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10-25 00:00:00宁倩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为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关注为学生精选适宜的阅读材料,更侧重于传授有效的阅读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领略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此外,文章还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此为基础,文章探讨并提出了关于如何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实施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层次,同时确保他们在阅读中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培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10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由原本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大关键,更是获得新知、丰富自我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思维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二,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探讨了语文阅读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育,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以及整合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策略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本文也强调了教师在策略实施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校和家长支持与配合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思维培养的关系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任务,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在于通过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解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和层次性。教学内容涵盖了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这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也体现在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上,从简单的字词句理解到复杂的文本分析和评价,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2.思维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思维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文章的直接意义,还需进一步剖析其深层含义。通过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等思考能力,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与感受。思维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塑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这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第二,思维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是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随着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学生将能更加独立、深入地理解文章,更好地分辨真假信息,理性对待各种观点,并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这对于传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三,思维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更是对学生各项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此外,思维培养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如和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第四,思维培养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在知识迅速更新、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现代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思维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思维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阅读教学与思维培养的相互促进关系

阅读教学与思维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阅读教学为思维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平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思维培养又可以反过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思维培养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思维主动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对所读内容感兴趣时,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所读的文章时,他们会主动阅读,并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优先选择那些蕴含传统文化元素且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文本。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等要素,帮助他们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思维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拓展他们的思维。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阶段、有针对性地传授各种阅读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插图、理解标题等简单的阅读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教授他们如何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技巧,以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任务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通过上述策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入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厚情感。

3.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拓展思维空间

丰富的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拓展思维视野的舞台。在朗读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演讲能力,还能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他们尝试用声音去诠释文本8Fb5JSXs2fxELv9ua4crB/5GFjI+lg5LUpFfxBDq5QM=中的情感与意境,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角色扮演活动则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情感,深刻领会文章的意蕴,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创作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取材于古典名著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展示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阅读分享会则是一个开放、丰富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在此分享阅读体验。学生倾听他人的分享从中汲取灵感,扩大阅读视野,拓展思考空间。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又能在交流与合作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思维培养环境

通过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学习氛围,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传统文化。整合教学资源时应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教材,尤其是一些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材。这些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使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营造真实的传统文化阅读环境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体会其独特的文化韵味。

另外,还要注意组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提升阅读素养。这些活动包括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拓宽思维。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在教学时,思维训练至关重要。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下是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1.设计启发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所设计的问题需具有针对性,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针对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可以提问:“这篇文章描绘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你认为这些习俗背后有何文化意义?”这样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锻炼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鼓励多元解读以培养创新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在讨论古代英雄的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英雄形象和行为,探讨其背后可能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3.开展阅读拓展活动以拓宽思维空间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通过古诗朗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故事创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还能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素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实施思维培养策略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即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阅读、互动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的思维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5.加强师生互动以营造良好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对于实施思维培养策略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从而提升思维水平。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创意和见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桥梁,更是滋养学生精神涵养的重要源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鼓励其进行多元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拓展活动,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则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的加强,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注重评价与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展望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为高效的思维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丽霞《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语文建设》2023年第14期。

[2] 常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激活探析〉》,《语文建设》2022年第5期。

[3] 蔡小云、李长忠《探索培养思维美感的教学策略--从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设题理路谈起》,《语文建设》2021年第23期。

[4] 陈树强《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形式逻辑思维培育策略探析》,《语文建设》2022年第23期。

(宁倩倩,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