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高校亟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生态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并针对生态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以期全面提高生态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并对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态学;双一流;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5.004
The cultivation path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 class"
ZHOU Yuhang, LU Yongpeng, LI Xiaoqiong
(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First Cla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ecology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need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 beautiful China.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ecology, and put forward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approaches. We aim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n ecolog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other majors.
Keywords ecology; double-first clas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1 “双一流”建设目标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计划[1]。“双一流”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培养国内顶尖人才的重要举措,着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提升,以世界顶级标准为目标,构筑顶尖大学网络体系,激励各高等学府培养顶尖学术人才,在各自专业领域与发展路径上追求卓越。“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施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信与决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里程碑。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2]。为顺利实现 “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以创新作为内驱动力,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目标,培养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多样化技能与发展潜能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复合型人才。“双一流”建设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各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提升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全球顶尖大学”与“全球顶尖学科”新格局,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亟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5G时代的来临和各国间积极响应全球化策略进行的文化交流,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从而也提高了对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生态学复合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社会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内在需求
生态学科作为影响深远且潜力巨大的先导交汇学科之一,对阐释生物起源与生态转变、应对日渐凸显的环境生态挑战、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性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同时也对生态学学科的不同领域带来巨大挑战[3]。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情,对不断消耗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愈发增长,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迫在眉睫。为加强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号召,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往单一的生态学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生态问题的挑战。生态学专业综合性强、可实践性强、社会应用场景广泛[4],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均有较高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改革提高和生态文化的构筑与居住环境的优化,我国确立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生态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将新技术融入传统生态学,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生态学复合型人才。
然而,我国生态学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发展较为迅速,但相较国外仍相对落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80多所高校开办了生态学本科专业,100多个单位培养了生态学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生态学人才。尽管我国在这一学科的人才培育体系已日渐成熟,但目前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5]、课程设置不系统[6]、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7]、实践课程较薄弱[8-9]、学生分类培养体系不健全[10]等诸多问题,既影响了生态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到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从而提升本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3 生态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潜在路径
3.1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我国高等本科教育须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实现培养目标由“高级别的专门人才”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生态学相关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进一步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现状,逐步完善生态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学生培养体系类别。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三大板块为基础,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期进一步将三种类型融合,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3.2 打造高质量、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整合,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及整个课程结构的设计更加贴合生态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精心构建符合新时代生态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多种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巧妙设置通识必修(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有效配置,开通多渠道学习路径,打造基础性与个性化、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体系。
3.3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手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教育情怀、扎实学识、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11]。紧紧抓住数字化时代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红利,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与平台,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时空;加强智慧教室建设,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课程知识图谱的普及;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共享性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国家级生态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线上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选取具有先进性、综合性的案例进行课程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调换,将传授知识和内化知识进行合理翻转,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化课堂教学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3.4 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融合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需紧密联系社会需求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并酌情增加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比例,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教学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与创新融合并进。通过创新思维方法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将思政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验、实习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契合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5 完善导师制课程,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导师制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导师制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更针对性,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契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12]。设置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师制课程,努力为学生打造“无边界”学习空间,通过“行走的课堂”拓宽育人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思维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项目与学科竞赛;提倡学生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积极提问、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3.6 通过“教学研”与“产学研”紧密结合,赋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关键引擎的高校更加需要探索“教研产”融合新模式,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努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实践与推广,以落在实处的行动走好“产教研”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生态研究所、自然保护区、林场、企业的联系,联合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综合实习中掌握全面的生态学技能;高校与企业亦可发挥彼此在科研、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助力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我国确立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传统的生态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与人才需求。生态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7]。生态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应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为基础,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教学研”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多元主体的协作发展方式,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从而推动生态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契合国家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垦荒者。
*通信作者:李晓琼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23KCSZ043);广西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2024YB046);广西大学创新创业项目(20231059310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4):2-7,12.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6):8-13.
[3] 戴铁军,周宏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1):1-8.
[4] 刘波,盛明,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0):76-78.
[5] 杨灿.论生态教育视野下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18-121.
[6] 袁建立,冯虎元.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8(6):64-67.
[7] 梁小翠,吴小红,闫文德,等.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途径探讨[J].科教导刊,2020(30):46-47,64.
[8] 范亚文,陈瑛,陆欣鑫,等.“一流生态学专业”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754(24):97-99.
[9] 宋籽霖,曲东,李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发展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5):42-46.
[10] 田曦,包佳怡,孙翠翠.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涉农意愿研究——以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为目标导向[J].中国农业教育,2018(5):77-82,96.
[11] 闫蒙钢.生态学视野下的安徽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503-506.
[12] 李建国,郑琼.导师制主导下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24,10(19):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