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4-10-23 00:00苟昱泽吕海滨
科教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这些价值,文章提出了构建“非遗认知递进模型”的思政教育体系,探索“非遗叙事疗法”的应用,以及创立“非遗思辨论坛”等具体路径。这些创新举措旨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28

Th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U Yuze, LYU Haibin

(College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enri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To realize these val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gnitive Progressive Model",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rrative Therapy", and establishes specific paths such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eculation Forum". These innovative measures ai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ethnic identity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生动体现,还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纽带。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1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剪纸和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这些手工艺品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剪纸和刺绣作品,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1]。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包含了许多民族英雄、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1.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例如,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些故事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其实效性。

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创新精神。将这些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以传统音乐、舞蹈为例,这些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韵律、优美的舞姿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传统音乐、展示舞蹈视频或者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美学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音乐和舞蹈作品,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创新的乐趣。

除了音乐和舞蹈,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曲艺等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艺术形式引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融合艺术与教育的做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2.1 构建“非遗认知递进模型”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时,可以构建一个“非遗认知递进模型”。此模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对非遗的肤浅认识到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而通过实践活动将非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模型的初级阶段,重点是对非遗基础知识的全面普及。例如,在大学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PPT展示和讲解,系统介绍非遗的定义、分类、历史沿革,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可以安排学生观看《非遗中国》等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剪纸、刺绣、泥塑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定期推送非遗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非遗常识[3]。

进入模型的中级阶段,关键在于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让学生围绕特定非遗项目展开深入讨论。以“京剧”为例,学生可以分组探讨京剧中的脸谱文化、唱腔艺术、表演程式等方面,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此外,邀请京剧艺术家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和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对京剧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

在模型的高级阶段,重点在于非遗精神的实践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地方特色,设计一系列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赴当地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并体验非遗技艺。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如制作非遗主题短视频、撰写非遗科普文章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非遗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2.2 探索“非遗叙事疗法”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在思政教育领域,持续探索并实践创新方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将心理学领域的叙事疗法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特别是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的故事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我认知。

叙事疗法原本是一种通过重构和解读个人故事来协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然而,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这一方法可以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利用非遗故事作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文化认同。例如,选择“梁祝”这一经典非遗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4]。随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梁祝”故事进行现代解读或再创作。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观如何在当今社会得到体现,或者通过编写剧本、绘制插画等形式,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深入探索故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

“非遗叙事疗法”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益处。在解读和重构非遗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通过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学生也能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2.3 创立“非遗思辨论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提出创立“非遗思辨论坛”,旨在通过深入讨论和思辨非遗相关的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辨识力。

“非遗思辨论坛”可以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的讨论活动。论坛的议题设置应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非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等展开。这些议题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论坛活动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同时,邀请非遗研究专家、文化传承人等作为嘉宾,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建议[5]。通过参与“非遗思辨论坛”,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理性分析和评价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非遗思辨论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讨论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并通过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 开展“非遗伦理探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辨识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学校可创立“非遗思辨论坛”,通过该平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非遗思辨论坛”可设计为一个兼具学术性和互动性的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组织讨论活动。论坛的议题设计是关键,它应聚焦于非遗文化的核心议题,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定位”以及“非遗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独特性”等。这些议题旨在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探索欲望。

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例,在论坛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传承现状,鼓励学生就如何平衡非遗文化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发表看法,探讨在保持非遗文化本质的同时,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挖掘更深层次的观点。为了进一步丰富论坛内容,学校可以邀请非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作为特邀嘉宾。他们可以从专业角度为学生提供深入的解读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参与“非遗思辨论坛”,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能在激烈的讨论中学会理性分析和评价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各种文化元素。

3 结语

本文揭示了非遗文化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文化认同及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的实现路径,如“非遗认知递进模型”“非遗叙事疗法”以及“非遗思辨论坛”,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这些创新举措有望促进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同时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未来应继续深化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校级自筹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2ZCZX065)。

参考文献

[1] 吕文静.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J].中国军转民,2024(7):206-207.

[2] 武海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汲取与传播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0):96-98.

[3] 韦云.非遗剪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5):4-6.

[4] 张慧.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教育的育人路径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4,40(2):34-37.

[5] 高媛,司园园.民办高校将非遗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4(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