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越发重视。国宝级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价值比较高,多表现在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如历史、艺术、文学等,以合理的方式,给小学生充分展示国宝文物的价值,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其综合素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鉴国宝——品鉴
(一)丝绸之路的辉煌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联系起来,逐渐成为东西方之间连接的桥梁。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越发密切,不仅在商品、技术和思想方面实现了有效传播,还在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汉代时,丝绸工艺精湛,且图案优美。在这一时期,丝绸是贵族的代表,同时也是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的重要商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汉代丝绸逐渐进入地中海沿岸,并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商品。通过对汉代丝绸进行品鉴,学生能了解到其精美的艺术价值,还可深入感受到来自古代工匠的智慧。
在唐代,瓷器具有造型优美、釉色鲜艳以及工艺精美的特点。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中,唐代瓷器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中国瓷器艺术进一步传播到各地。这些瓷器不仅充分展示了艺术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而言,品鉴瓷器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领悟古代陶瓷艺术具有的魅力,进而加深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丝绸及唐代瓷器之外,在丝绸之路上展现的国宝级文物还有很多,如西域的玻璃器(如图2所示),都能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比较高,能够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了解丝绸之路的同时,加强对其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对这些国宝级文物进行品鉴,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陶瓷闻名天下
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艺术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在教育领域,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鉴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代表作品,他们会对该艺术形式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众多陶瓷艺术作品中,宋代的五大名窑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这些名窑所生产的瓷器,在造型、釉色以及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具体来说,汝窑瓷器以其独特的天青釉色著称,釉面如玉般温润细腻,给人以美好的视觉和触觉享受(如图3所示)。官窑瓷器则以深沉的釉色和细腻的胎质闻名,其釉色深邃,胎质细腻,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哥窑瓷器的釉面开片,呈现出独特的裂纹效果,紫口铁足的特征更是别具一格,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如图4所示)。钧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其釉色的多样性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定窑瓷器则以白瓷细腻著称,其刻花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元代青花瓷作为陶瓷艺术中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蓝白相间装饰风格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脱俗、高雅宁静的美感,更在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历史研究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价值。
元代青花瓷的蓝白相间,源自其采用钴蓝料(俗称“苏麻离青”)作为呈色剂,这种钴蓝料在高温烧制下呈现出浓艳而沉稳的蓝色,与洁白的瓷胎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图案的生动与细腻,又赋予了瓷器以清新脱俗的气质。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莲花等吉祥图案,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及自然风光的题材,这些图案构图饱满、布局巧妙、线条流畅,展现了元代工匠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釉色鲜艳且光泽度高,得益于当时先进的制瓷技术和对釉料配比的精准掌握。工匠们通过对胎土的精挑细选、釉料的科学配比以及烧制温度的精确把握,使得青花瓷在釉色和质感上达到了完美平衡。同时,青花瓷上的图案绘制也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无论是细腻的工笔描绘还是粗犷的写意风格,都展现出工匠们对线条、色彩和构图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
元代青花瓷不仅是艺术品,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青花瓷的图案和纹饰中,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如青花瓷上的蒙古族元素(如马、鹰、蒙古包等)反映了蒙古族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海外题材的出现(如西亚风格的纹饰、人物故事等)则说明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此外,青花瓷上的图案还常常寓意吉祥、富贵和长寿等美好愿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陶瓷艺术代表作品的深入品鉴和分析,他们进一步认识和学习了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制作环节分别涉及原料选取、成型、装饰、烧制等。这些环节需要工匠全面、精准地掌握,从而制作出精美的陶瓷作品。通过对这些陶瓷作品的深入分析,学生深入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三)开元盛世的繁荣
唐代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十分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显著发展。
首先,在政治方面,处于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唐玄宗十分注重对贤能的选拔,因而政治清明,社会处于安定状态。另外,唐朝还推行了开放包容这一对外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进而确保其在东亚地区政治地位的稳定性。
其次,在经济方面,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唐朝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的深入改进与优化。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显著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唐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外贸易。通过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唐朝成功地将自身的文化与经济影响力扩展到了海外市场。这些商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还为唐朝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唐朝的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城市中的市场熙熙攘攘,商人们往来频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这种繁荣的商业景象不仅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后,在文化方面,开元盛世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音乐等,均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杰出的诗人在促进文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朝的壁画、金银器等艺术品,作为国宝级文物,不仅技艺精湛,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壁画艺术风格独特,能够展示出唐代社会发展情况。金银器在工艺上十分精美,且造型独特,能够反映出唐代工匠具有的审美观念以及高超的技术水平。
对这些国宝级文物进行品鉴,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开元盛世的繁荣和文明。另外,这些文物还充分反映了唐朝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促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文物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荐国宝——推荐
(一)主题凝练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龙的形象与陶瓷艺术发展占据重要地位。为加深学生对这些主题的认识,教师可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标。
首先,在学习“龙的传人”这一主题时,学生应认识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远古时期发现的神秘生物,到封建社会中代表的皇权现象,再到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都能够体现出龙的形象在不断演变。对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古籍、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对龙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
其次,关注“水与泥的融合”这一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艺术在火与泥的交融中不断发展,从早期的陶器逐渐发展为瓷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围绕陶瓷制作过程、工艺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
最后,学校还可邀请陶瓷艺术家进入课堂,给学生实际演示陶瓷制作的技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
在对“龙的传人”和“水与泥的融合”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详细了解、认识龙的形象变化和陶瓷艺术发展历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实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设计策划
首先,在策划阶段,学生需要对所选文物的历史背景做深入调查,具体涉及文物出土时间、地点、所属时期、当时社会发展背景等信息。为此,学生需做好相关历史文献的调查,对文物历史渊源的深入挖掘可为接下来的文物介绍和推荐奠定基础。
其次,在对文物具有的艺术特色进行介绍时,学生需要特别注意文物的多个方面,分别是造型、纹饰、材质等。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近距离观察文物,以此更好地感受文物的魅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适当借鉴专家在这方面的解读和评论,站在专业的角度上阐述文物具有的艺术特色。
对于推荐理由,则需要学生对选择此文物作为国宝的理由进行阐述。在该环节中,学生应从具体方面进行,即文物独特性、文物稀有性及历史意义等。在阐述中,学生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和数据进行,如引用专家的评价或媒体的相关报道等,以此提高推荐的说服力。
最后,展示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学生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多种方式,常见的主要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视频介绍等,以此更全面地凸显出文物的特色。其间,学生还可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促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魅力。
这种设计策划方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策划能力,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宝级文物。
(三)团队合作
在合作方面,教师应组建学生团队,主要负责“龙的传人”和“火与泥的融合”这两大主题的国宝推荐。在该环节中,团队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合作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教师要选择红山文化玉龙、龙耳簋、千秋亭藻井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继续引导学生了解龙的形象变化以及陶瓷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将不同时期文物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三、见国宝——国宝策展让更多人看见
(一)优化主题——项目构建
结合推荐方案,我们合理构建了以“龙的传人”和“火与泥的融合”作为主题的国宝策展项目。在该项目中,我们需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展览策划、空间布局、展品选择、编写解说词等。
(二)优化主题——主题调研
在实际策展期间,我们需做好对主题的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物在研究方面的现状、文化背景以及学术价值等,只有做好对文物的全面调研工作,才能为策展项目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和内容素材。
(三)展览展示
展览展示活动可在多个公共场所进行,如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具体主题、节日和特殊场合设计相应的展览内容,这样做能够吸引更多不同群体的注意。
首先,在学校举办展览,可通过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特点的利用,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国宝级文物。在展览方面,我们应与历史课程有效联系,并结合实物展示进行讲解,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物背后呈现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次,在社区举办展览,能够将文物传播到更多的群体中。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用社交媒体、宣传海报等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观。在展览环节中,我们应多设置互动环节,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能够触摸文物复制品、体验传统工艺等,以深入感受文物魅力。
最后,在博物馆举办展览,我们应做好对博物馆资源和设施的利用,以此给观众提供全面的文物体验。在该环节中,博物馆应立足文物具有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展览主题和形式,具体有巡回展览、专题展览等。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国宝策展人”行动进行深入研究,将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承进行有效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品鉴、推荐和展示国宝级文物这些环节中,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历史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深入体验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探究更多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承的方式,以此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厦门市大同小学)
编辑:李琴芳
注:本文系课题“学科融合视域下‘国宝策展人’传承经典行动研究”(课题编号:KCA20233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璐(1988—),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