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必须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面临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制定综合的教学策略,克服困难,促进优良品德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优良品德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30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道德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品德的责任。因此,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将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这一目标,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优良品德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品德教育,小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品德教育有助于塑造小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培养其自律能力和社交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品德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品德教育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观点,从而培养出善良、友善、宽容的品格。这些品德素养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育不仅在知识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传达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教育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礼貌性,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尊重他人、传递正能量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文化、世界观,培养审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通过文学欣赏、文章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审视自我,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宽容、善良、谦虚等良好品质。语文教育既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向学生传递并融入品德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良品德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感受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从而增强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同理心,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体贴、善解人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导入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情感体验中接受品德教育,感悟其中蕴含的正直、勇敢、责任等优良品德,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学生往往更容易被情感所触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优良品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良品德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通过情感认知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情感认知能力,实现情感、智力和品德的统一发展。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具有积极品德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常常能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效仿和追求。品德与情感常常会相互影响,通过接触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善良、勇敢、坚韧等品德,学生可以在情感体验中领悟到这些美好品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是一个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的过程,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真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优良的品德往往伴随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他人,学会尊重、帮助他人,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积极价值观。通过学习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奋斗意志,培养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因此,融入优良品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正面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从中汲取道德修养和情感智慧。这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积极态度和正直品质,进而提升综合素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导读和讨论,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去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情感内涵。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学习和体验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德教育不仅涵盖了个人的品格修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良品德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三、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挑战
1.教材选择
部分现有教材中,缺乏具有深刻品德内涵的文学作品或文本素材,使得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来筛选、设计适合的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侧重知识传授,对于品德教育的关注较少,导致品德教育与语文学习之间出现脱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衔接和整合。部分教材的覆盖范围相对狭窄,无法涵盖丰富多样的品德主题和价值观,这使得教师需要寻找更广泛的教材来源,以满足品德教育的需求。一些教材内容较为传统和简单,缺乏启发性和深度,难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对品德问题的思辨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2.课程压力
小学语文课程本身知识点繁多,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各种文学作品的教学,难以获得足够的时间全面开展品德教育。由于课程压力,教师可能更加注重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对品德教育部分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传统的学科边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依照语文学科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而品德教育常常跨越了学科边界,需要更具综合性的教学安排。部分家长期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更好成绩,这也会增加课程压力,导致教师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品德教育容易被忽视。优良品德的融入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包括相关的教育活动、实践机会等,而这些资源的分配也会受到课程压力的影响。
3.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对于品德教育的评价较为缺乏,如何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品德表现和语文学习成果是一个挑战。在品德教育方面,评价指标相对抽象,缺乏量化的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法,这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提出了挑战。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而学校和家庭评价体系的不一致也会造成教师评价的困惑,增加了评价的复杂性和难度。现有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考试和定期考核,忽视了品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实践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成为一个挑战。
四、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优良品德的策略探讨
1.选材与设计
选择富含积极品德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神奇的种子》等,作品中应有正面人物形象和积极价值观念。选取一些寓言故事,如《阿拉丁神灯》《三只小猪》等,通过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正面价值观念。作品内容应简洁明了,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同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鼓励学生参与选材和设计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并参与课堂故事情境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精心设计课堂情境,营造出符合文学作品情节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感悟其中蕴含的品德内涵。课堂设计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成长需求的联系,让优良品德内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注重情感体验和互动设计,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品德启示。引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和参与设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选材和情境设计,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辅助,展示文学作品的情境和背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品德内涵。设计的内容要能够与语文学科的其他部分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化的品德教育。与学校校本课程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使得品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实践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优良品德。
2.课堂教学
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语言简洁、情感共鸣强烈的文学作品片段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简要介绍今日课程的主题,明确目标,引导思考,让学生从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品德内涵和道德智慧,激发学生对积极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选择具有积极品德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课堂朗读或分段阅读,并对关键情节、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深度感受其中的品德启示。设计具有情境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品德挑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和情节的看法,讨论其中所体现的品德意义,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让学生交流观点、互相启发,加深对品德内涵的理解。安排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表演,让他们通过情感的表达和表演,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品德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选取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品德选择和行为举止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就课程中涉及的品德问题进行思辨和反思,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设计书写任务,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为题材,展开写作,从中体现出对品德的思考和表达,提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评价方式
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包括语文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参与活动等方面,并为每个方面设定明确的评价指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定期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和语文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品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评价期间对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品德表现和语文学习成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和校园中的表现,包括对同学的帮助、团结合作、礼貌待人等情况。引入一些真实案例或者虚构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展现他们对品德问题的认知和态度。鼓励学生以作文、诗歌、绘画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品德的理解和思考,评估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态度、互动方式,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品德问题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字和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道德素养。在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应精心选择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次,要灵活运用形式评价,及时关注学生的品德表现;此外,师资培训也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教育意识和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对以上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 洪丽《新时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黑河教育》2022年第4期。
[2] 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吉林教育》2020年第34期。
[3] 许克发《初中语文的德育功能研究》,《教师》2019年第9期。
(周瑜,1989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