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4-10-23 00:00于心月乔宇李维
科教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 本研究调查了672名师范生在十项准则维度下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师范生对师德失范行为持否定态度,但部分准则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偏低。与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呈显著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年级、是否从事过基础教育工作、将来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意愿强烈程度等。针对研究结果,文章从完善高校师德课程、优化教师资格考试、加强自我师德修养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50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Moral Behavior Tenden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YU Xinyue, QIAO Yu, LI Wei

(Faculty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672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ten criterion dimens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on the whol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whole ho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eachers' ethics, but the negative selection rate of some criteria is low.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rofessional ethical behavior were gender, grade, whether they have worked in basic education, and strong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basic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professional moral behavior tenden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propos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teacher's ethic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ing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lf-ethics cultivation.

Keywords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situation of behavior tendency; influencing factors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坚持师德为先”的基本原则。师范教育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阶段,其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培养不可忽视。师范生职业道德倾向是指高师院校师范生在面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职业道德情境下实施道德行为前的心理倾向性。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是采取职业道德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本研究视线聚焦于过去研究相对较少的师范生这一特定群体,挖掘《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界限模糊、易产生失范边界行为的情境进行设计,采用投射测验法[1]研究新时代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现状,并据此提出师范生职业道德的优化策略,为我国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提供研究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在预测试的基础上,以某高校的全日制师范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发出正式施测问卷。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随意作答的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72份。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调查问卷”[2],题目素材改编自教育部曝光的有关违反《准则》的师德失范边界行为典型案例。问卷的施测严格遵循投射测验原则,并且将题目进行随机乱序排布,避免社会赞许性和心理暗示对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测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1.3 数据分析方法

情境测验题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计分形式,选项从“非常不认可”到“非常认可”,分值1―5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范生身为教师职业的后备军,在面对师德失范行为时,理应准确识别。因此我们将选项“较为不认可”“非常不认可”归为负向同向性选择,将选项“无感”“较为认可”与“非常认可”归为正向同向性选择。把“负向同向性选择率超过70%”或者“平均分在2.00及2.00以下”的情境测验题,归类为师范生能够精准识别师德失范边界行为,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2 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总体倾向分析

由表1可知,只有基于准则二、准则十设置的师德失范边界行为的情境测验题结果良好,其余失范行为情境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并不高,平均值普遍大于2.00,标准偏差普遍大于1.00。

在“自觉爱国守法”(准则二)和“规范从教行为”(准则十)两个维度上,师范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57和1.58,标准差分别为0.92和0.87。这些数据明确显示出师范生对这两类师德失范边界行为持有强烈的否定态度,他们的道德认知非常清晰。在“传播优秀文化”(准则三)、“坚守廉洁自律”(准则九)两个维度,平均分略大于2,表明在这两个方面,师范生对师德失范行为的道德认知感相对较好,只有少部分师范生处于行为倾向误区。

在“关心爱护学生”(准则五)、“加强安全防范”(准则六)、“坚持言行雅正”(准则七)和“秉持公平诚信”(准则八)这四个方面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介于57.4%至61.2%之间,平均得分在2.39至2.41的范围内,直观地反映了师范生在这四类维度下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属于一般水平。

在十项准则维度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坚定政治方向”(准则一)和“潜心教书育人”(准则四)两方面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根据表1分析,师范生在理解和认知这两类师德失范边界行为时,平均分高于2.5,行为倾向偏差较大。

2.1.1 准则一对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分析

在基于准则一设置的失范行为情境中,教师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等标语悬挂在班级各处,并要求学生们每天早上集体诵读标语。该行为情境属于过度的应试激励情境,有违党的“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方针。该项测验题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仅为41.7%,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未能识别该失范行为,“唯分数论”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于国家“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方针有认知和行为倾向误区,这些被误解的教育方针、路线可能导致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产生无意识的师德失范行为。

2.1.2 准则四对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分析

在准则四维度下的测验题包含四类师德失范边界行为情境,其中“违背因材施教原则”“违反教学纪律”分类下的行为倾向平均分较小,负向同向性选择率在70%左右,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能够精准识别这两类失范边界行为,并作出准确判断,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较好。在“敷衍教学”“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失范行为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接近60%,平均分接近2.5,这说明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一般,还需要加以优化。

逐题分析发现,在“敷衍教学”分类下的不同行为情境中,师范生的失范行为倾向呈明显差异。其中,有关“学生成绩下滑,教师责怪家长”的较为显性的失范行为情境测验题,平均分仅为1.99,师范生能清晰认知到该师德失范行为;而在较为隐晦的“让课代表监督同学”师德失范情境题中,平均分高达3.02,可见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容易受到边界模糊的师德失范行为迷惑。

对于“违反教育规律”中类似于“强调解题技巧”“营造严肃学习氛围”的师德失范行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未能识别情境中的教师失范行为,负向同向性选择率仅33.7%,平均分高达3.31,这说明绝大多数师范生难以识别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师德失范行为,对于这类师德失范行为边界的警觉性还不够。

2.2 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11道个人基本信息题中,由于“年龄”“年级”“当前所处的教育阶段”具有分类上的相似性,在保证分析全面性的基础上,仅对其中的“年级”因素进行分析。“师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就读的学校性质”影响因素下的“私立”样本较少,仅为14例,在本次研究中不具有研究价值,故排除。因此,我们将剩下的8个影响因素与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影响因素在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上呈现显著差异(<0.01),详见表2(p157)。结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4个与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呈显著影响且显著相关(<0.01)的因素,分别为性别、年级、是否曾从事过基础教育工作、将来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意愿强烈程度,且相关系数均小于0.5,呈弱相关。

在这4个影响因素中,女性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优于男性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意愿越强烈的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越好。但是有/无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两个群体行为倾向的平均分极为接近,这是出乎意料的。通过对该题目的附属题“工作时间”的调查分析发现,高达81.1%的师范生工作时间低于6个月,工作时间超过两年的人数仅占2.8%。可见,短时间的教育工作经历对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影响并不明显。

对比之下,年级的相关性是这4个显著因素中最强的,与行为倾向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历层次越高的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越好。结合不同年级分类下的行为倾向分析发现,在读硕士年级的师范生其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已达较为优秀的层面,具有较为清晰的职业道德认知。这些数据明确表明高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是有明显成效的。

根据表2分析发现,“有无参加过师德课程”与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无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相关,并且选择“有”或“无”的被试群体在各准则的负向同向性选择率上差别不大,行为倾向较为接近,可见高校的师德课程教育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表2显示,“有无教师资格证”对于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程度有显著差异,但是不显著相关,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其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平均分为2.12,明显优于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但还需要深入剖析其他因素的干扰。考虑到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大三年级及以上才可参加,而且结合上文分析,“年级”对于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无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整体行为倾向平均分受到“低年级”影响被明显拉高。所以研究者筛选了大三年级的样本,根据表3的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总体倾向略好,但是在准则一、准则三、准则四、准则六、准则八维度的行为倾向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3 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优化策略

3.1 完善高校师德课程教育培养体系

2019年11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为加强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培养,高校应重新审视师范生教育培养体系[3],将师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4],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实践教学、评价考查,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师德教育“课堂教学渗透、主题活动强化、教育实践体验、数据动态评估”的同向同行[5-6]。

首先,高校可以扩充师德教育课程内容,探索“理论+实践”场景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师德培育效果。现有师德课程侧重职业道德规范和法规的学习,应增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案例分析课,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其次,可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仿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领悟师德师风,邀请教书育人楷模开展师德专题讲座,明确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边界。再次,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将职业道德纳入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7],将其纳入日常教学和素质拓展的考核内容,形成常态化。通过强化高校日常的师德教育培养,使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 加强教师资格考试对师德的全方位考查

《意见》指出:“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程序,坚决避免教师招聘引进中的唯分数、唯文凭、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8]教师资格考试是师范生成为教师的第一道选拔性考试。研究发现,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总体倾向略好,但是在部分准则下的行为倾向还有待提升,这表明考试对师德行为倾向的考查有待优化。在现有考试设置的师德失范行为案例中对于失范行为边界的考查较少,学生对于师德失范边界行为的认知也较为模糊。因此在考试中可以增加一些隐性的师德失范边界行为案例,突出对师德的全方位考查,以间接地推动师范生乃至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提升。

3.3 加强自我修养,强化师德意识,严格遵守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9]“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师者须先立自身之德方能立学生之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践行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行为。师范生如果对于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得不彻底,对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得不深入,对于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遵循得不充分,就容易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产生无意识的师德失范行为。因此,师范生迫切需要加强对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逻辑,加强教育理念更新[10],通过深入剖析师德失范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界限观,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守住底线思维,不越雷池一步。同时,应培养师范生的道德勇气,在面临职业道德困境时能够依法依规应对,旗帜鲜明地说“不”。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防止自己在渐进中走向边缘,以“动”应变、以“静”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紧紧把握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方向,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我国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实现高质量教育贡献力量[11]。

4 结语

本研究是针对师范教育这个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阶段展开的,通过对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便于从源头上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其研究成果亦可用于指导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共同推动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通信作者:李维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研究”(CEE210085)。

参考文献

[1] 孔祥娜.投射测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河西学院学报,2007(6):94-97.

[2] 李维,翟悦廷.师范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调查问卷的编制[J].科教导刊,2024(3):146-149.

[3] 苏小桐.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4] 张凌洋,谢欧.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养[J].教师教育学报,2020,7(6):16-21.

[5] 赵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的师德培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13-17.

[6] 邱素云.新时代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8.

[7] 柴跃晶.课程设置视角下我国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8] 劭佰东.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内涵[J].教师教育学报,2020,7(2):125.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6.

[10] 苏小桐.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11] 满莹,柳海民.三重逻辑视角下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3):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