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构建策略

2024-10-23 00:00:00卢安校
科教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广“教、学、评”相融合的理念,并努力寻找更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从新课标视域出发,首先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的意义,继而提出了构建路径,包括:解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等,最后以化学反应与电能单元为例展开案例探究,以期为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教、学、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5.038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 High School Chemistry Unit Teach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LU Anxiao

(Bama Yao Autonomous County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500)

Abstract The "General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2020 Revis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that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ive to find more efficient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o better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high school chemistry unit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then proposes a construction path, including interpreting teaching content, desig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designing evaluation objectives,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etc. Finally, taking chemical reactions and electric energy units as examples, a case study is condu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unit teaching.

Keywords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high school chemistry; unit teaching; model building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构建一种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的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评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和评价往往是分离的,教师全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评价则在学习的末端进行。这种线性模式导致了许多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误区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评”一体化模型通过持续的形成性评价,能够让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节奏[1]。同时,即时反馈也使学生能够快速纠正自己的理解误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 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被鼓励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参与讨论并与同伴合作,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推动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1.3 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讲解者,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促进者。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辩论、反思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挑战既有的观念,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信息进行独立分析。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基于证据的判断,提升他们的推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1.4 有助于优化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如更偏向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倡导多元和全面的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同侪评价、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综合性评价等[2]。这些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关注他们的技能、态度和参与度。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励学生在不同方面持续进步。

2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的策略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实时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特别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这一理念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导,构建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主要可以从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内容解读、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这四个步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迭代的教学过程[3]。

2.1 解读教学内容——立足课标,关注学情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石,对其解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应立足课程标准,深入剖析其培养要求与学业要求,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紧密对接。同时,教师还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等学情因素,以制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业情况等信息,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2.2 设计教学目标——契合认知,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它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应密切关注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的明确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钻研与剖析,从而制订出更贴合学生实际、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目标,以此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此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还应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其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设计评价目标——指导教学,反馈优化

评价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是指导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评价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以便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调整[4]。教师在设计评价目标时,应综合考虑课堂内外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密切关注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课堂上的提问与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确保对学生的评价既全面又客观,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4 设计教学活动——灵活预案,高效达成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同时,还应注重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构建案例分析

3.1 基础:解读教学内容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对“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还是连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业评价的关键纽带。

在内容层面,本单元聚焦“化学反应与电能”的核心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能量转化的实际情况、意义及应用,旨在帮助他们构建起对化学反应与电能及其工作原理的直观认识。同时,通过对化学反应与电能以及常见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深入探讨,学生将能够逐步揭开化学电源的神秘面纱,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学业内容方面,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思维。通过学习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工作原理,学生能够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现象。此外,通过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还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反应与电能工作原理的理解[5]。同时,对生活中常见化学反应的列举和分析,也将帮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此外,从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入剖析来看,“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章节在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一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进入这一章节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前面的课程对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辨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树立了守恒观念,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现阶段高中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状况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还是问题解决能力等思维技能,都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化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2 关键:重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重构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以及预设教学评价方案,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步骤。针对“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塑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并据此预设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案。

3.2.1 教学目标的重构

在“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塑教学目标,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联系与迁移”和“批判与创造”两个层面[6]。在“联系与迁移”层面,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目标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通过深入剖析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内在关系,使学生明确能量转化的前提条件,并具备准确判断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能力,RW3yDqcDGEAl/Oy0dNIusDFm3cVeFxkYpkcas0uFG6U=从而培养他们的模型认知能力,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其次,鼓励学生将化学反应与电能的相关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在“批判与创造”层面,教学目标同样可以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与电能的一般模型,激发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或设备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模型认知能力和科学创新素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反应与电能应用,让他们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3.2.2 评价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评价目标,以确保教学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评价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在探讨和分析化学反应与电能转化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描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识别能量转化的过程,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关系等,从而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量观念。

其次,通过评价学生在设计实验或设备时的思考过程和创造性表现,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基于对化学反应与电能原理的理解进行实际应用,并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以评价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于生活生产中化学反应与电能应用的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观察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能量转化和电化学应用,能否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及能否从社会和环境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来看,评价目标的设定主要围绕学生对“化学反应与电能”知识的理解深度、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确保评价活动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这一单元中的学习成效,进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2.3 教学评价方案的预设

在预设教学评价方案时,教师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传统作业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由此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与电能”主题的学习情况。其次,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鼓励他们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于“化学反应与电能”理解的主动性和自我反思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评价。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记录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情况,以便后续进行回放和分析;也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学习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方案,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确保“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单元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控和提升[7]。

3.3 重点: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时,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协调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还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构建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打造高效且富有成果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段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与电能”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化学反应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随后,教师可以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对干电池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观察干电池的结构和了解其工作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机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化学反应与电能转化的实例,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电能量变化现象,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与电能关系的直观认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可以围绕化学反应与电能转化的原理和条件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思维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最后,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并制作小型化学电池。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使学习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4 结语

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推广与实施,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该理念,深入探讨了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的构建路径,并结合化学反应与电能单元进行了案例探究,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型,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还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河池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核心素养专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2023ZB075)。

参考文献

[1] 邓少帅,李红英,袁颐进.基于OBE理论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与电能”为例[J].广东化工,2024,51(4):182-185.

[2] 赵悦,王良.大概念理念的高中化学单元复习教学研究——“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J].科技风,2024(3):39-41.

[3] 刘晓岚,陈超,谭亮.“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构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1):8-14.

[4] 顾建辛,叶依丛.以“项目式学习”推进高中化学“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J].化学教学,2023(8):21-27.

[5] 李琪,王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化学平衡移动”教学为例[J].云南化工,2022,49(12):183-185,191.

[6] 洪清娟,张贤金.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J].化学教学,2022(6):34-39.

[7] 郑爱芳,陈新华,张贤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甲烷”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21(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