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

2024-10-25 00:00:00孟祥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8期

摘 要:比较鉴赏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对象以揭示其特点,是评价、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能力。文章首先说明了小学古诗词教学意义,其次论述了比较鉴赏法的应用价值,最后指出教师可从知人论世、品鉴意向、分析手法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鉴赏法,通过师生对话、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迁移习题发挥比较鉴赏法的运用价值,旨在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比较鉴赏法 运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了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欣赏品位、丰富学生文化涵养的重要性,同时对各学段古诗词教学作出明确要求。比较鉴赏法主张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全面分析,以突出它们的异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引导学生对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词进行对比,可使学生在比较古诗词创作背景、意象应用、写作手法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把握小学古诗词特征,从恰当的视角切入,指导学生比较古诗词之间的异同,逐渐提高学生的品位与鉴赏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征。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先秦时代、汉朝、魏晋时期、隋朝、唐朝、宋朝等多个时期的历史典故、人文风貌等,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形成坚定信心。以《咏柳》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咏柳》一诗的教学中介绍盛唐气象,说明唐朝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宋朝诗人杨万里所著的《新柳》《问春二首》,元代诗人冯子振所著的《鹦鹉曲·忆西湖》,明代诗人张宁所著的《苏堤春晓》等与“柳”有关的诗,让学生在学习不同朝代诗歌的过程中体会我国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人物、景物、情感、哲理等多主题。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可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字、词、句所传达的景物之美与情感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比如,在《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引导学生联想初春大地复苏,竹林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绽开三两枝早开的桃花,鸭群下水嬉戏的场景,帮助学生感悟此诗的美。又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赏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导其联想“兄弟登高,唯缺一人”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感悟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之美。

二、比较鉴赏法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感悟诗词特点

古诗词主要通过创造意象和情境传达思想感情,具有精炼含蓄的特征。由于诗人、词人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审美倾向不同,其创作的古诗词各有特色。运用比较鉴赏法比较不同诗人、词人的作品,可使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差异,从而发现其微妙的审美特点。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者均写西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晨起时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写出莲叶无边无际的宏大气象,展示了西湖的旷达之美;《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了晴雨时分的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了拟人的修辞方式,写出了西湖云雾朦胧的缥缈景象,展示了西湖的变幻之美。通过对比描写西湖的古诗词,学生既可以品鉴不同的西湖艺术形象,还可以在运用对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时感悟不同诗词的艺术特点,学习不同的古诗词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比较鉴赏法主张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展开联想,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理解古诗词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实现对古诗词的精准掌握。例如,将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对比,发现两首诗的异同点(见表1)。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可用于表达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情,也可以用来表达羁旅之思的漂泊之感,帮助学生感悟借景抒情的应用广泛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其他以借景抒情为表达技巧的古诗词,分析其他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宽古诗词鉴赏学习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三、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视角

(一)知人论世

“知人”指的是了解作家各方面的情况及创作意图,“论世”指的是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古诗词产生的背景与根源,可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例如,教学《示儿》与《己亥杂诗》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涵,教师可从知人论世的视角切入,展开比较鉴赏(见表2)。

通过对比,发现《示儿》与《己亥杂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但《示儿》体现了诗人陆游见“九州同”无望的悲愤之情,《己亥杂诗》传达了诗人龚自珍对未来人才复兴国家的希冀之情。这样,从知人论世的视角出发,使学生感悟同主题不同诗作的细微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品鉴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很多,如《赠刘景文》用“菊”的意象表达诗人对刘景文品格、节操的赞美之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茱萸”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墨梅》用“墨梅”的意象表达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从品鉴意象的角度出发,运用比较鉴赏法对比古诗词中的意象,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借古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见表3)。

(三)分析手法

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有很多,包括议论、抒情、叙事、描写等表达方式,对比、夸张、用典、烘托、比喻、象征等修辞方式。写作手法对古诗词的表达效果有重要影响。例如,教学《清明》与《元日》两诗时,可从分析手法的视角切入,进行比较鉴赏。如,《清明》一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在描写景的同时渲染了凄冷的氛围。“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写出了人物,指出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元日》一诗中,诗人一方面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通过写“春风”“爆竹”“千门万户”“新桃”“旧符”等渲染了节日中喜气洋洋的气氛,描绘了辞旧迎新的景象。另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表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这样,在比较鉴赏写作手法的同时,指导学生感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等手法的微妙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师生对话激发比较意识

对话教学改变了“教师注入—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在“听”“说”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需先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比较学习当中,为其探索古诗词之间创作背景、意象应用、写作手法的不同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宿建德江》一诗时,教师可结合同课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学生展开对话,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示例如下。

师:《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了“月”,有人说这两首诗词本质上并无不同,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生1:我认同这种说法。《宿建德江》里“江清月近人”,描述了美好的画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明月别枝惊鹊”,也描述了美好画面。

生2: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宿建德江》除“月”外,还写了“移舟”“日暮”“野旷”和“愁”,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除“月”外,还写了“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并没有说“愁”。

师:到底该怎样验证两首古诗词的“同”与“不同”呢?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利用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比较所学古诗词的异同点,激发其比较意识。之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话,要求学生与同桌、学习小组内成员分享比较学习的发现,不断增强学生的比较鉴赏学习体验。

(二)组织比较活动探寻诗词真意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需学生剖析古诗词中的字、词、句,才能体会诗人或词人所传递的思想,表达的情感。以注入式手段应用比较鉴赏法,只能让学生机械记忆古诗词的异同,难以丰富其体验。教师应使用启发式教学手段,通过组织各种启发活动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古诗词,驱动其探寻古诗词真意。

例如,教学《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时,教师可从知人论世、意象应用、写作手法等角度切入组织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探寻古诗真意。示例如下:

1.比较《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的作者,说一说作者生平及三首诗的创作背景。

2.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说一说不同诗作中景物的特点。

3.比较三首诗的写作手法,说一说三首诗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对于一些比较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为其提供比较鉴赏范例,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写出活动探究结果,加深学生对比较学习成果的感悟。

(三)设计迁移习题巩固教学成果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思维,使其学会用对比、分析等方法辨别不同古诗词的异同,感悟古诗词所传达的真情与深意。为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剖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掌握比较鉴赏法的应用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练习中,要求学生从“知人论世”“品鉴意向”“分析手法”的角度出发,关注两诗作者及创作背景、所用意象及创作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地的不同,从而丰富学生的比较鉴赏经验。同时,通过练习还可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比较鉴赏学习中的不足,使其基于学习问题自主探索比较鉴赏法的有效应用方式,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持续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开展有益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将比较鉴赏法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可进一步增强古诗词教学价值。教师应基于古诗词的具体特征,从知人论世、意象品鉴、手法分析等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比较诗词创作背景、修辞方式、表达技巧的过程中感悟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抒发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先通过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的比较意识,再组织多种活动,设计迁移习题,指导学生在掌握比较鉴赏技巧的基础上解决相应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杜伯阳《品诗味悟诗情——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小学生》2023年第11期。

[2] 姚贵霞《阅读·想象·对比:小学语文古诗优化教学“三路径”》,《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年第9期。

[3] 邵小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讨》,《小学生》2023年第8期。

[4] 刘世珍《拉近又推远:古诗词鉴赏教学应有的视角》,《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