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对于学生的表达交流以及阅读鉴赏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合理运用输出式阅读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科学制定阅读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输出能力。对此,本文针对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输出式阅读”展开分析,有效解决现阶段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高年级语文 输出式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06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更加注重对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完备的阅读系统下,逐步提升自身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分析现阶段学生阅读的现状,结合实际问题,教师应综合整理教学思路,在全面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实施高效语文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在有效阅读的同时,不断提高记忆以及思考能力,并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一、输出式阅读的内涵
近年来,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输出式阅读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其主要来源于尾藤克之先生,主张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通过深入阅读之后,明确书中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信息,通过说、写等有效输出方式,将其进行合理表达。只有在阅读之后能够完全输出,才能充分实现读书的价值,才算真正读完、读好一本书。高质量的输出活动应以了解为前提,在阅读时,应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不断深入思考,在真正掌握书籍内容的基础上,方能实现有效输出。从根本上来说,读书属于对自身的一个输入过程,只有确保输入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有益处的输出。
在实际读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输出,则应深度明确自身的想法,了解自己通过品读这本书,想要获得哪方面的知识,以此实现针对性的选书。同时,应注重对书本主题的掌握,在深入理解之后,寻找作者写作背后的含义,明确共通点。另外,应写读书记事,在全面、深入阅读之后,应针对文章的感想以及评论进行叙述,并将其写成文章或者其他形式,实现合理输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应对自己的批注以及注解进行回顾,反复品读值得重点阅读的区域,以此提升记忆程度,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实现高质量阅读。
二、小学语文输出式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阅读能力,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学习自制力,阅读效果低。第一,阅读兴趣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各项学习活动,往往采用被动式学习模式,缺乏学习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阅读兴趣较差,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与家长的任务。第二,书籍选择不当,书籍的科学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理解程度太高,则不利于学生阅读,降低学习效果。第三,输出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在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不会进行输出,缺乏阅读方法,无法与作者实现共鸣。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如果缺乏教师的精准引导,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效果。第四,输出效果较低,在阅读过程中,目的性不明确,学生在阅读之后,无法有效记住书中的相关知识。由于平时的分享训练不足,学生缺乏主动表达的意愿。在日常阅读教学期间,阅读与写作、交流等模式缺乏紧密的联系,无法真正实现读写结合。第五,学习习惯较差,受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书本中的内容无法实现全面记忆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批注习惯,使其在阅读期间将瞬时想法进行记录,实现有效输出。第六,教师因素,教师作为输出式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水平、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了解,对于输出式阅读缺乏重视,无法深入落实新《课标》的实际要求,造成阅读与分享脱节的现象。
三、小学语文输出式阅读的实践措施
1.激发阅读兴趣
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期间,教师应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综合分析,在不断探索相应解决方案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应用输出式阅读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能够按照自身喜欢的方式,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深入宣传读书即享受的阅读信念,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性。同时,应深入调查学生的主要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书籍,使其能够有目的性地选择书籍。另外,应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其产生阅读兴趣,不断体验知识中的神奇现象,以此爱上阅读。
例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采用图文解读的方式,在上课时,教师提出:“同学们认为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呢?”有效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同时,针对火星、金星、木星等行星的特点进行分析,带领学生领略宇宙的神秘,以此激发学生产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在课下不断深入研究,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不断诱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使其认真阅读文章,提高学习热情。
2.实施有效阅读
在阅读期间,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施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书中的重点知识。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由于现阶段书本的内容较多,且信息量较多,为在短时间内对文章进行精读,明确文章的梗概,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不仅收获并积累相关知识,同时有效熏陶情感,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布置阅读点。通过将书籍放在学生能够随手拿到的区域,切实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有效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带领学生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主旨。针对看瓜刺猹、初次相识、讲新鲜事这三个阶段,闰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梗概,使其顺利概括闰土的人物形象。同时,针对重点语句以及段落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为学生营造见多识广且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有效领悟作者对闰土的怀念之情,强化与作者的共鸣。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后,能够帮助学生精准理解文章重点,深入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并抒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强化输出能力
输出式阅读主要核心在于输出,教师应采用相关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输出能力。应明确为输出而读书的观念,确保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读书的目的,以此迅速找到书中的重点内容,强化阅读效率。同时,应不断探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实际需求,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寻找答案,有效加深阅读记忆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阅读勾画的方式,在阅读完之后,应做好读书笔记,并将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不断温习,为实现良好输出奠定基础。另外,应注重对阅读内容的分享,教师应在课堂间隙,带领学生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腊八粥》一课时,在阅读之前为学生布置了一项阅读任务。教师:“同学们,文中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有很多,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标注,在读完之后,大家一起进行分享,看谁找的又准又多。”在布置完任务之后,学生们开始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勾画。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进行提问,在大家各自分享之后,深入且全面地分析腊八粥的语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对语句描写的掌握能力。
4.优化输出方式
通过合理且优质的阅读,能够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输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能够迅速加快学生成长的速度。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品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阅读与输出方式。针对输出方式而言,首先,构建思维导图。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结合语文阅读的特性,帮助学生理清书本的逻辑,不断整理思路,形成大局观。其次,加强交流。语文课上,学生应不断进行交流,针对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进行分析,帮助自身明确阅读盲区。最后,举办分享会。教师应以书为核心,组建分享活动,分享要强调多方的视角,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打破思想的局限性,实现观点的输出。
例如,教师在开展《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时,为强化学生的阅读输出效果,在综合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设置文章思维导图概况,制定思维导图填空活动,由教师进行大框架设计,并将重点内容进行空置,使学生在阅读之后,自行填写。通过明确作者不断起伏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明确感情变化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进而梳理文章脉络,增强输出质量。
5.鼓励自主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在反复诵读,开发课外资源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活动的体会。自主阅读作为一项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增强情感体验。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在阅读过程内,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强阅读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阅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文章内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阅读效果。在实施自由表达,实现独立阅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课外阅读作为学生积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应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其夯实自身阅读学习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针对鲁滨逊流落荒岛之后发生的事情,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自主罗列,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针对节选的内容,概括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在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后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整体阅读,明确鲁滨逊在岛上艰难的经历,有效梳理鲁滨逊在荒岛遇到的困难,最后领会文章的中心,即在遇到困难时,应直面现实,增强信心,与困难迎面斗争。
6.养成批注习惯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养成批注习惯,使其采用标注的方式,有效记录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疑惑,在思考、探究环节中,深化阅读理解,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在学习期间,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针对批注对象而言,应注重广泛性以及针对性,不局限于某自然段、某句话、某个词组,应结合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使其有意识地进行标注,以此深化阅读质量。另外,通过批注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使其顺利掌握批注重点,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自身阅读方面的问题,深化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实现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安排对自然段分层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分层的原因。针对春节风俗的准备、作者印象中的春节以及回忆描述等多个片段进行分层。养成批注习惯,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从整篇课文出发,在分层批注的基础上,有效掌握文章脉络。
7.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注重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以兴趣为主导,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在输出式阅读模式下,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严格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与学生生活方面联系紧密的情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联系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结合文章的核心内容,采用讨论的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自由度。另外,应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输出能力较好的学生,应及时进行表扬,而输出较差的学生,则应加强关注,适当鼓励,并对于输出中的各项疑问,及时解答,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开展《金色的鱼钩》一课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教师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分析,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针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分别安排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讨论,最终明确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探索文章主题。在讨论过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与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在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为其后续写作奠定基础。在输出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阅读的乐趣,不断发现更优秀的自我,在增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形成输出式阅读习惯。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实施有效阅读、强化输出能力、优化输出方式、鼓励自主阅读、养成批注习惯、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格利《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中的实践研究》,《学苑教育》2023年第22期。
[2] 洪晓松《大单元设计下小学语文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家长》2023年第20期。
[3] 金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究》,《新智慧》2023年第6期。
[4] 王珍瑜《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的阅读教学实践》,《智力》2021年第23期。
[5] 孟继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探析》,《考试周刊》2024年第12期。
[6] 吴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导读策略研究》,《学苑教育》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