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

2024-10-23 00:00:00陆巧华
科教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而投身科研项目,无疑是锤炼这一能力的有力抓手。文章通过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科研项目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以期通过科研项目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其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科研项目;培养对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46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LU Qiao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ilin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key part of talent cultivation. Enga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s undoubtedly a powerful tool to hone this abili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ss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further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ir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research project; cultivation strategies; college students

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而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则是未来创新创业的生力军。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科研项目,即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内容,科研项目既能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又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还能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1 是减轻就业压力的需要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1158万人。这一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对这一挑战,高校需从源头上着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使之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通过科研项目这一实践载体,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升其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1.2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为社会输送尖端专业人才,还要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自“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倡议提出以来,高校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愈发重视。依托科研项目,实现教学教育与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有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与新战略,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注入强大动力。当前,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新生动力源源汇聚,经济活力持续释放。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这一举措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体现了国家对于青年一代的期待。

2 科研项目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参与度低

有效的科研参与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石。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更熟练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迸发出新思维与新创意。然而,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略显不足。虽然多数学生对科研创新项目及其相关政策有较高的认知,且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但实际参与度并不理想。受各种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无法涉足科研项目,他们不仅错失与前沿科技接触的机会,更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

2.2 教育模式落后

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支持力度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即侧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虽涵盖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等内容,但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滞后,学生难以触及行业内最新发展与前沿技术。此外,以分数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在此模式之下,学生陷入了纯粹追求高分的怪圈中,学习动机逐渐变得功利化,他们更关注如何取得高分,而非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去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

2.3 内在动力不足

关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动机,王夏虹[2]等的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将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综合能力视为首要目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是出于升学深造或参与评优评奖的需要。相对而言,基于创业决心或兴趣爱好而选择参与的学生比例偏低。这反映出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更多的是将科研创新项目视作一种获得外部认可的方式,而非源于内在的意愿或兴趣。

2.4 师资结构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明显滞后,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受生活琐事、经济负担和繁重教学任务等多重压力的影响,众多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科研能力训练,导致指导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实践学习,也阻碍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现状直接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其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3 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3.1 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校应深入剖析对大学生积极投身科研项目产生影响的多重因素,再针对具体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参与度。毕竟,只有真正融入科研项目,学生才能深切感受科研的魅力,接受创新的洗礼,进而形成对问题的敏锐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3]。同时,高校要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框架,深化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使教师对科研项目充满热情,从而更积极地指导与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兴趣增强,最终在科研项目中实现个人成长,展现自我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从科研活动的源头出发,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比如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的配置、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建立多元化的科研合作平台、搭建高效的实业界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此外,树立并推广科研先进典型对于提升科研参与效果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还应积极发掘并表彰那些在学习素养、道德操作、科学研究及学术输出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大学生,通过广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为全校师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推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实践。

3.2 重塑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的通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与时俱进,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培养的新焦点。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需要重塑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例如,将培养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并通过推动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创办大学生科技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锤炼和提升专业能力,最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与专业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高校还应积极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实行弹性学制,赋予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同时,高校应优化教育考核体系,针对在创新创业领域富有创意想法、展现出饱满热情和具备扎实基础的学生,应设置专属的“成长通道”,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以打破唯分数论的局限。另外,高校还应着力于多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此,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由多学科背景的导师构成的师资团队,并聘用成功创业者、业界精英作为创新创业导师;或鼓励大学生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允许其跨年级、跨专业进行组队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审视与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的沟通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拓宽视野,并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

3.3 重视价值引导,增强学生的内驱力

首先,高校应深化对大学生内在价值的引导,并与校内不同育人主体紧密协同,共同构建尊重科学、尊崇真理的校园文化环境。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追求尊重认可、社交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4]。这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创新创业活动所蕴含的个人成长、社会贡献、自我超越的体验相契合。其次,针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与成长轨迹,高校应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安排、专题讲座及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内涵,包括其对个人发展、国家繁荣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相连,树立起科技强国、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最终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还应大力倡导科学家精神,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鉴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易受外部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树立科学家的典范,为其打造一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仰专家的成长环境,让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浸润成长,深刻认识科研活动在启迪智慧、揭示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点燃其科研热情,增强其投身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指导积极性

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本领的培养中,教师的全方位、精准指导尤为重要,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然而,现阶段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经验的情况,并且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或创业活动时缺乏足够的热情。为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健全导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导师制的深入实施。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具备科研实力的青年才俊加入师资队伍,并通过举办丰富的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构建对教师成长发展、技能提升较为有利的环境,让教师的自我提升动力得到充分激发,从而积极投身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

4 结语

高校需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拓展创新思路,汲取“标杆高校”的成功模式和宝贵经验,并善用科研项目资源,贯彻落实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志向,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提升机制研究”(2022ZJY2763)。

参考文献

[1] 易灿南,胡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安全,2023,44(3):63-69.

[2] 王夏虹,李敏,朱丽.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4,37(2):141-146.

[3] 朱武威,梁佳,夏晓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科研项目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4):184-186,198.

[4] 梁力汉,姚梦迪,钟泽培,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及思考[J].黑龙江医学,2024,48(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