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在素质教育中位居首位的重要教学模块,指向的是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教育新生态下落实全面育人的关键,因此备受各级学校和教师的关注。语文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具备德育元素和德育价值的文章,为德育提供了载体。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能为学生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发展提供支持,还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助力。本文探究了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以及策略等问题。
关键词:德育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04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育人的基本前提,站在德育视角下设计与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也成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尤其是语文这类兼具文学属性、文化属性和德育属性的学科。结合语文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础构成来看,阅读这一指向理解的输入性活动就成了德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推动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也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思维与品德的全面发展和共同提升。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本身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一条有效路径,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包含德育元素或具备德育指向的课文的方式推进德育,借着对课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分析与总结来教会学生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活动,依托视觉对文字、图片、符号、公式、图表的解析来认识世界与获得审美体验。在浅层的阅读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而在深层的阅读中,学生则可以更直接地领略到人类深邃的思想,进而获得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站在德育视角下开展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指向的就是深层阅读,且将深层阅读的方向定位在了对文中人物优良品质和高尚精神的解读与学习上,因此,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就可以被总结为四个维度的内容,即有助于学生情感与审美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思辨与道德判断、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优化。
1.能为学生情感与审美的发展助力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精神活动,记录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悟,这种情感体悟通常都是经过了文学包装后再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这就为学生情感与审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德育视角下开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作者赋予文学作品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感知与美感欣赏的需求下,深入解读作者在写作时对主人公行为的设计和对内心矛盾的描写,让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态度能够真正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审美能力的过程。
2.能为学生的思辨与道德判断助力
辩证思考是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前提,也是建立正确自我认知和形成高尚思想品格的前提,Z/4i/iqoMtug0kcy7Wz/Pw==只有学会了辩证思考和站在不同视角下思考与解读问题的能力,学生才可能真正实现德育层面的成长。基于此,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站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多了一层价值和意义,即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与解读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意象,并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认知来做出正确的评估与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德育的渗透也可以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道德判断助力。
3.能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助力
小学是学生性格、人格塑造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奠基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性格、人格和“三观”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性格、人格塑造和“三观”建构定性,而语文阅读作为一种输入活动,就能够通过输入的信息来影响学生性格、人格和“三观”框架的形成。基于此,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成了对学生良好性格、人格塑造和正确“三观”建构的一种保障,在德育引导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就可以从对文章主题内涵和文本人物形象的解析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能为学生表达与沟通的优化助力
虽然阅读是一种指向理解的输入性活动,但也不是不能与表达或沟通这类输出性活动建立联系,阅读就是表达的前提,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到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为他们的表达奠定了基础,能够为学生的表达赋予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就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德育元素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表达,在表达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在表达中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改正自己的问题、以一种友善且包容的态度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基于此,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体现为能为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优化助力。
二、基于德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德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就要立足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品格,以直接的言语引导和间接的行为熏陶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就需要先从对课文中浅层德育元素的提炼出发,完成对学生道德与价值认知的建构,再从对文本主题内涵的探究出发,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体会中,之后将课内的主题阅读与课外的延伸阅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德育层面上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最后立足典型人物形象的确立,借助具体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与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1.提炼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完整建构学生的道德与价值认知
广义的德育包括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因此,一切能为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引导和影响的元素都可以被看作是德育元素,或者说一切能助力学生道德与价值认知建构的元素都可以被看作德育元素,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就包含这些能影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发展的德育元素。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德育的导向下设计与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就需要先以教材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站在德育视角下完成对教材文本的梳理和解析,将课文中有价值的德育元素提炼出来,以便于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解读。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盘古开天地》中,教师就可以提炼出“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德育关键词,而在这两个德育关键词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能体现出这两种优良品质的情节,进而再结合故事情境来完成对学生道德与价值认知的建构。
2.深入探究文本主题内涵,在学生的情感体会中渗透德育
语文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感性认知之上的输入活动,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与作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在感性的思考中完成对文本主题内涵的深入探究,进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将德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时,就需要以学生的情感体会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会和感性思考中,以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引导。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挑山工》时,教师就需要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来设计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展开指向感性思考的阅读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对挑山工们的“辛苦”“汗水”的共情中,教会学生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
3.引入课外资料补全课文,借课外延伸实现量向质的转变
课内阅读指的是对教材所选课文的阅读,而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阅读价值,大都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但教材中选用的课文也存在着由篇幅导致的局限,教师很难只通过对教材中一两篇课文的阅读就完成对学生某项道德品质或价值认知的培养,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参考课文的德育主题与价值内涵,适当引入与课外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补充,借助课外的延伸阅读来进行量的积累,进而更好地实现质的转变。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对课文中心主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提炼后,就可以立足这一中心主题,引入相似主题的优秀文章或能体现这一主题的人物事迹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如有着落花生一般品质的雷锋、郑成功、黄继光等人物,或体现了落花生精神的清洁工、消防员等群体。结合课外的延伸阅读,学生也就能将落花生的优良品质与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落花生”们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并真正形成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意识与理想。
4.集中分析重要人物形象,借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写人的文章最适合被用来开展德育,语文课文中大部分写人的文章都是以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为对象,还有一部分则塑造出了一个或多个品德高尚、思想进步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上有很多品质值得学生们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渗透德育的阅读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立足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将课文中那些优秀的人物确立为学生可以学习的榜样,然后再借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教师就可以展开对主人公“邱少云”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为学生树立一个“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学习榜样,然后再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文中对邱少云言行、事迹等的描写来建立对这一人物身份、性格、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准确认知,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品德与精神,以便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
三、基于德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为例。
1.课文分析
该课文改写自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其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蔺相如在秦国不畏强暴,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渑池之会”讲述的是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在强大的秦国面前维护了赵国的面子的故事,“负荆请罪”讲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因不满蔺相如一个文人位列上卿而愤愤不平,最终被蔺相如的容忍谦让折服,最后背着荆条上门请罪的故事。这三个故事都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既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教学目标
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在思维层面上,引导学生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在对故事情节的讨论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教会学生做人要谦让、从容、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的道理;在文化层面上,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主人公身上高尚品质的由来,并结合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品德的内容。
3.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环节,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完成对课文故事的背景介绍,结合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位置等要素,对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与关系进行完整说明,引出故事的第一主人公“蔺相如”。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对课文的整体朗读要求字、词读音要正确,且断句要准确,而在分角色的课文朗读中,被分配到不同角色的学生要尽可能地模仿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在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按座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是怎么体现出来的?”“是什么支撑着蔺相如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以身犯险,为赵国谋利益?”“蔺相如为什么在职位比廉颇还高时,面对廉颇的不服气选择忍让和避开?”“廉颇为什么愿意脱下战袍,亲自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在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完成阅读和讨论以后,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形成了怎样的认知。在学生完成分享后,引导学生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视角下,探究名臣与名将之间的对立可能会对当时的赵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以此来凸显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有多高尚。
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带领学生对照现代的社会环境,分析蔺相如与廉颇身上有哪些值得现代人学习的优良品德,教会学生要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德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中,与德育最为适配的课程载体,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能更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就需要将语文课文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利用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德育层面的内容优势,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展开目的性更明确的阅读活动,并基于对课文中德育元素的提炼、文本内容的解析和德育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完成指向德育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文献:
[1] 卢晓雪《语文育德,重在阅读——德育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5期。
[2] 陈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格言(校园版)》2023年第33期。
[3] 马桂英《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4] 徐丽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方式与路径》,《教育文汇》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