==诵读是理解和体验文言文及其背后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朗诵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古文的语感,更能在声音和节奏中体会文言文的美学和文化内涵。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去感受每个词语的音韵美、句子的节奏美,并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文言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和深刻地感知古代文化的魅力。

《核舟记》中船舱部位的雕栏上有一副楹联。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联想春节时的“春联”,它作为传统节日——春节的象征之一,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对文本的解读要融合时代因素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解读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是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更要理解这些内容在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通过将文言文放置于其历史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解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认识,还能促使他们思考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分析《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学生可以理解古代政治决策的背景和影响,通过解读《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可以感悟古代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生活状态。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理解。

(三)强化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价值

在沉浸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在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文言文,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古代人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教师应着重指出,这些文献中蕴含的信息对于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至关重要。

古代的诗歌、散文、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还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文献,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技能,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2.在文化认同中关照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

在强化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关键是将文化认同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教学不仅停留在课堂理论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庭、社区甚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示和实践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家庭聚会时分享学习的古诗词,或者在社区活动中展示传统手工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传统文化的见解和体验。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传播传统文化,从而加深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同时,这种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值得他们去学习、尊重和传承。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农村初中文言文沉浸式学习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识到加强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丰富教学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是关键。这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以形成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综合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静《初中文言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策略探索》,《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6期。

[2] 韩文波《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分析》,《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8期。

[3] 杨雪梅《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智力》2023年第20期。

(本文系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立项课题《从文化传承视域探索农村中学生沉浸式学习文言文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MJG2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