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方式

2024-10-25 00:00:00刘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新《课标》中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利用“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入手,结合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实际案例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任务群”的融合方式,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建议,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 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05

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小学生认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基本桥梁。小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习生僻字和不认识的字词,积累好词好句。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了解基本的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能够有效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和鉴赏文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重视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习任务群的相关问题

(一)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

学习任务群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特定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生学习成果等多维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流程和活动任务,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任务目标创设具有衔接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推进学习进度,从基础、发展和拓展等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群展示语文课程的组织架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知识性。在设计语文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单元整体中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挖掘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单元知识整体内容进行串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按照由难到易的顺序安排学习任务,立足于单元整体进行基础、发展和拓展等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将语文要素与学习任务群充分融合,创设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维度

“学习任务群”从“人”的角度出发,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习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能够处理相对复杂局面、解决相对复杂矛盾的人。同时,“学习任务群”也指出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应该围绕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出发,综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设计基础、发展和拓展等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群,创设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重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阅读整体的关注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对阅读材料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抓重点的教学模式上,重视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忽视单元内部阅读材料的衔接性,在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上未充分考虑单元整体的角度,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设置原则,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核心定位不准,阅读理解和阅读鉴赏门槛较高。

(二)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低,阅读材料时往往出现走神等问题。而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材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提升了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降低了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阅读兴趣。如何设置学习任务群并合理融入语文阅读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

(三)忽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重视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识记,忽视学生自身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和理解,较少从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的角度设置学习任务群,缺乏对语文阅读材料的课外拓展,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整合阅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整合阅读内容,提取单元阅读的核心内容,串联单元课文,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将语文要素分散在学习任务群中,利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丰富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励并唤醒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阅读兴趣,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体验。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围绕民间故事主题编排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口语交际为讲民间故事,习作部分则安排了缩写故事的任务,设置了注重交流和好词好句运用的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部分链接了“从前有座山”的民间故事。首先,教师可以明确该单元的核心阅读要素是感受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逻辑,阅读文体是民间故事。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嫦娥登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牛郎织女等经典图片,鼓励学生根据图片猜测经典民间故事,邀请学生描述自己听闻过的民间故事内容,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故事人物是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如果你是故事人物,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现在也能拥有故事中人物的超能力或者神物,你会选择什么?你会在生活中如何充分运用这个能力呢?”等问题,创设阅读情境,结合现实的视角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体会民间故事人物的基本形象。接着,教师可以结合《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具体文章内容鼓励学生按照“开始、经过、结尾”的结构通读文章内容,分析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了解民间故事的发展,鼓励学生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精神内核,要求学生尝试利用精炼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最后,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完成后重新带领学生对《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进行缩写,要求能够借助个别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本地的民间故事,开展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讲解活动,进行分享民间故事的阅读实践活动,邀请其他学生分享故事感悟,丰富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形式,创设语文情境式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根据学习任务,设计阅读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读页上都有单元的阅读目标。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目标,结合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真实性的学习任务群,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学习任务群合理安排阅读课堂节奏,鼓励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展开针对性的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加强读后感的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在合作与交流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动物”安排了三篇文章,导读页的阅读目标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和“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根据上述的阅读目标,教师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猫》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1.认识生字,能够流畅通读文章。2.结合文章内容,分辨作家对动物的情感。3.发挥想象力,以“最喜欢的小动物”为主题写作。

结合上述学习任务设置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猫》这篇文章为例,其实践活动如下:1.通读《猫》的全文,圈画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词,统一进行认读。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鼓励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尝试复述文章内容。3.体会作者对猫咪的情感,圈画出作者描写猫的细节,从细节中感受猫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4.小组合作,说说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和最讨厌的小动物是什么?说明原因。5.观看以动物为主的影视片段和书籍,有效补充学生“动物主题”的课外阅读。6.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发挥想象力,构思文章架构。7.动手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公开展示画作,分享你和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上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以“动物”为阅读核心连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基础、发展、拓展等三个维度,充分照顾不同学生对“动物”阅读材料的阅读需求,满足学生语言文字梳理和收集的基本需求,从阅读习惯、沟通表达等维度优化阅读任务设置,收集课内外关于“动物”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由语文教材中的“动物”为阅读方向向课外阅读进行拓展,结合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样式阅读实践提升学生对“动物”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以跨学科阅读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能力,结合跨学科学习等理念对阅读内容进行升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阅读习惯。

(三)优化阅读流程,展示阅读成果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阅读材料优化阅读流程,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语文阅读要素相连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借助学习任务群设置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多途径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成果可视化,合理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等文章。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构建阅读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了解2—3个民风民俗,通过向家长了解、网络等途径挖掘民风民俗的来源、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国内外涉及民风民俗的书籍作品,按照民俗名称、发源地、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相关书籍作品等多个维度构建民俗的思维导图。其次,教师可以随机抽取2—3名学生进行当地民俗的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构建起阅读材料与生活的联系性,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通读文章,了解北京的春节的风俗,分析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细读文章,圈画出文章中具有“京味儿”的语言描述,探讨本地春节习俗与北京春节习俗的不同,根据文章描述画出文章叙事“情节轴”,捋清文章情节描写的顺序,分析文章略写和详写的情节部分,体会文章详细的叙事效果,阐述写作思路。接着,教师可以展示斯妤的《除夕》或者其他文人关于春节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跟对比的方式挖掘不同阅读材料所展示的春节习俗,通过阅读鉴赏来体会不同文人的文笔特色和叙事表达,了解文章中的篇幅安排和结构架设,体会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效果。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北京的春节》的内容提问学生:“你喜欢春节中的哪些环节,为什么?”“你觉得现在的春节和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结合热点新闻事件提出“你认为春节的时候是否应该放烟花”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该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强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综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最后,在习作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等文章,选择《北京的春节》作为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从行文思路、文章结构、文章篇幅、文章情节、好词好句、细节描写等多个维度分析其艺术表达方式,体会艺术表达效果,吸收并内化其行文特点,优化学生的行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先前收集到的本地民风习俗相关讯息,通过详写和略写的方式调整行文节奏,详细介绍本地的民俗习俗,描绘参与本地民风习俗的经历。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批改,挑选出2—3篇优秀的文章案例进行公开分享,要求学生投票选择最佳作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比该作文与《北京的春节》存在的相似之处,学习该作文的表达方式,针对自身的创作结果进行二次修改,优化自身的行文框架和叙事表达,使得阅读成果可视化,充分应用阅读材料,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阅读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增加信息收集环节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完善了“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教育闭环,通过实践与认知的交替,充分挖掘了阅读材料的价值,结合辩论环节和习作环节促使阅读成果可视化,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打造适合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综合提升的阅读环境,发挥阅读材料的阅读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学习任务群创设学习情境,立足于阅读材料的整体视角,结合生活实际设置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优化语文阅读流程,形成语文阅读教育闭环,利用辩论环节和习作环节促使阅读成果可视化,多途径展示阅读成果,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水平,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爱玲《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为例》,《阅读》2022年第79期。

[2] 韦柳涛《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分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6期。

[3] 谢孟《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作业设计研究》,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