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合作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25 00:00:00玄慧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古代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尝试使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接力法、坐庄法、小先生法以及切块拼接法等合作策略,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解决课堂上的重难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古代诗歌 合作策略 初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38

一、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从教十几年,古代诗歌一直是笔者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从诵读到背诵,从通译到赏析,战线长,效果差。

1.偏重知识讲解

诗歌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把它分割成多个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对古诗歌的内容、文学常识和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这样虽然方便学生理解全文,但是却让诗歌的整体韵味和美感不能得以体现,学生无法领悟古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诗歌学习枯燥乏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过度重视背诵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要求学生提前背诵即将学习的诗歌,然后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诗歌内容,而实际学生们更加青睐的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逐句讲解、理清文意,再进行背诵和默写,如果选择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教师避免轻视朗读重视背诵的教学误区。

二、合作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我校展开合作教学,我们尝试将合作策略应用到古代诗歌教学中。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课例,现就其中部分策略的应用做如下说明。

1.接力法的应用

在初中学段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组内学优生说个不停,而学困生则成为看客的情况。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课上赏析部分笔者尝试使用了接力法的合作策略,以班级差异化分组的4人小组为依托,因组内成员能力层次不同,遂选择从每个组能力层次较弱的同学开始,任选一句先说说诗句大意,再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去赏析。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这样组内4个同学都有机会解读诗歌,并且从能力较弱的同学开始降低了发言的难度,该生会选择比较简单的诗句,便于自己把握,更激发了其发言的欲望。最后一位同学虽然选择的余地不多,但相比而言其能力稍强,复杂难解的诗句也可以解读。所以组内每个同学都不会害怕发言,消除了学习诗歌的恐惧心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接力法的合作策略倒逼学生开口表达,学困生可以简短或粗浅地表达,学优生可以深入或精辟地解读,慢慢形成自己解读诗歌的步骤,在学习中习得方法、实践尝试,笔者认为这本身就是带着学生在打造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2.坐庄法的应用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达成“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的目标。初中学段的古代诗歌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常是从题目、背景、诗意解析、赏析、分析主旨和探究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前四项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属于我们积累与运用的层级;后两个方面就需要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高阶思维的参与。

在有限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有些同学思维敏捷、善于总结归纳,而有些能力稍弱的同学则需要等待或模仿,发言无法接力进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笔者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时,抓住了这首元曲的最后一句引导学生解析,采用了坐庄法的合作策略展开,有效弥补了接力法的漏洞,让合作交流有效有序开展。

首先出示主问题:“‘断肠人在天涯’句,诗人为何断肠?”请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断肠”的原因。独立思考后由每组的一位同学担任庄主,主持讨论,邀请其他同学发言,没有被邀请的同学不能发言只能认真倾听和记录,最后由庄主总结归纳,评价、赞美每一位发言的同学。在这里,担任庄主的同学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组内思维敏捷的同学可以优先被邀请发言,“看见”使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思考不成熟的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进而模仿角度、组织语言,形成自己的观点。先发言的同学在经过了一轮的表达后也可以生成新的思路,彼此碰撞,生生互动。这样的合作有序而螺旋上升,知识点在讨论中更加全面,在互动中互补生成,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展示中随机抽选一位同学发言,这样的模式可以避免主动举手的学生频繁发言,其他同学就只能被动输入,倒逼学生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和记录,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被动展示时也能更有底气和自信。从知识获取的层面上看,个体的解读相互叠加,就形成了撑起诗歌课堂教学的基石。

3.小先生法的应用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于是,笔者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使用了小先生的合作策略,为学生搭建了一方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自主翻译全文后,每个4人小组选择一名课本知识掌握最好的学生扮演教师,其他同学扮演学生。教师先对这些小教师进行简单的培训指导,解答他们在学习时遇到的困惑,然后由他们回到小组中向其他成员讲授《木兰诗》的翻译并解决组内的疑难问题。在使用小先生的合作策略进行讨论交流时,小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以一带三,形成了小范围的教学模式,学生倾听的效率提升了,小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同学的不同情况,解答不同层级的疑问,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

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还采用了免作业卡的奖励方式,免除小教师和组内过关同学的作业,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高涨,测试过关率达到了85%。

4.切块拼接法的应用

合作教学调动起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合作不是万能的。根据社会学家的分析,群体的活动容易导致个别人的惰性,因而只有合作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合作学习中引入竞争,这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教育家艾略特·阿兰逊据此创造了一种叫“交错搭接Ⅱ”合作学习方法,这和我们合作策略中的切块拼接法有相同之处。

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试用了切块拼接的合作策略。具体以差异分组的4人组为单位,每人的任务不同,根据学习能力的强弱分别研讨“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天净沙》的文意梳理和情感表达”“《西江月》的文意梳理和情感表达”“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学生们先按照分工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然后相同任务的同学组成专家团研讨,解决疑难后回到自己的小组把所学的内容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最后完成测试,实现组间的良性竞争。几个合作策略有效衔接,使“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可以在常态课上轻松呈现。

诗歌教学历来因为课堂容量小而被诟病,这节课我们当堂完成了通文意、悟情感、析手法和比异同。从当堂测试的结果来看,合格率达到了60%。在这样的合作方式下,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学习,认真讲授,同时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回报给对方,组内成员之间形成了正相互依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

5.连环画法的应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们的个性和天赋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分组形成的学习小组,学生的能力分层,专长也各不相同。基于此,在教学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时,笔者使用了连环画法。首先进行自主学习,诵读诗句,联系课下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小组分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统筹分工、配图绘画、深情朗诵和疏通文意中的一项任务自主探究。最后以连续性图画配以朗诵和讲解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当小画家用简笔勾勒出诗意时,当翻译家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词语时,当朗诵家以独特的语调抒发情感时,统筹讲解的同学可以穿插衔接。班中其他同学按照打分表担当小评委的角色,量化小组得分并提出有效建议,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仅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同时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课下可以在班级后墙或走廊等合适的位置张贴连环画,其他小组参观张贴的图画,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贴在画面旁边,实现课下的交流对话。

在诗歌教学中运用连环画的合作策略,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给单一的语言学习增加了一抹亮色。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寻求评价,小组竞争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创新表达,绘画元素的添加也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6.围圈传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部分,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能够“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基于此,在单篇教学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笔者开始考虑诗歌的整合,引入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同一背景、同一意象的诗歌形成群文教学。

部编版九下教材中的《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从题材上看都属于爱国诗篇,在对比阅读中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同时,《过零丁洋》和《南安军》又同属于一位作者——文天祥,给整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角度。

在达成熟读成诵和疏通文意两个初级目标之后,笔者抛出“同属爱国诗篇,这三首诗歌有哪些相似之处呢?”首先要求同学们结合给出的背景资料自主思考,从写作内容、主旨表达等角度对比诗歌。接下来的小组合作阶段笔者使用围圈传的合作策略,每个小组下发一张A4纸(也可以是自己准备的练习纸或即时贴),由每个小组能力稍弱的同学开始顺时针传递,要求在纸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字数2—4个字,每人只写一条。一人书写时,其组员结合材料和诗歌内容思考圈画。如果传到自己时还没有成熟的观点可以继续传给下一位,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所有的小组均可传完一轮后结束。下一步由每个小组的组长组织讨论,对纸上的答案或想法进行评估,保留一致认可的观点,删掉不合题意或重复的观点,形成结论全班展示。

围圈传的合作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形成多元重构的诗歌解读。在教师搭建的解读支架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能力。学生积极回应他人提出的疑问,在多角度发散和群体共识中形成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7.小组调查法的应用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看似每篇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互相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一时代,同一境遇,同一题材,同一情感,同一意象,好似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无论用哪根线串成都是一件绝妙的作品。这些知识,我们无法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较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即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合作策略中的小组调查法比较适于这类探究性的活动。首先,总课时量设置为4—6节,时间安排在两周左右。第一课时要给孩子们探究的方向让他们自由选择,笔者确定了两大类的研究方向。一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分析,二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解读。每一类给出十个子论题由小组抽签决定,比如意象类的杜鹃、月亮、梧桐、大雁等,诗人类的王维、陆游、李清照、苏轼、纳兰性德等,确定之后向全班公布结果,确保每个小组都参与其中。

其次,要求每组填写任务单,其中包括研究论题,研究成员,调查内容,所需资料,如何分工等等。成员将按照分工搜集信息,分析评价资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最后的总结报告,报告可以是书面报告、诗画展览、话剧等形式。

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两周的时间就形成了几千字的书面报告。其中一个小组把“剑”这一意象研究得十分透彻,涉及的诗歌有上百首,其中有些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放到这里,读来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有些是陌生的,反复品味后开始慢慢内化识记。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推翻,再重建,每每看到他们激烈的讨论时,笔者都会感受到他们的成长。

初二的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展示了小组调查法的成果,他们用李清照的诗词作为剧本的基础,用李清照三个阶段的代表诗词串起她一生的悲欢离合,学生们稍显稚嫩的吟唱演绎了清照三个阶段的生活现状。在长音短音、轻唱缓吟中,我们感受到了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人情冷暖亦感同身受。在晚年,“清照”一个悠长的“愁”字让她的形象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再难抹去。

在使用合作策略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在慢慢改变,教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可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等待学生拔节,可以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们试错。课堂上生本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交流网络,学生的个性解读给枯燥的诗歌教学注入了生机,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困惑的学生带来拨云见日的清明。课堂的多元化使师生共同享受着合作的快乐,享受着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合作把师生的距离拉近,把课上和课下接轨,把知识和生活融合,相信在践行合作的旅程中我们还会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卜中海《做专业的合作学习》,阳光出版社2019年。

[2]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张志武、赵河妍、赵金宇《对话教学理念:内涵与启示》,《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玄慧楠,1981年生,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