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注入人文关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德育的渗透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追寻数学真理,尊崇历代数学先贤,这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形成和科学素质培养的必经之路。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德育与数学融合的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的发展方向和体系构建。例如,中国古代的算术和几何思想对古代数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也影响了数学观念的演变,如“对称”“比例”等概念在数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又如《曹冲称象》,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讲述的是曹冲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曹冲通过将大象放在船上,记录水面的高度,然后将大象换成石头,使水面达到同样的高度,最后称量石头的重量得出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蕴含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内容时,这个故事可作为补充,不仅让学生在趣味丛生的小故事里感悟到古代人民的智慧,还说明了掌握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其次,小学数学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例如,教材中的数学题目经常以历史事件、名胜古迹、古代科技等为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小学数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互促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数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迁移意识。在学习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学生初次接触到古代算盘的知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了解其原理之后,通过个人赛、团体赛等活动,学生学会了算盘的读数,在实际操作中也培养了同桌之间的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计数文化,教师课后布置了一个制作简易算盘的作业,学生的成品非常惊艳(见图1)。
小学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课堂需要,挖掘德育素材
(一)讲授数学史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各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以及数学发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以传统故事的方式讲解知识来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模仿心理。学生从数学家的故事中还能感受到他们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通过渗透数学史等学习活动,学生在见贤思齐这一潜意识的影响下,更容易养成认真思考、严谨细致的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例如,二年级学生通过家长或者教师的介绍在刚接触乘法口诀表时,他们便会追问口诀来历。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以及网络视频资源的普及下,学生很容易便能得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九九乘法歌诀》便成为人们口中传诵的内容,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荣誉感。
(二)挖掘具有数学特色的真实情境,即时开启品德教育
数学课程是要培养孩子成为具有数学眼光、形成数学思维和使用语言的人,在小学数学阶段,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更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因此数学教师要身先士卒,做一个留意生活、热爱数学的有心人,将数学知识和品德内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有“根”的教学和育人。例如,二年级学习统计模块“条形统计图”时,课堂上以女生节购买水果为背景来统计女生喜欢的水果,学生想到了不同的统计方法,有画正字统计的,有用图示记数的,也有想到用投票记数统计的。现场统计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的统计方法都很好,但是统计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学生一头雾水,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统计数据不同的情况,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发现统计的班级女生总数需要核对。随后教师趁热打铁提到了不同部门中负责审计的工作既烦琐又责任重大,在一些国家重点部门中,审计工作事关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容不得一丝马虎,这种即时的品德教育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想必也会对学生养成检查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有所助益。
(三)在课堂活动中探究德育与数学融合的路径
课堂是启迪智慧的地方,也是育人的现场。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形成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的品质是数学学科追寻的极致目标。
众所周知,课堂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特点,而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正是“真实性”,因为要解决的正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的真正生命在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存在于那些广泛的应用之中。”其中,求真务实,实践出真知无疑是探究众多数学知识方法的真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不少探寻真知历程的课堂活动,总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方法:
一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创设具有德育内涵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问题情境,同时渗透德育思想。小学低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规范意识比较薄弱,因此行为规范教育需要时时刻刻开展。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沪教版“几个与第几个”时,教师问出“小狐狸在插队之后成为第几个”之后,就有学生提出“插队”是不对的,此时对学生来说需要的是教师的回应,这将对他们规则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而这自然而然的课堂生成资源不仅没有超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范围,还恰恰成为行为规范教育的触发点。通过教师对“插队”行为的反馈,学生能具体地感知到正常排队小动物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从而明白在排队的时候要做到安静有序,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还能更深刻地反思数学知识与社会责任、个人品德之间的联系。
二是通过介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实施育人。通过讲述数学史上的故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等,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数学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例如,以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用一位数乘”的学习内容为例。有些学生在练习计算时虽然能够快速完成任务,但其没有养成每题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和检验的良好习惯,导致计算结果频频出错,除去基础的计算方法错误之外,究其原因就是存在怠惰的问题,而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通过数学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1+2=?”“你能证明吗?”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他当时用来验证此猜想的稿纸足足有一人多高,这便是严谨和认真的写照。在数学文化的推动下,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数学故事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而是要结合学生的阶段学习表现对其发起思想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数学故事为素材开展德育,让学生主动纠正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
三是小组合作甚至是全班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共同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分享。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建议、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方米”一课时,基于课时目标培养学生的平方米量感,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场景:在教室内选择一个1平方米的区域,让学生实地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通过站进去、用脚步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对1平方米的面积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测量教室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1平方米的纸板,在教室里动手摆一摆教室的长和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地测量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平方米”概念的理解。
四是通过制作学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俭意识。俗话说“智慧是在孩子们的指尖产生的”,足以见得多动手才能多动脑。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大多数理论知识和结论都是通过动手操作得来的。例如,计算可以借助小棒或者计数器,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几何知识,同样可以制作几何图形。如在学习沪教版二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图形特点的理解和初步培养空间想象力,笔者布置了回家搭建立体图形的动手实践作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家长的配合度也很高,有利于家校沟通和亲子沟通。在搭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了用牙签或者吸管作为立体图形的棱,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小苹果块、小橡皮块、小山楂块、橡皮泥小球等材料制作立体图形的顶点,最后的成品以照片的形式收集,优秀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在二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一节内容中,学生发挥创造力,想到用白萝卜切成小正方体进行搭建,并自发带到了班级里进行分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自信心与自豪感。
每次实践作业的讲评都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鼓舞,孩子天性是喜欢动手操作的,相比于枯燥、重复的练习和刷题,用家中的旧物改造制作属于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作品显然更有成就感。在此之后,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满心欢喜地期待下次的动手之旅。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在家庭数学德育活动中进一步落实数学学科与德育融合的效果
家校合作可以更加紧密地推进数学学科的德育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德育水平,还能促进家校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家庭数学德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亲子数学游戏: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学棋类游戏等。这些游戏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家庭数学实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实践,如购物费用的计算、家庭预算的制订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家庭工作中,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与德育的融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与数学融合提供养料,而恰如其分的课堂活动是德育与数学教学的黏合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的渗透,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品格。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德育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德育指导和支持。
(作者单位: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陈鲜艳
作者简介:宫成秀(199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