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

2024-10-23 00:00:00熊奕崔馨月
科教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 本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22级105名非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学习之初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文化理解力、数字媒体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对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重构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与表达力;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提升跨文化数字传播技能与素养;创建真实性交流语境,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全球视野。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国际传播;数字媒体;跨文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5.049

Investigation and Enhancement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to

"Tell Chinese Story Well" in English in the Digital Media Environment

XIONG Yi, CUI Xinyu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This study involved 105 participants eneKGvGyCO/TQG/6MiYZW47g==rolled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designed for non-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t the 22nd-grade leve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NIS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at the onset of the course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tell Chinese story well" in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ur dimensions: EnglishrZxJ6dk77JvUXBR7mp+CLw== linguistic competence,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carried out curriculum reforms in three aspect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tell Chinese story well":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veness; buil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platform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digit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literacy; and creating an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context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xpand global vision.

Keywords "Tell chinese Story Well"; university Englis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igital media; intercultural talents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使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命题。

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理解当代中国、具有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是复合型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偏重理论讲授和知识传授,交际目标文化集中于欧美文化,内容多为文化差异的浅层比较;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跨文化交际体验多在虚拟场景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传播工具和平台匮乏,学生的中国故事讲述能力、传播水平很低。

教师在开课之初通过问卷调查,准确了解学生对自身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中国文化理解力和表达力、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并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展开方式和课程的教学与思政目标。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基于数字媒体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领域,讨论多为国家形象构建、传播策略与实践、路径探索和叙事范式的重构等。高等学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同样集中于新闻传播专业,陈虹和郑广嘉[1]认为全球公民意识、文化沟通能力、综合知识掌握能力和信息分析、批判能力是全球新闻传播人才的四大核心能力。相德宝[2]认为, 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包含七个能力纬度: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能力、思维能力。

对于大学英语教育中落实“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活动探索、教学资源创新等。有学者发现,在“讲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故事”素材匮乏、讲述技巧缺乏、讲述氛围不浓[3],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4],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不高[5]。总的来说,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亟待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相关课程亟须重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从中国文化理解力、英语表达能力、数字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设计问卷,量化分析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及问题,其中跨文化能力评价部分参考吴卫平、樊葳卫等[6]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ICCAS)。问卷共设置8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1至5级分别表示从“非常弱”到“非常强”逐级递增。根据SPSS统计分析,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1,各维度系数均在0.913以上,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KMO系数为0.833,Bartlett’s球体检验显著,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7.96%,说明该研究数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2.2 问卷发放

调查问卷面向即将参加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学习的湖南理工学院10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被调查者来自中文、经管、音乐、信息、化工、机械、土建、美术等8个学院,男生68人,女生37人。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为100%。

2.3 数据分析

设计者对问卷维度进行编码,如中国文化理解力(C)、英语表达能力(E)、数字传播能力(D)、跨文化交际能力(I),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的平均值、最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并进行因子分析和正态分布分析。最后使用Excel统计软件对质性数据进行词频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弱,中国文化理解力、表达力低下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中国文化理解力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均值为2.4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未达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基本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英语技能中,学生的口语能力最差,均值为2.39;听力能力均值为2.42,略高于口语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均值为2.50,相较于其他三项能力稍好;翻译能力的均值为2.43,均需进一步加强。翻译能力对于保证所讲述中国故事的准确性非常关键,虽然数字化翻译工具可以提供辅助翻译,但在文化翻译领域,人工翻译的敏感性和深度机器不可替代。调查显示,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时,43.81%的学生认为使用翻译器后仍不能较好地表达其具体意义。此外,各项能力水平的标准差均在0.78以上,个体差异较大,这表明教师应注重筛选不同难度等级的训练材料,增加技能训练的分层性和多样性。

表1显示,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力相对较好,均值为2.95,接近中等水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于社交礼仪和宗教文化知识掌握较差。此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差距非常大,各方面的标准差均超过了0.95,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存在较大的差异。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语言障碍。82.86%的学生认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词汇量不足,63.81%的学生担心自己的语法,50.48%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发音,49.52%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只有26.67%的学生认为在其他词汇的运用上感到困难,这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特色话语的英语表达不熟悉,听力、阅读能力的不足导致其口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低下。此外,43.8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缺乏自信,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语言能力跟不上、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度不高、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等。

3.2 学生接触的对外传播渠道有限,数字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学生接触对外传播技术的渠道有限,且频率不高。其中,互联网和国内社交媒体是学生接触对外传播技术最频繁的渠道,均值为2.93和2.83,其次是课堂和书籍,均值分别为2.80和2.50,而通过家人朋友和国外社交媒体了解对外传播技术的频率相对最低,均值分别为2.30和2.42。这说明学生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可能因为地理限制和国内市场主导因素的影响,难以接触真正的国外社交媒体网络环境,从而影响中国故事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图1显示,学生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使用过的对外传播技术主要集中在图片编辑软件和视频流媒体平台,比值均为35.24%,这显示当前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视觉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比值为32.38%,说明学生在内容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能。而AR开发工具、VR软件技术的使用率极低,比值为1.90%和4.76%,这意味着学生的科技素养亟待提高。

3.3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偏低,缺乏系统化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生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在四个测量维度中,学生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差,其均值为2.43,且各要素的得分情况均不佳,这表明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根据Byram[7]提出的以外语教育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进行分析,在七个构成要素中,中国文化知识均值为2.95,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外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均值最低,均为2.02,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外国文化教学,并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强化跨文化理论知识教育;在态度方面,均值为2.68,标准差1.11表明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认知技能来说,学生的整体表现一般,均值分别为2.48和2.36;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均值为2.48,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讨论

4.1 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文化理解力与表达力

课程对症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学习,聚焦“中国观点”、展示“中国智慧”,帮助学生提高中外文化故事英语阐释能力。课堂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从个人陈述、小组讨论、自由辩论到经典案例解析,通过长时间系统性的思辨训练,使学生学会真正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敢于澄清回应谣言与攻击。

课程扎根本土、依托本校,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专业特色鲜明的跨文化实践项目。引领学生在文化体验、实地考察、项目调研和实施中亲身体会文化之美,感悟交流之趣,亲历传播之乐。非遗外宣、本土产品跨境直播、跨文化文创设计、双语短视频制作传播等项目都帮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先后建成2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自建包括国策省情库、中国文化库、湖湘文化库、跨文化案例库在内的6个多模态课程思政资料库。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双语文献、当代中国成就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专辑、“一带一路”成果专辑等多模态资源,提高学生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助力家乡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能力。

4.2 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提升跨文化数字传播技能与素养

为了拓宽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学校应建立多媒体数字播出平台, 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平台[8]。课程坚持跨专业合作,通过多方合作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弥补资源和师资短板,扩展学生进行跨文化实践和学习的渠道。

学校与岳阳日报社合作,定期邀请跨文化传播专家、数字媒体从业者等来校开展讲座,如中国传统叙事艺术讲座、多媒体制作与网络传播策略讲座、中国故事海外传播案例分析讲座,为学生提供行业知识和经验分享,拓宽他们的视野。通过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学校新媒体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数字媒体工具和平台的培训,如社交媒体管理培训、短视频脚本创作培训、摄影技能培训、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编辑软件培训等,以增强学生的数字传播技能。

在课堂上,通过分析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学生可以观察并学习如何有效使用数字工具传达信息,学习处理文化差异和误解的策略。在课外,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关于中国文化的短片、博客文章或社交媒体内容等实践,以此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在实践中磨炼跨文化传播素养。

4.3 创建真实性交流语境,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全球视野

国内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胡文仲[9]曾指出,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直接接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建真实的交际语境,为学生提供直接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本课程充分利用在线资源,突破时空壁垒,保证每一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匹配一名固定的跨文化交际对象,开展长期稳定的跨文化交流。日常的跨文化交流包含两个核心任务:一是通过分享身边的中国故事提升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二是通过对话与互动,提升对文化差异的对比解读能力和跨文化误会冲突的管理能力,增强传播本土文化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撰写跨文化日志记录自己的跨文化体验,反思交流过程中的知识运用、态度养成与技能提升。

同时,课程组充分运用社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课程共建、协同育人,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跨文化实践活动。为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和跨文化能力测试提供赛事指导,展开跨境电商大赛、跨文化文创设计大赛、双语短视频大赛、空中汉语课堂、跨文化工作坊、外教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提升跨文化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

5 结语

新时代,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大学英语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本文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结合课程特色、利用优势资源,通过拓建多模态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创建真实性交际与传播语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文化理解力、数字媒体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切入点,有效促进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HNJG-2022-0893)。

参考文献

[1] 陈虹,郑广嘉.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5):140-143,148.

[2] 相德宝.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路径[J].对外传播,2015(11):16-17.

[3] 常海潮.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21(5):96-100,14.

[4]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5] 袁小陆,赵娟.“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中文化自觉培养的诉求与应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3):69-72.

[6] 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4):581-592,641.

[7] Byram,Michael.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8] 尚京华.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162-163.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