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4-10-23 00:00刘桂芳
科教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 当前,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面临多元主体参与不够、参与主体协同配合度低、支持体系不健全、环境支持乏力的问题,亟须建立多方协调、协同推进的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按照重塑价值共识、廓清责任主体、达成协同机制、实现共同目标的构建逻辑,设计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新框架,并从“教育教学为本、学生服务优先、政校企联动发力、强化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协同、厚植社会文化氛围”五个层面,阐明新框架的实施路径,以期从理论到实践,建立多维度、立体的大学生就业支持长效机制。

关键词 协同治理;大学生就业;就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48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mployment Support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LIU Guifang

(Zhengzhou Shengd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Currently, solving the employment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from multiple stakeholders, low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participating stakeholders, incomplete support systems, and weak environmental support.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multi-party coordinated and collaborativ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reshaping value consensus, clarifying responsibility subjects, achieving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and achieving common goals,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employment support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s designed. From the five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s the foundation, student service priority, 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 linkage,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family social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ultivating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new framework is elucidat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suppor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Keywor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upport syste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1]。随着就业环境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迁等,将构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常态。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已非单一力量能够有效应对,须建立多方协调、协同推动的就业支持体系。

1 协同治理理论概要

协同治理理论被认为是21世纪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协同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该理论认为,在公共事务处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应该以合作、协商、协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1.1多元主体集体参与

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集体参与,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社区、市场以及公民等[3]。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也有各自的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在现代社会,由于单一主体很难具备实现某个目标的全部资源,因此,各主体之间保持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多元主体集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不同场景下,各主体间也需要有共同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配合和资源整合,达成治理目的。

1.2 参与主体互动协同

协同治理下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特定的场景下,某个主体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不是靠发号施令,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协调配合发挥作用。例如,政府要摒弃强制命令,改为全面的协商对话,由“善管”转为“善治”,通过与其他主体相互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来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在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更加要求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

1.3 协同过程动态平衡

当社会处于快速变迁中,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协同要保持灵活与弹性,要能够根据治理过程中的新变化,适时地作出调整。此外,协同过程的动态性并不是无序的、无规则的变化。事实上,在不同的场景下,各主体要根据资源、职责、能力等的不同发挥作用,但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有条件、有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协同治理过程的有序运动变化,才能保证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大学生就业协同治理的困境

2.1 多元化主体参与不够

目前,在国家积极就业政策框架下,各级政府不断推出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努力为学生就业谋出路;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政府促就业政策激励下,也在不断调整用人需求。然而,实践中,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重要相关主体没有充分参与该项工作,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尚未形成合力。

2.2 参与主体协同配合度低

当前,尽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共识,由政府主导的就业支持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但在就业支持实践中,由于价值多元、价值差异,导致参与主体协同配合度低,协同治理低效的状态。例如,大学生就业涉及政府的教育、财政、人事、社保等职能部门,各部门担任的职务不同、要求不同,不同部门在资源、目标、利益上的各种不一致会产生冲突与分歧,导致协同服务的低效性。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力量,尚处于主要从短期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参与此项工作的阶段,还未将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围来考量。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负主体责任,但还存在主要围绕上级指标、追求就业率、将就业工作视为学生离校前的阶段事件,而对生涯教育、就业育人、岗位实习实践、校园就业文化建设等周期性较长的事项投入不够。此外,就业压力之下,社区、社会组织、家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促就业工作,但尚未实现紧密配合、协同行动的效果。

2.3 就业支持体系不健全

2.3.1 就业法治支持薄弱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意,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市场法制监督,让大学生就业有法可依,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在立法层面上并不存在专门的、系统的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有效法律[4]。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缺乏系统性的规定,当毕业生权益受到侵犯时,就会遇到法律适用上的实践难题,或者维权成本过高。就业法制支持不足,不仅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也会造成就业市场不规范,影响人才的正常流动。

2.3.2 生涯教育支持乏力

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而言,生涯教育具有其必要性和特殊功能。就业不是学生毕业前的临时事件,而是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思考、规划的结果,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因此,有效的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观,有效地规划大学生活,实现自我成长与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的生涯教育实践存在理念落后、内容陈旧、个性化指导不足、缺乏连续性与持续性等问题。生涯教育支持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2.3.3 平台信息支持深度不够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线上就业服务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但是,多元主体参与服务供给的资源共享与沟通平台建设不够,现有平台提供的就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分析,智能化信息技术与深度就业服务衔接不够,学生无法从海量的就业信息中高效获取符合自身的、有质量的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

2.3.4 就业支持环境氛围不浓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社会及大学生的观念并未及时随之转变。当下社会对大学生群体评价偏低[5],其中不乏偏见和苛责,以至于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这种不友好的社会氛围,诚然有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原因,但也有深层次的教育及经济转型原因。社会不友好氛围会加重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不认同,对就业的不自信,甚至产生焦虑和抱怨等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其顺利就业,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构建

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优化,是利用协同治理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参与主体、主体责任、互动行为、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规律。依据协同治理理论,价值共识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力;各相关主体具有特定的责任内涵,各主体之间也具有固有的沟通路径;要想发挥“体系”的最大效能,体系中的互动机制、联动机制应该是顺畅和高效的。如图1所示:

3.1 重塑价值共识

大学生就业协同治理应首先重拾教育逻辑,即各相关主体促就业的手段和方法,应综合考虑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经济效益、社会管理效益等。当前,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背景下,需要更多从“育人”“育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此达成大学生就业支持的价值共识[6]。

3.2 廓清责任主体

协同治理的前提是参与主体多元化。根据大学生就业支持现状及特点,一方面强化高校、政府、企业常规参与主体的协同性;另一方面,将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纳入协同范畴;同时,重视家庭氛围、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作用。在廓清责任主体的同时,对已参与主体没有发挥的责任进行补充,对尚未参与或参与不充分的主体责任进行澄清。

3.3 达成协同机制

治理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过程,要达成协同治理目标不仅要考虑多元化的主体构成、责任内涵,还要明确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沟通路径。在优化后的就业支持体系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支持的存在,其具有主动与各主体互动的能力,能从系统中接收信息,也能传达信息,表达诉求。各参与主体不仅具有特定的责任内涵,即各方主体在协同中怎么做、资源如何分配、制度如何落实等,也具有特定的沟通路径,从而相互影响,实现对话和合作。

3.4 实现协同目标

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优化旨在助力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在“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价值共识下,各支持主体通过协同协作,对各项就业资源、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确保就业支持体系协同运转,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4 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实施路径

协同治理视域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支持工作,可以从教育教学为本、学生服务优先、政校企联动发力、强化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协同、营造浓厚社会支持环境五个层面开展,建立多维度的、立体的大学生就业支持长效机制。

4.1 教育教学为本

就业虽然是高等教育的输出端,但是能否就好业、好就业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要能够贴切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形成本校办学特色与优势,从源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好生涯教育、职专融合教育、就业指导。高校生涯教育立足本土化、校本化,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业与职业,助力学生顺利就业。在生涯教育的基础上,各专业教育应有意识地将职业、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突出专业优势、强化专业基础能力的职业能力转化训练,从而实现生涯教育全过程、全覆盖。在生涯教育、职专融合教育基础上,做好就业育人、就业技能训练,就业实战演练,帮助学生解决入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2 学生服务优先

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优先。大学生就业支持质量应以“学生满意”为考量,引导各级各类就业支持力量与资源,构建精细化就业服务格局。首先,高校层面,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施策,聚焦服务提质,强化服务实效;根据学生需求,做实做细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其次,各参与主体要根据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与实效性,要有专门的就业支持举措,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能够直接或间接惠及学生。

4.3 政校企联动发力

政府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导责任,从宏观层面统筹高校就业工作的制度安排、政策推进与资源配置;多元施策,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建设,规范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确保大学生就业权益有法可依。高校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从教育教学到实习实践,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主动与政府、企业联系对接,着力落实政府部门就业支持政策,帮助学生拓展实习实践平台,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打通就业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发挥大学生就业主要承载者的作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力量。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能单纯从短期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参与大学就业工作,还应将其视为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社会责任。企业应与高校积极沟通,建立共赢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同时,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存量,建立人才储备计划,用好政策红利,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4.4 强化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协同

社区、家庭、社会组织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相关主体,应加强与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的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和在不同场景下的积极作用。社区应发挥社会治理最小单元的优势,对治理单元内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建档建册,积极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服务。父母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会对子女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等产生深远影响,有效的家庭支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合理的家庭预期,会提升子女求职择业的成功率。社会组织在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就业服务和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4.5 营造浓厚的社会支持环境

社会大环境营造应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约束能引发民众的重视与关注;媒体加强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积极传播大学生就业正能量。同时,重视校园文化与家庭氛围等微观环境的影响。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度宣传,挖掘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树立就创业榜样,通过访谈、座谈、比赛、就业创业协会活动、就业创业基金、各种新媒体力量等,营造良好的就业支持校园文化环境。家庭应建立理解、包容、关心、尊重孩子就业行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就业,家长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也不能全权代理、包办代替,而是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协助积累人脉资源外,还要提供有效的精神和心理支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心,帮助孩子顺利择业就业。

5 结语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宽的社会公共事务,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亟须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同解决。协同治理理论为优化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变迁,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还需保持灵活、弹性。在协同治理理念下,如何在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保持就业支持体系的适应性和有序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优化研究”(2024-ZZJH-450)。

参考文献

[1] 邱玥.多一份技能,就多一份机会[N].光明日报,2021-01-30(05).

[2] 刘志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27(08).

[3] 刘畅.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3.

[4] 徐颖.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4):42-43.

[5] 柏加,王子奇.“佛系”大学生奋斗精神塑造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8(1):8-9.

[6] 郝平.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J].红旗文稿,202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