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着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的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创新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综合考虑学校历史、学科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架构,实现跨学科与产教研的融合发展。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化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与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该模式融合了校企合作、内外实训,并采纳了多维度、持续更新的评价系统,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用技能,为提高地方院校教育质量提供可行的策略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1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English Major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ZHAO Zhigang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Shandong 250103)
Abstract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ace the challenge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talents that meet market demand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innovative models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talents in English, proposing a "platform + module + extens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s histo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This structure facilitates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integration. By integr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tilizing digital content,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the model enhances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dditionally, the model incorporates corporate partnerships and internal/external practical training and adopts a multi-dimensional, continuously update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approach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vide viabl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English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促进了对英语专业人才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和翻译向多元化、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的转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重任。这些院校的英语教育既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也要与国际接轨,造就能在全球化环境中竞争与合作的高质量复合型英语人才。本研究旨在剖析英语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讨如何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革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1 英语专业学生的机遇和挑战
英语专业作为一门传统而又具有全球性的学科,其毕业生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就业市场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1.1 挑战
全球化、科技化和多元化给英语专业带来挑战,英语专业学生首先要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英语专业普遍设立,毕业生众多,致使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需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方能脱颖而出。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正取代传统翻译职位,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也在替代一些写作与编辑工作。此外,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还要跨越学科边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参与竞争。最后,跨文化工作环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还要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1.2 机遇
尽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上遇到了不少挑战,但只要他们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的演变,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依然能够捕捉到丰富的机遇。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这些毕业生有机会通过提升自我能力和拓宽国际视野,把握全球职场的就业机会,促进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与进步。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在语言服务行业中诞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和商业模式,为英语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道路。此外,教育国际化的前进步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也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平台。最后,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参与跨文化沟通、国际合作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这些方式,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
2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关键能力
2.1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才多艺的学者被称为“博学之士”或“通才”,而古代社会尤其推崇那些在文学、艺术、军事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的全面发展人才。20世纪末,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应运而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该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技能、广泛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国家对外交流、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涉外产业的需求[2]。202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细化了这一定义,强调英语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出色的语言基本功、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外贸行业、英语教育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工作需求[3]。
目前,中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类型主要分为跨学科的“外语+专业”模式和内部交叉的“外语+外语”模式两大类[4]。在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须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不仅要求外语专业学生牢固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能够运用数字及信息技术高效处理人文科学问题。因此,在新文科理念下,学科知识的交融与人才综合培养成为了教育的关键点和重心。
2.2 英语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已成为重要的指导方针,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间和教育理念的进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更新。
根据《国标》和《指南》中对英语/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结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概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备以下核心职业能力: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及全球胜任力。
为确保这些能力的高效培养,高校应基于自身特色,系统整合培养模式、课程架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评估体系等,全面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质量。
3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教育个性化的趋势和资源差异,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学科优势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适宜的发展途径、方法和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还可以增强院校的教育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地方及国家的发展需求。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促进校内外协同发展,打造校内跨学科与校外产学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团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跨学科思维。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紧密对接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与海外高校和机构开展互换与联合研究项目,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其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平台+模块+扩展”模式的课程架构,实施学科的跨界整合与发展。新文科建设要求优化英语课程体系,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设计核心平台课程,确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英语语言技能、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这些核心课程应该涵盖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其次,在平台课程之上,搭建一系列非语言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多元学科,体现新文科的融合创新与综合发展。借助模块化课程养成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整合现代信息科技如语料库、数据库、虚拟现实等于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视野,助力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全面素质。
3.3 创新教学内容
以实践和社会议题为导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跨学科融合,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以及跨文化适应能力。同时,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使其与专业前沿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3.4 微调教学方法
大数据时代,专业教学须与新技术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数字素养,并运用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新形态。引入协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以培养其合作、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游戏化学习元素融入教学,通过设定目标、奖励系统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在线教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工具辅助教学,提供丰富、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及自我评估能力。
3.5 强化实践环节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复合型人才需要着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首先,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融合了学校内部的实训资源、外部的实习机遇和校企共建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对商务和翻译技能进行实操训练。学生在实训教师和企业讲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满足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需求。其次,开发一系列学科竞赛流程,包括选手选拔、培训,以及竞赛标准,构建起一个包括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全方位进阶型”学科竞赛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和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团队支持,确保创新创业理念贯穿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
3.6 完善评价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涵盖专业知识、创新、实践能力等多维度,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元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应关注过程与成果,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学生在项目实施、实习经历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变迁,评价标准应动态更新。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评价效率,强化对学生与教师的及时反馈,促进持续改进。评价还应考量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等综合品质,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评价过程,以保证其实用性和广泛性。评价体系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寻求创新的教育模式。本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通过跨学科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增强实践能力,这一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动态的评价机制和强调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本研究不仅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案。未来,应不断优化这一模式,确保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基金项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GYB202129)。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4] 蒋洪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界,201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