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提出了三个开发课程的措施,一是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阅读课程,其中包括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融入劳动元素;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组劳动主题单元;对课外阅读书目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挖掘其中劳动元素。二是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课程。三是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这些策略意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融合性,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劳动教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载体包括:“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这为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语文课堂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等,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情感支撑。
一、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语文阅读课程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既有对劳动价值的阐述,也有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既有对劳动技能的传授,也有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其中与劳动相关的元素,如人物的职业身份、劳动场景、劳动精神等,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
第一,合理利用教材现成内容,融入劳动元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一单元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文章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小人物的生活。
这样的主题单元,其中的劳动因素显而易见,教师可以轻松上手。只需要按照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的人物形象,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认识到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这些底层劳动者身上的优秀品质,还会了解不同时代都有什么样的劳动生活,从而起到熏陶浸润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课内阅读教学的融合,我们可以以《台阶》为例设计并实施以下实践活动:首先,结合课文内容,挖掘劳动元素。例如,在讲解《台阶》时,引导学生关注台阶背后的劳动过程,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创意的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劳动活动的作文,或者以父亲的视角创作一篇文章。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学生们分组进行,从设计、选材到施工,全程模拟真实的建筑过程。如模拟劳动场景、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还可以以《归园田居》为例,诗中描绘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从事农耕劳动和田园劳动的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首诗的内涵以及其中的劳动元素,教师可以结合园艺劳动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并解读《归园田居》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的热爱。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艺劳动实践活动,如种植花草、修剪枝叶、浇水施肥等。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通过园艺劳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归园田居》中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他们可以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此外,园艺劳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反思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园艺劳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反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通过将《归园田居》与园艺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词,同时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二,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组劳动主题单元。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很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把和劳动相关的、主题相近的文言文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单元。例如《卖油翁》《活板》《卖炭翁》。三篇文章都涉及劳动,我们了解一下原文中的劳动元素。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
三篇文章都涉及了劳动者和劳动的样貌,第一篇中的卖油翁,通过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酌油技术高超的老者,而这种技术的练就,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不断重复劳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劳动,人们可以习得某种技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第二篇中的主人公是毕昇,学生通过学习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了解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艰辛历程和巨大贡献,从而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尊重,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价值,这正如文件所强调“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第三篇中的卖炭翁与前二者不同,卖炭翁在寒风中劳作,同时还在受着官吏的压迫和欺凌。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尊严的观念,认识到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
为了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文言文教学的融合,我们可以以《活板》为例设计并实施以下实践活动:
1.手工制作活字:引导学生利用木材、泥土等材料制作活字块,通过亲手制作活字,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活字印刷术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实地考察与博物馆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印刷博物馆或历史遗址,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
这些实践活动在提升课堂效果和培养学生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对课外阅读书目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挖掘其中劳动元素。
以《骆驼祥子》为例,《骆驼祥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几代读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其中,小说所展现的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对我们现今的劳动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更是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并珍视劳动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小说中的劳动场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劳动的描述,比如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场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祥子拉着沉重的人力车,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满脸汗水,背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但他的脚步却依然坚定。这些劳动场景不仅展现了祥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追求梦想的决心,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慨。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祥子拉车的情境,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子在劳动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尊严,让他们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开发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写作课程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劳动活动的作文,或者以劳动者的视角创作一篇作文。这样的写作任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或想象,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使写作成为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的有力工具。
笔者就职的地区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每年会有一次义卖活动和实践基地教育活动。试以“义卖”为例设计写作课程。
1.物品准备:在家搜集手工制品、二手书籍、小饰品、艺术品等适合校园销售的物品。
2.现场布置:搭建简易摊位,摆放义卖物品,并设置宣传展板,吸引师生们注意。
3.售卖方式:着奇装异服和设置广告词来招揽顾客,设计赠送、抽盲盒、贴海报等环节,增加活动趣味性。
4.资金管理:扫打印出来的二维码付款,最后集中起来捐给山区兄弟学校。
5.形成作文:以“义卖”为主题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6.全班分享交流作文。
创新写作任务,体验劳动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多元化互动形式,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培养勤劳、节俭、自律等良好品质。同时,劳动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一员,应当积极参与劳动,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开发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程
除了对原有文本的挖掘,我们还可以尝试涉及参与社会、发挥个人特长及互助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比如组织校园劳动活动,如植树节、清洁日等,让学生在参与校园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融合课程。这正响应了相关文件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笔者所在区域曾经把海洋知识和劳动教育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措施进行:
1.海洋清洁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海滩清洁活动,不仅让他们亲身体验海洋污染的严重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海洋观测与记录:设立固定的海洋观测站点,引导学生定期观察和记录海水的温度、盐度、生物多样性等数据,增强他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
3.海洋知识竞赛:举办以海洋知识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海洋知识,同时增强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海洋文化体验:安排学生参观海洋博物馆或水族馆,深入了解海洋历史、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5.造船与航海活动:教导学生制作小船或模型船,并组织他们进行小型的航海活动,体验航海的乐趣和挑战。
将海洋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海洋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行为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这种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另外,还有成功实施的案例,比如垃圾分类。师生在智慧垃圾分类体验馆进行参观学习。首先,宣教员引领同学们认真观看垃圾分类的宣传短片。然后,与教师进行热烈互动,积极抢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对垃圾分类的不同见解,全体同学对垃圾分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教师讲解垃圾的四种分类方法、垃圾分类的误区、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带来的危害等知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同学们演示了小区内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最后,同学们还通过体验垃圾分类小游戏,在玩乐的同时学习了垃圾分类知识。
活动体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作文里写道:学校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理解,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做一个爱劳动的人最美丽!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训练、综合性学习等形式,使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要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金玉、吴婧《马克思劳动观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哲学阐释》,《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2] 张振喜、孔佳佳《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9期。
[3] 陈燕《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语文世界》2024年第30期。
(杨雅星,1984年生,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