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和进修。来华留学生是以“他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聚焦“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面貌、“讲”出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可以提高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其对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认可和认同,促进知华、友华高素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31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to Underst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MA Binbin, ZHOU Dong, LI Qiny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Road and Belt Initiative" and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hina's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oose to study in China, which mad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from a "foreign perspective", and a bridge and link to enhanc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Strengthen education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focus 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hearing" the voice of China, "seeing" the features of China, and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enhance their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value, and Chinese spirit,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knowledgeable and friendly towards China.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understanding China; education on national conditions; system construction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和进修。来华留学生是以“他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聚焦“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面貌、“讲”出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可以提高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其对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认可和认同,促进知华、友华高素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
1 开展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知华、友华高素质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实现途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1] 。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推动国情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优质课程进行推广和在线共享,进一步推进国情教育体系建设[2]。
国情教育是指在多元化融合和跨文化适应背景下,通过中外师生的教与学活动,促使来华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增加对中国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增进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信任,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国情教育不仅是对来华留学生开展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意义
1.2.1 开展国情教育是推动和完善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IIE Project Atlas统计,2018―2019学年在华留学生规模为492185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3] 。当前,来华留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4] 。因此,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已成为当前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1.2.2 开展国情教育是实现“知华、友华”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5]。思考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关系到如何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友好青年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国情教育能够教育和引导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认同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青年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3 开展国情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聚集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爱国能量,主动宣传祖国发展成就,积极发挥来华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6]。作为中国发展的经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来华留学生在国际友好交往中具有独特优势,他们讲出的“中国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开展国情教育对促使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形象的传播者、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具有特殊的意义。
2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利用国情教育课程多形式、多层次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让来华留学生了解历史之中国、奋斗之中国、现代之中国和未来之中国,增强他们对中国发展历史的理解、发展现状的认知、发展道路认可和发展理念的认同。
2.1.2 心理学“知情意信行”认知理论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提供了学理指导
心理学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知事物要经历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即从了解认知到情感触动,再到思考信服,最后实践践行,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在对中国地理历史、语言风俗和社会经济等了解认知的基础上,以情感和意志的形式将中国的文化制度、理念价值“内化于心”,逐步上升为自觉实践和践行的“外化于行”。科学把握“知情意行性”认知规律,选择运用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特殊性相匹配的平台、方法和载体,多方位、多途径创设语言学习、文化感知、理念认可、价值认同的国情教育教学情境,激发来华留学生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连续、持久、深刻的认可和认同。
2.2 指导原则
2.2.1 以学生为根本,关注学生需求
来华留学生是开展国情教育的育人主体,他们的需求和成长是国情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语言基础、学习兴趣点与困惑点等,根据他们的来源国、学科专业、年龄阶段等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国情教育方案,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匹配性和实效性。
2.2.2 以课程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是开展国情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其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动国情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展校内外实践课程平台,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国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3 以实践为载体,拓展教育形式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它可以让来华留学生亲身感受国情、社情和民情,增强对中国文化及理念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导来华留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鼓励来华留学生用多种方式积极展示在华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友好大使。
3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起步较晚,对国情教育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提升与完善
对外国留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或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培养国际学生的通行做法,也是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外学术界针对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等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与实践体系。相对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培养而言,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开展较晚,特别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国情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践行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影响和制约了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外国留学生在来中国学习之前,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已有了基本的印象和认识。目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在教学改革、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特别是单一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容易忽视来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3.3 西方媒体的偏见和误导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认识,亟须开展国情教育导正视听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虚假宣传、故意歪曲和无端指责,导致境外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缺乏真正的了解,难以形成实事求是的认知和判断。部分西方媒体的误解、误读、误传,严重影响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认知,要破除谎言,击破不实报道,亟须对他们开展“润物无声”的中国国情教育,以有理有据的事实澄清真相,从而使其认知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4 构建“知行合一”的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体系
4.1 开展以“自然国情”教育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听”到中国声音
4.1.1 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来华留学生个体和群体不同的语言基础、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接受程度,设置和优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如开展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概况、中国传统艺术等课程,系统介绍中国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历史变迁、民族风情、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国情知识,让来华留学生全面了解地大物博、山川壮丽、历史悠久的“美丽中国”,客观认知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
4.1.2 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根据国情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在不同教学场景中“听”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增强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入不同传播主体和宣介视角,如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和学生志愿者等,丰富教学方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4.1.3 加强教材和线上课程建设
根据国情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课程需求,编写或选用适合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材,确保教材结构完整、内容科学准确、表达通俗易懂,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与时俱进。同时,开展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在线教育平台开发线上课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加强国情教育品牌课程建设,实现中外学生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融、共享。
4.2 开展以“现实国情”教育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看”到中国面貌
4.2.1 突出实践主题和目标
根据国情课程教学实际,围绕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的目标,把握来华留学生“看中国”的视角,聚焦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突出留学生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设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主题,如“读懂中国礼仪文化”“感知广西民族风情”“体验古老丝绸之路”等。实践目标要明确具体,突出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体现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期望,反映国情教育的实践效果和教学质量。
4.2.2 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
根据社会实践的主题和目标,以标志性的人、事、物为依托,拓展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平台,进而丰富和优化国情教育的实践内容和形式。如开展参观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居民社区、企业机构、科技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主题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国的发展、繁荣与进步。其中,重点宣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来华留学生“看”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全面认知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和谐中国”。
4.2.3 加强实践指导和反馈
根据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志愿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和辅导。实践指导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制订实践计划、安排实践路线、分配实践任务、提供实践保障等;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引导、辅导工作,如解答疑问、提供信息、分析判断等;在实践结束后做好总结和反馈工作,如收集意见、评价效果、提出建议等。根据具体教学实际,适时让来华留学生参与实践方案的制定和实践路径的优化,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体验感和参与度。
4.3 开展“知行合一”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实践,“讲”好中国故事
4.3.1 丰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借鉴国内外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国际传播的针对性研究,进一步梳理和明确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内涵、原则与实施路径。完善跨文化背景下的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传播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髓[7],讲好中国人民兼容并蓄、自强不息、开放创新的生动故事,在中外师生的教学相长和中外学生的互学互鉴中,深入感知倡导天下一家、追求和而不同、践行命运与共的“和合中国”。
4.3.2 拓展传播的途径和平台
根据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特点和教学需求,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平台,如充分利用网络虚拟平台、校园传播媒介、社会传播媒体等信息传播载体,提高传播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立足各高校所在省市的地域优势,挖掘国情教育元素,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平台。如挖掘广西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国情教育元素,打造“行广西 知中国”实践教学品牌,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传播好“中华一家亲”的声音。
4.3.3 加强传播的交流和互鉴
来华留学生以“他方视角”讲中国故事,他们眼里的中国形象和口中的中国故事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本国民众理解、接受,更容易在国际社会扩散、传播[8]。搭建开展中外学生朋辈互助平台,完善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互鉴机制,鼓励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用多种方式表达学习国情教育课程的体验和感受。如举办以“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摄影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体验等,为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改革与实践”(2022JGA20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国情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建设”(2022ZJY306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09-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1217.htm.
[2]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把握新使命、推动来华留学工作新发展[EB/OL].(2021-07-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48/202107/t20210723_546313.html.
[3] 王辉耀,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4.
[4] 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号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L].(2017-06-02).https://www.gov.cn/xinwen/2017-06/02/content_5199249.htm.
[5] 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2010-09-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https://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7] 马彬彬,谢济光.思政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85.
[8] 姚君喜.他者的镜像: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