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识字收获多

2024-10-25 00:00:00徐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汉字的趣味因素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多元、趣味、生动的语言情境中体验汉字学习乐趣,主动识字认字。文章从识字趣味性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现存问题,并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为主导,探究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包括多维目标设计、语言情境创设、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实践实施以及多元评价模式构建几个方面,以期为相关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中实现自主识字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趣味识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31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耐性,其在识字学习期间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精神游离、动能不足等问题。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在充分尊重小学阶段学生阶段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识字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积极构建生动趣味的识字教学模式,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但是,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依旧过分依赖“灌输式”“演示式”教学,这种常规教育方法相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出现不乐学、不爱学的问题,识字效率低下、识字实效不佳。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小学低年级是识字的主要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1600多汉字,面临着较大的识字压力。为了保障识字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关注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因此,探究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很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现存问题

1.机械强调识字形式,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学生是识字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构建高效趣味的识字课堂,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语文学习需要。但是,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存在“将知识和技能获取等同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倾向,其在识字教学中过于强调识字形式,未能用科学、合理的政策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趣味识字教学缺乏科学性、适宜性。具体来说,部分教师未能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趣味识字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关注不足。再例如,部分教师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未能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学生的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难以逐步突破自身“最近发展区”。

2.识字活动内涵匮乏,识字活动浅层乏味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部分教师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未能平衡好汉字“形式”和“内涵”的关系,未能充分挖掘汉字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等等,致使学生难以在深入理解汉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趣味识字教学存在浅层化、表面化、乏味化的问题。这样的趣味识字教学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视野,也无法支持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3.识字方法机械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支撑

小学低年级学生仍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在认知建构中对实践活动具有较强依赖性。但是,部分教师在趣味识字教学中盲目追求识字数量,主要利用板书、多媒体展开识字教学,将汉字知识机械式、填鸭式地进行灌输,致使学生在识字活动中相对消极、被动,缺乏观察、比较、分析、实践的契机,趣味识字教学仅仅能够帮助学生识其形,难以帮助学生懂其意。例如,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未能以“趣”为中心进行识字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趣味因素挖掘不足,出现了将汉字本身的趣味因素和教学游戏混为一谈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汉字的趣味性,影响了汉字学习兴趣的激活。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1.结合学生阶段特点,设计多维识字目标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期,该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客观事实认识事物,但思维开始具有可逆性,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在识字中呈现出了好奇心强烈、探索欲旺盛,但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要想保障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应用,就要尊重学生的阶段特点和学习规律,立足学生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多维识字目标的合理设计,聚焦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为情境创设、内容选择、形式创新、评价实施提供目标引领和方向保障。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趣味识字教学中,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吃”“忘”“井”等十三个生字。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进行识字目标的合理设计。在文化自信维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汉字文化、革命文化,借助趣味识字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语言运用维度,教师要借助趣味识字教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在思维能力维度,教师要通过形象识字法、归类识字法、字义联想法等识字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支持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审美创造维度,教师要帮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有效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创设真实语言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动能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学生应达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水平。情境创设能够激活学生识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识字上,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体感知、深入学习,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进行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文化情境、交流情境的灵活创设,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与识字动能,缓解学生在汉字学习中的疲倦感与厌烦心理,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汉字,为高效识字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

例如,会意字是一种根据部件含义组合形成的汉字。在会意字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各个部件,使学生在字形字义整合中认识新汉字。在“栽”字的讲解中,教师要遵循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音视频播放创设动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栽”字的字形结构,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利用动画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栽”字上面的“土”,左下为“木”,右边与“土”共用一横的为“戈”,基于真实动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栽”意味着应用铁锹等工具挖坑并将树种在土里的含义,有效提升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栽”字的认识和理解。

3.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延伸识字教学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亟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和文化重塑功能,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汉字形、音、义学习中能够丰富趣味识字教学内涵,促进汉字学习和文化教育相得益彰,激发学生热爱我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切实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为例,《“贝”的故事》一课通过讲述贝壳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了贝壳的形态、种类以及贝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旨在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深入探寻汉字“贝”的起源,理解“贝”字背后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学习“甲”“骨”“类”等16个生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呈现贝壳动画,介绍贝壳小巧玲珑、方便携带、色彩鲜艳、坚固耐用的特点,并按照“甲骨文—小篆—楷体”的顺序帮助学生认识“贝”的演变,加深学生对“货、贫、赚、赔、购”等与钱财有关的汉字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钱币文化,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贝”是如何成为交换的中介物“钱币”的,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构建同质学习小组,组织跨学科性实践

学生是趣味识字教学的主体,需要通过符号表现和环境理解展开识字学习,以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应用。教师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课程学习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跨学科学习的形式展开识字学习,并进行情境式、探究式、案例式、任务式等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从知识经验出发,将识字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切实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升趣味识字教学的直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推动趣味识字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转变。

具体来说,“休”是一种会意字,其通过“木”“人”两种意义的组合表达了一个新的含义。在“休”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和美术的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促进字义联想法的有效应用,运用生动的故事、直观的手段、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汉字的具象化呈现,使学生在趣味故事引导下展开美术绘画与生字学习。第一,学生在识字中容易因为识字数量多、学习形dfzYwu3aryGBTG2k28McDpu2k1XbcjJM2E8V1tT+JAc=式单一而产生消极情绪,在跨学科实践组织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绘本为载体,通过语文和美术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进行旧字巩固与新字预习,让学生在主动阅读、重复阅读中实现识字兴趣的提高。第二,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人出门走一走,走着走了走累了,找棵大树靠一靠,缓解疲惫好极了”的故事,使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美术绘画,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感知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趣味识字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探究活动,通过“休息”“休止”“休憩”“休业”等词汇,为学生设计“休”的含义探究活动,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比分析、交流探讨,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切实推动趣味识字课堂的构建。

5.构建多元评价模式,聚焦学习过程表现

评价是趣味识字教学的“指挥棒”,具有引导、激励、调控、反馈和总结的作用。教师要提升教学成效,就要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利用评价帮助学生将消极、低迷的情绪转化为积极乐观的情绪,以促进识字教学的提质增效。在评价实施中,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强化发展性评价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循序渐进地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帮助学生体验汉字魅力、学习识字方法、提升识字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来说,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在指事字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特点,采用字义联想法展开识字教学,在熟练把握汉字造字原理、音形义的基础上展开识字,将抽象的汉字灵活地转化为图画、动作等形式。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为例,《传统节日》一课旨在应用儿歌帮助学生认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童真与诗意的相互辉映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认识“宵、祭、贴、传”等四个生字,学会书写“舟”“街”等汉字。

以“舟”的识字教学来说,“舟”的形状像一条小船,以“舟”作意符的汉字大多与船有关,例如“船、舰、航”等等。而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在指事字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特点,采用字义联想法展开识字教学,在熟练把握汉字造字原理、音形义的基础上展开识字,将抽象的汉字灵活地转化为图画、动作等形式。为了加深学生对“舟”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应将教学评价融入学生“舟”字理解和记忆的全过程与各阶段,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学生对知识、情感、态度、方法、技能等进行关注与评价,提升识字教学成效。

总而言之,趣味识字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识字教学的热情,增强学生识字能力,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趣味识字中,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结合一、二年级学生阶段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趣味识字活动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生动趣味的语言情境中,从已知出发进行逐步建构,切实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切实体验识字乐趣、发现识字规律、增强识字能力,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趣味识字收获多——谈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6期。

[2] 张丽清《快乐识字,趣味教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品位·经典》2022年第5期。

[3] 周伊凡《趣识字——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应用研究》,《新教育》2023年第S2期。

[4] 袁烨《创设情境 趣味识字——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小学生》2023年第12期。

(徐宁,2000年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