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被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加压负重的情况,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进行相应的规定,要求从量的减少和质的提升实现作业的优化,从而有效发挥作业巩固和反馈学情的功能,增强教学实效。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以及“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遗存的问题进行讨论,针对性地提出可供参照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减负提质”的育人目标。
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施有重要的影响,为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路径,教师需要对“双减”政策的旨向、意义和目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双减”政策的推广和施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出现的作业负担过重、校外辅导培训负担过重等乱象起到了整治、整改效用,同时增强了教育的公平性,可见“双减”政策的目标得到了有效实现。
对于小学阶段作业“减负”问题而言,“双减”政策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不断以政策促进改革,推进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强调创新的同时,也关注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始终牢牢把握“综合素养”的培养方向,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关注课堂效能,强调对学校教育效率、质量的有效提高,令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的探索、发现,获得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双减”政策下还对当前小学生课业压力、校外辅导重负等做出了明确批示,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和贯彻该意见,避免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并要从严把关,不仅减轻校内作业负担,还要压减和规范学科类培训。
二、在“双减”中把握数学作业设计的要义
(一)明确数学作业设计的新定位
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数学作业的设计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强调在实际教学中对其多重价值的发挥,尤其强调数学作业的巩固性价值和检验性价值,即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增加当日新知识的考查性,帮助学生养成巩固和温习的好习惯,并在作业中检验和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触动数学作业设计观念的转变
“双减”政策施行后强调作业“量”的减少和“质”的提升,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师的作业设计观念都有一定的触动。尤其是在教师层面的作业设计观念方面,教师要转变机械化、重复性的作业布置,在作业设计中选取更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检验效果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对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等不同维度的内容,从而实现了数学教学的优化发展。
(三)完善数学作业设计的多重功能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注重作业功能的多元化,发散思维、培养创新和提升综合素养的价值,对作业的六个有效功能进行了完善。其一,有效发挥作业巩固知识的功能。其二,有效发挥作业的社会化功能。其三,强调促进个性化发展功能,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其四,注重对情感培养的功能。其五,促进习惯养成。其六,增强家校联合,形成家校联合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双减”中分析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一)作业总量过多,重复性较高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作业的布置较为随意、盲目、没有创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甚至题目机械重复。这样求量不求质的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二)作业难度设定过于均匀,缺乏层次性
在“双减”政策的施行过程中就有教师片面化地理解“减负”的含义,在作业的题目设定中运用了过于简单的作业内容,致使一些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出现了“学不足”的现象。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存在误区,没有从学生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掌握层次也缺乏合理的认识和区分,让需要巩固基础、需要稳步提升和需要能力强化的三类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内容,致使学生在作业中出现无力感、倦怠感等不良情绪。
(三)作业呈现形式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呈现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未对数学中的“作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将课后习题、练习册作为作业的首选,占据了作业的主要内容和呈现形式,忽视了作业设计对学生实际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数学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效能。
(四)作业评价形式单一化,不利于激励学生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大多数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用单纯的符号评价学生的作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造成家庭作业评价存在一定的标准化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创造性也不会被充分激发,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更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四、在“双减”中实现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
(一)精减作业量,变“题海战术”为有效作业
我们说的“减负提质”,不只是单纯从“量”上的减少,做减法,更应该凸显“质”的提升,做增值,就是要用“有效作业”取代作业的控量,用较少的作业时间实现最优的教学效益,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作业内容,并对作业进行科学设计,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把学生从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知道了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掌握了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练习题。
1.王大妈家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底是60米,高3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你能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3.一块平行四边形广告牌,面积100平方分米,高12.5分米,它的底是多少分米?
4.一块平行四边形白菜地,底是38米,高是24.5米,平均每平方米收白菜8千克,这块菜地一共能收多少千克白菜?
第1题是直接应用公式的基本练习,学生得心应手,能很好掌握。
第2题是让学生懂得选用合适的条件,判断多余条件,明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必须相对应。
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逆向运用。
第4题是在求面积的基础上,求总量。
展示题目后,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对题目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比较,再进行解答。这个过程学生适应从基本题到变式题的转变,从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转化,这样的有效作业设计不仅将新授课的学习和后续的巩固应用环节承接起来,还为学生后面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即掌握了类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演变”“递进”方式。
通过这样少而精的练习,教师既可以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兼顾学生需求,分层设计作业难度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因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所以在数学思维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和优化中要充分关注“差异性”的存在,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次地进行作业的设计,合理把控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有效的提升,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1.基础巩固
(1)下面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在( )里画“√”。
(2)画出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2.能力提升
(1)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边上的高是( )。
A.6厘米 B.10厘米
C.12厘米 D.无法确定
(3)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 )。
A.6厘米 B.10厘米
C.12厘米 D.无法确定
3.实践创新
把下面平行四边形分成4个完全相同的小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哪种分法得到的周长之和最长?
该课时作业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针对性、层次性的原则,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实践创新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的设计在完成作业数量上具有弹性,不再“一刀切”;内容上不像以往那样简单重复,而是具有闯关挑战的特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转变作业思维,丰富作业呈现形式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会有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改变数学作业设计的固有思维,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不要单一地以书面呈现作为作业的主要形式,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加趣味元素,设计形式多样且能够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问题,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布置“购置年货”的数学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记录商品的单价、数量,列表整理后计算出总价。学生要统计每种商品的总价,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统计表,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又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的练习:找一棵大树,要知道它的横截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解决,把你的解决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作业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拓展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作业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要精、要新、要有典型性,能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发挥多元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作业行为的一种监督、一种反馈,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的多维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维度学习和成长,在“双减”政策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中,除了要丰富作业形式外,教师还要依托不同的作业目标和内容,进行多元化的作业评价,尽量从学生的作业中分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引导。
例如,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可以从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学习态度、性格等方面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创造性思维层面给予肯定,甚至可以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获取更大的进步。
作业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主动思考,既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使学生永葆数学学习的激情。
五、总结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设定项也对作业设计有相应的要求,即强调数学作业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对数学文化和数学实际运用的统一呈现,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双减”政策施行以来,“减负”更强调教学的“精准”和作业的“提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精减作业量,变“题海战术”为有效作业;兼顾学生需求,分层设计作业难度;转变作业思维,丰富作业呈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元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兴趣驱动下主动探索知识,真正做到让作业调动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州市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