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探析

2024-10-25 00:00:00孟秋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语文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更多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文化自豪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2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和引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融入了非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每篇课文中都蕴藏着非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接受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当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素材后,就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就可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后,学生将始终接受良好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人文底蕴。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要重视个人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多角度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知识,创造性建构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与精髓。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更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遵从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是得以在世界上立足的根与魂。任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与民族文化存在紧密关联;任何发展都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沉淀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命脉,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当教师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后,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认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与风俗差异,还能让学生在面对外国文化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与其他民族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成长为可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建设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通过分析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可知,其中拥有非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都是传承至今的优秀理念,蕴藏着对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思想品质的重要素材。为了保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教师必须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课文中提炼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素材,并在课堂中创造性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鉴赏和分析课文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认知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1.优化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文化

在分析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后,教师就能了解识字内容的编排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认知水平等,再有针对性地解读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渗透汉字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教学《画》时,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开展识字教学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渗透汉字文化。《画》是一首谜语诗,内容非常简单有趣,并且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识字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水墨山水画,将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字源识字、象形识字等方法。如,在教学“走之”旁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它的演变过程:“同学们,‘走之’旁里的捺像不像你们在走路时的腿呢?现在,你们站起来在教室内走一走,看看是不是一样呢?”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顺利理解“走之”旁,还能认识到“走之”旁的字都与走路相关。接下来,教师就可使用类似的方法教学剩余的生字,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这些生字的整个演变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人造字和字体演变的过程,还能掌握更多识字的方法与技巧,使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充足兴趣。

2.筛选文学作品,丰富人文底蕴

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非常多高质量的课文,这些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古典名句、古典名著等课文。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重要代表,并且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在低年级,教材中都是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咏物诗;在中高年级,课文很多都是关于传统节日、人生哲理、民俗文化的内容。无论是低年级的课文,还是高年级的课文,都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思想品质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古文中蕴藏着我国古人的智慧,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我国古代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知识,锻炼学生应用和认识古代词句的能力,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就可利用课文内容中隐藏的传统文化素材开展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好充足准备。虽然该篇课文的故事内容非常简短,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仍旧存在畏惧心理。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现代文和文言文之间有很多词拥有相同的意思,如戏指的是游戏。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尾和插图,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全方位感知和体会汉语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过程和内容,使其多角度品味和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品质。

3.关注传统故事,开展角色扮演

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拥有非常多的传统故事,如寓言作品、神话传说、风俗故事、历史传说等。这些故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有趣丰富的故事内容会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在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故事开展教学活动,既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还要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人物的角度入手获得更多的感悟,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就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其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为了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中每个角色的特点,再将故事内容重新演绎出来。在此过程中,各小组需要将课文内容改编成有趣的舞台剧,为角色增加更多的细节、台词,让每个角色都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在各小组完成准备后,教师就可将教室打造成展示舞台,鼓励每个学生都将课文内容充分演绎出来。在所有小组都完成表演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同时还要共同分析和总结所有角色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人格魅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4.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与民俗知识、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如《十五夜望月》《北京的春节》《难忘的泼水节》《端午粽》《静夜思》等,都是一些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相关的内容。这些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中,不仅蕴藏着我国各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内涵和生活内涵,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良好作用。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时,教师就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运用端午节的相关素材,让学生快速产生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在课堂中营造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接下来,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中的节日是什么吗?这些活动与端午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你们在端午节时会进行哪些传统的风俗活动?”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当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后,教师可继续进行合理引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吧,了解和感受一下我国独特的传统民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充足的阅读兴趣,还能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了解我国独特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文化积累

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要尽快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探究兴趣,围绕着课文结构、文体、课型以及文化内涵等,有针对性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来说,教师可先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课文内涵,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更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准确把握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诵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中隐藏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诵读始终都是人们阅读过程中所有使用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就可先在导入环节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喜欢的古诗词?你们最喜欢的古诗词是什么?喜欢这首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古诗中有哪些地方写得非常好?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也能为接下来的反复诵读做好充足准备。当学生分享完各自的想法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从古诗词中选出自己喜欢的部分,阐述各自喜欢这些部分的理由。在第一遍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古诗词中的“寒山”,了解该首古诗词的创作时节,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看到枯黄的草木;在第二遍诵读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分析“斜”给人所带来的立体感受,让学生将目光逐渐放远,看向远处的山巅;在第三遍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和分析“白云生处”,借此了解山的高度。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有人家”,从而感受充满生机的整个场景。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仿佛能够真正看到诗人眼中的世界,也能听到诗人听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分析,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和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热情。

除了在课堂中开展诵读活动外,教师还可灵活运用吟读的教学方法。吟读指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课文的音韵,还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视听影响。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吟读的积极作用,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筛选合适的音乐;同时,教师应当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演变节奏、情感、形体等充分传递给学生。这种再创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古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使其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自觉

文化本身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当教师在教学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后,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不应将教学地点限制在教室内,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出校园。小学生普遍喜欢身边新奇有趣的事物,并愿意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接触这些新鲜事物。在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时,教师可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例如,教师可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向更多人宣传做人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做人、团结友爱、尊敬长辈等。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并且仍在经典国学的引导下全方位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的教育趋势,也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积极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从多角度入手给予学生恰当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佩琴《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年第3期。

[2] 吴萍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讨》,《教育》2024年第6期。

[3] 龙姣娣《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