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0-23 00:00张志远李奉翠周恒涛
科教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提出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能源动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探索了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关键词 双碳;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能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5.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Graduate Students in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ZHANG Zhiyuan, LI Fengcui, ZHOU Hengtao

(College of Energy and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crisis, China, as a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ble major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the "dual carbon" goal of striving to achieve carbon peak before 2030 and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The proposal of this goal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proposes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and explores a new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aiming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achieving the "dual carbon" goal.

Keywords dual carbon; talent cultivation; applied talents; energy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战略目标,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行业面临着重要变革,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加快“双碳”人才的培养。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培养相关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则是实现目标的第一要务[1]。在“双碳”相关政策支持下,能源行业加速转型发展,作为对口性强的能源动力专业,其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2]。因此,本文总结了目前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双碳”目标下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薄弱之处,提出人才培养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相关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提高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 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英国、美国、德国等已建立起各自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例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的技术大学和专业学院等,尤其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德国孕育了大量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3]。国外高校关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等理念下的“绿色”人才培养研究也为应用型“双碳”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借鉴。

国外“绿色”人才培养是一种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低碳等绿色理念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将具有环境意识的态度、价值、原则融入工程设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环境意识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4]。

许多高校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通过校园低碳建设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此来促进“绿色”人才培养。早在 2005 年,美国耶鲁大学就提出了低碳建设目标,随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茱比利校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诸多高校相继开展降低校园碳排放的行动,通过建设“绿色大学”,将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理念的道德约束渗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5]。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国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于2015年联合发文,要求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后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6]。 “双碳”目标提出后,为适应行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学者们针对应用型“双碳”人才培养开展了积极探索。

虽然国内外对于“双碳”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尚存在较多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领域正经历着快速的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对新的能源技术、碳捕捉与存储、能源系统优化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课程体系能够灵活调整,快速响应行业变化。然而,大多数高校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仍然偏重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和理论,未能及时引入新兴能源技术、环境政策、气候变化等相关课程,导致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生学习过程对前沿领域的知识覆盖不足,知识结构与行业需求也不匹配,毕业后难以适应行业需求的快速变化。

2.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能源领域的变革导致行业对于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研究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实验、实习、项目实践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研究生缺乏参与真实项目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在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产学研结合不够深入

“双碳”背景下,能源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主体作用,但当前大多数高校与能源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如仅仅通过实习、讲座等形式进行,缺乏深度的合作模式,如共同研发、项目合作等。由于缺乏深入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导致校企合作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导致学生难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此外,高校科研项目的选题和方向未能充分考虑产业实际需求,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非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产业应用。

2.4 教学方法单一

“双碳”背景下,能源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足够的互动和讨论机会,这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能源问题来进行学习,但目前缺乏足够的“双碳”案例资源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此外,项目驱动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但目前普遍缺乏与能源行业紧密相关的项目和机会。

2.5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双碳”目标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具有新要求,但现有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过分强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双碳”目标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在新能源技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并且对于实验、实习、项目实践等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这些环节的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和监控,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此外,对于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的课程和项目,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无法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3 改革建议

3.1 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适应“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关键。针对目前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结合“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发展情况,定期与能源行业的企业和专家进行交流,据此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课程;②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和人才需求,引入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碳捕捉与封存(CCS)、碳交易、碳足迹评估等前沿技术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增强解决复杂能源问题的能力;③跨学科设置相关课程,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跨学科项目,开设能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课程,例如能源经济学、能源政策与法规、能源系统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

3.2 大力拓展实践教学

在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实践环节,才能切实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①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等实践性课程,例如能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源项目管理、能源审计等,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能源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和实习基地,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能源项目,提升实践经验,增强应用能力。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

“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①寻找有力的行业资源成立产学研联盟,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资源,与能源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②在课程体系中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计划,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③实行双导师制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研究生,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学习,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能源动力项目,提升其实践能力,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4 创新教学方法

在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①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深度分析国内外能源领域的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转化为所用;②互动式和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资源自学理论知识,课堂上专注于讨论和实践,利用在线讨论板、模拟软件等工具,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5 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评价体系不仅是为了适应国家“双碳”目标需求,还能够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动态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评价体系与“双碳”目标相一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②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取得的学术论文、专利、科研项目等学术成果; ③强化导师在学生评价中的责任,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职业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价;④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评价体系进行审查和调整,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能源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对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结合目前能源动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高校应积极尝试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拓展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完善评价体系,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双碳”理念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支持。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2023SJGLX374Y);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4AL143)。

参考文献

[1] 王为术,徐维晖,杨阳,等.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2(12):91-92.

[2] 吴江,潘卫国,任思源,等.适应“双碳”目标的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1(S1):251-252.

[3] 牛国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发展趋势与成功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6):82-91.

[4] 穆卫军,苏丹蕾,毛燕梅.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加拿大高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2(3):119-124.

[5] 高玉娟,石娇.国外高校为实现碳中和校园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78-80.

[6] 郭俊朝,尹雨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五年回顾与思考[J].职教通讯,2021(8):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