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是很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课题。教师可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四学”策略,即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先学”,在学习手段上采用“趣学”,在学习内容上加强“整学”,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评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实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思考“学”的本质和问题。这一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体验,强调教学方式必须顺应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顺应“学”的客观心理规律。在当前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教师更加需要围绕“如何以学为中心实现提质增效”进行深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具体来说,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创新。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总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体验,通过优化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可以从以下“四学”方面做文章。
一、学习方式上倡导“先学”
“先学”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在引导学生“先学”上下功夫,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铺路。为此,我们要做到“三优化”。
(一)优化导学案
在指导“先学”的过程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是很重要的一环。优质的导学案不仅能高效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热情,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珍珠鸟》一课可以设计图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一步步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并完成图1。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先学”的最终目标。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教师经常采用并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围绕学习或评价目标,开展读、说、写、评等教学活动,互动交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学习《父爱之舟》时,初读课文后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进行自学,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然后各场景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1)画一画: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小船”的句子。(2)想一想:父爱和小船有什么关系?小船仅仅是一条小船吗?小船上还承载着什么?(3)写一写:把你们小组想到的原因写下来。
(三)优化检测反馈机制
有效的“先学”效果检测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导学单、预习笔记,采用提问、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先学”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样以《父爱之舟》为例,教师抓住“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这种“新滋味”是一种什么滋味?引导学生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分享。
二、学习手段上采用“趣学”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应当注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除了常用的故事引入、游戏互动、多媒体资源等方法外,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以图形化的方式组织和表达知识,将复杂的信息和概念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关系、提炼主题思想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学生可以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展示故事的发展线索、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关键事件及其影响等。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一)在活动中学语文
新课程倡导要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我们可以设计活动式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趣学。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教师可依次设计以下四项学习任务(如表1),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二)从多角度学语文
同样写《西游记》读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角度谈对做事须目标坚定,勇往直前的认识;可以从“他们在取经路上一同面对困难,互相扶持,拥有可贵的团队精神”的角度写感受;也可以从“在逆境中成长,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还可以从“孙悟空对师傅的一片忠心”的角度上升到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的高度写体会等。
(三)画思维导图学语文
如,《金色的鱼钩》课文篇幅长,概括主要内容难度大,运用水平射线式思维导图(见图2),让学生将提炼出的小标题按事情发展顺序标注在各个故事情节点上,使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小岛》可采用梅花状思维导图(见图3),让学生思考文章围绕“绿色”写了哪几件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别将分享的成果写在“绿色”周围的梅花瓣上,完成一幅由“绿色”这个中心引出的文章行文线索梅花图。这样的教学活动新颖别致,简约高效。
三、学习内容上加强“整学”
(一)尝试大单元整合
现行语文教材每单元内容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我们可以打破单元原有结构,围绕听、说、读、写训练进行组合,整合成新的教学内容序列。如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通过整合单元主题内容,形成核心任务“发现大千世界众生相”,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见文末表2)。
(二)尝试内容与生活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内容与生活的整合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实际意义。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入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我们与朋友、家人或同学聊天时,尝试用更生动、更有文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交流变得更加有趣和深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也是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或新闻网站,我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而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当我们读到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时,不妨尝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生活。参加文化活动也是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好方法。如参加诗歌朗诵会、读书沙龙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还能让我们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最后,通过写作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可以让我们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让语文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用。总之,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三)尝试跨学科整合
语文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学习科普性文章时,教师可融入自然科学等知识。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的知识,解释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学习《花钟》,教师可以拓展植物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关系密切。识字教学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教师利用形声字、象形字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呈现生字的音、形、义变化规律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易懂易记。学习民间故事、童话故事还可以与美术相整合。如学习《牛郎织女》,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主要的故事情节简单画下来组成连环画,再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同学间交流分享,互相评价修改,学习效果好。
四、学习过程中开展“评学”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它能检测学习效果,诊断教学行为,调整学习策略,为我们的教学把脉。
(一)运用导向性的课堂评价
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将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导航工具。在教学进程中,持续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什么,评什么;学到哪里,评到哪里”的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以评促学。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具有深度和导向性的关键问题作为评价载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类问题能够牵引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思考,促使他们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讨文本主题、分析人物性格或评价作者观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还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设计有深度的评价问题,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小岛》可以“绿色”为主线,围绕“绿色”设计导向性问题:“默读课文,画出与‘绿色’相关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在旁边作批注。”学生在这个导向性问题的牵引下读书思考,交流感悟,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设计开放性的评价任务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以评价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大一些,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开放性,变“教课文”为“学语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评价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白鹭之美。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写法把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描绘出来的,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预设以下三个开放性的评价任务:(1)默读课文,说说白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白鹭的形象美。(3)小组合作交流,想象画面,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完成导学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过程中互说互评,分享阅读方法,收获评价之美。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城东小学)
编辑:张俐丽
注:本文系2023年龙岩市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质增效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KYGH23-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温建荣(1974—),男,汉族,福建上杭人,本科,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