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物·情节·思维:小学古典白话文教学四重奏

2024-10-22 00:00杨少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7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白话名著的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五年级下册为例,该册设立了“名著欣赏”单元,精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节选,即《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草船借箭》和《景阳冈》四篇课文。这些作品均采用作者所处年代的口头语言,即古典白话文撰写,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特点。它们不但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已经深深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学习语言的宝贵素材,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在古典白话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构建以“语言·人物·情节·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在“语言”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白话文语言特点的感知与理解;在“人物”维度,强调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情节”方面,通过故事梳理和情节重构,提高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能力;在“思维”层面,通过开放性问题和批判性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这四重奏的教学框架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升了学生对古典白话文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理解能力,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语言的涵泳品味中走进名著

古典白话小说的独特语言特征,即文言与白话的交融、韵语诗词的广泛应用以及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如《三国演义》,作为章回小说的代表,其语言“半文半白”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在文学历史上享有盛名。尽管这些古典作品在选入小学课本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其白话文的基本特质仍被保留。

在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换词和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教师根据词语提问:“‘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句中,‘横竖’可换成现代的哪个词?”学生回答可换成“反正”,然后让学生分别读“‘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反正’是给你放晦气罢了”两个句子,学生边读教师边用夸张的手势强调“横竖”与“反正”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词语都是由意思相反的两个字组成。当学生体会句子意思相同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过去说“横竖”,其实有不管是“横”还是“竖”的意思;现在说“反正”,其实有不管“反”还是“正”的意思。然后尝试将以上句子再换个方式表达,用上“不管……都……”的关联词,得到句子“不管怎样,都是给你放晦气罢了”。教学至此,课件中从上至下并排呈现三个句子:“‘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反正’是给你放晦气罢了”“不管怎样,都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并直观体会语言随时代而发展和变化的特点。

在《猴王出世》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开启一段“涵泳品味”的文学之旅。伊始,教师邀请学生探寻文中哪些词句最能生动描绘石猴形象。一位学生准确地找到描写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的句子,以及与各类动物为伍的情景。随即,教师鼓励全班齐读此句,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石猴自由快乐的生活场景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想象石猴的日常生活,理解花果山是石猴的家,是它自由的天堂。随着探讨的深入,学生发现并朗读句子中的排比结构,如“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动词和名词搭配的特点,体会其精准与生动性。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感受到石猴在山间行走跳跃的韵味。教师还特别指出“与狼虫为伴”中的“虫”非毛毛虫而是蛇,细节之处展现文学内涵的丰富性。此外,教师巧妙地利用课件,使学生发现文本中如诗如画的语言特色,例如,“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的句子,其对偶的结构仿佛古诗中的对仗,令人赏心悦目。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批注方式个性化地表达对石猴特质的理解,如“活泼”“有趣”“顽皮”等。最后教师总结:正是这短促、有节奏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石猴,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经典文学的魅力。

通过以上语言的揣摩品味,学生体验到白话文的独特魅力,拥有了对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增强了解读和欣赏文学语言的能力。张志公在《关于学文言》中提到“先尝后买”的教学理念,倡导在学生正式深入学习文言文之前,先让他们通过简单接触感受其韵味,从而引起学习兴趣。同样,在介绍古典白话文名著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一尝”“品一品”原著的独特风味,使课堂成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起点。

二、在人物的多维解读中走进名著

古典白话文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心胸狭窄。名著的魅力还在于其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发现,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

一位教师以《景阳冈》课文为载体,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解读。她首先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十”字,将武松的优点和缺点用坐标形分开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这样画?学生纷纷猜测,但教师并未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齐读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敏捷、暴躁、倔强、勇敢、机智、豪爽、自负、死要面子、好酒、海量等表达武松性格特点的词语。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性格特点是褒义多还是贬义多?”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贬义多。”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大“十”字坐标图,发现武松既有敏捷、果断、武艺高强的一面,又有多疑、倔强、暴躁甚至是自负的一面。她问学生:“你更喜欢哪一个武松?是喜欢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武松,还是喜欢缺点多的武松?”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表示喜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武松,因为人无完人;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缺点,就不会有后面打虎的事。教师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并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因为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优点可能会转化为缺点,缺点也可能会成为优点。英雄因为优点而可敬,也因为他的缺点而可爱!

在《猴王出世》中,石猴的形象也是多面的,他既是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猿,又体现了一种领袖气质和对自由的追求。石猴的勇敢、聪明和好奇心强的特点,以及他挑战未知、探索新世界的精神,都能激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于尝试。石猴的成长过程还寓意着个人成长的艰辛和必要性,他的故事告诉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能够实现自我超越。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解读,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人物角色,还能够激发他们从中学习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例如,通过分析武松在面临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敢与机智,学生可以学到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冷静和勇敢应对。同时,探讨武松的缺点,如暴躁和自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决策和人际关系。同样,石猴的好奇心和探险精神可以启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他的领导能力和对自由的追求则可以引发学生对领导与跟随、自由与责任的深刻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情感与认知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人物建立联系,更加人性化和立体地看待文学角色,有效地将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成果。

三、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走进名著

古典白话名著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和章回体结构著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体验小说的独特魅力。

(一)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在教学《景阳冈》时,笔者让学生首先阅读《景阳冈》的原文段落,其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上冈”时的猜疑与矛盾心理,引导学生注意武松的心理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简化版本的《景阳冈》故事,其中省略武松“上冈”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只保留基本的事实叙述。让学生讨论两个版本的差异,以及差异如何影响故事的趣味性和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提问,如:“省略武松心理活动后,故事有什么不同?”“这种改变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何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情节波折和人物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这些技巧来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古典白话文的很多作品与古代说书话本有着密切的关系。说书是中国古代一种以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表演艺术,话本即说书艺人所依据的故事脚本。这些话本用当时的白话文写成,贴近普通百姓的语言,易于理解与传播。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其早期版本也受到说书话本的影响。教材所选白话文课文都具有鲜明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说书的底本。

在教学《景阳冈》时,笔者就曾化身为“说书先生”,教学中摒弃讲解和分析,只是绘声绘色地“说书”,至今学生津津有味“听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讲述故事时,笔者运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如武松的豪迈、店家的狡黠,以及猛虎的凶猛。在描述武松与老虎搏斗的场景时,笔者模拟武松的动作,仿佛亲自上阵。在关键情节处,笔者故意停下,制造悬念,并邀请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例如,在武松遇到老虎之前,笔者提问学生:“武松能否战胜这只凶猛的野兽?他会如何应对?”这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讲述武松内心挣扎和勇气的部分,笔者语速放慢,语气深情,让学生感受到武松的勇敢与内心的斗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很多学生对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要成为“小说书先生”。他们开始主动阅读更多的古典白话文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说书内容。在课后,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个说书俱乐部,互相分享自己的说书经验和技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排了课文中的故事,加入了更多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元素,使得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新意。用这种方式进入古典白话文的世界,不仅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说书,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还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故事,并从中获得启发。这种互动和交流,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学习过程有了更多的乐趣。

(三)有效拓展,激发“阅读期待”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适度拓展,引导他们探索与课文相关的更多情节,引导学生悟经典、读原著,更深入地走进古典名著的世界中。例如,在教学《红楼春趣》时,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宝玉善良、细心、尊重女性、孩子气、率真的特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宝玉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然后教师宕开思路,指出宝玉与父亲贾政关系紧张,并提问:“为什么宝玉和父亲关系不好?”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从原著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在课程结尾,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虽然大观园此时洋溢着欢乐和热闹,但这群年轻男女是否一直这样自由快乐呢?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课外搜集的红楼梦“判词”中的线索来推测答案,激发他们对文本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在教授《草船借箭》这一故事时,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教师带领学生对比《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和历史文献《三国志》的记载。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还训练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接着,教师组织一个主题讨论,探讨“智谋与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最后教师提出创新写作的挑战,邀请学生从周瑜或其他人物的视角重新书写这个故事,或者设想一个现代版的“草船借箭”。这项任务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同理心,也加深了他们对原文情节的理解和记忆。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他们对阅读和探索古典名著的期待;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在思维的交互碰撞中走进名著

在白话文名著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其运用思辨性思维构建个人的阅读理解框架。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还能避免消极教学的负面影响。

在《草船借箭》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如三国时期蜀吴联手对抗曹魏,以及诸葛亮的智谋,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故事被称为‘草船借箭’而不是‘骗箭’?如果称为‘草船骗箭’又有何不妥?”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这两个称呼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可能的含义。在学生表达观点之后,教师指出,“骗”字在某些情况下带有负面含义,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的行为更多被视为一种智慧的展现,而非不道德的欺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细节和背后的智慧,还能够使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探索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景阳冈》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武松不听劝执意上岗的行为。教师提问:“武松在明知山中有猛虎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独自上山,这种行为是勇敢的体现还是鲁莽的表现?”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武松的背景和性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过去的经历是否影响了他的决定?还进行角色对比:与《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如李逵、鲁智深)相比,武松的行为有何独特之处?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武松这一角色,还能通过比较和对比,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思维的交互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名著,同时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典白话文名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典白话文名著内容可能局限于少数几部作品的精选片段,但通过教师积极和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特别是在“语言·人物·情节·思维”这一教学框架下,这些片段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的关键资源。对语言的细致分析、人物的深入探讨、情节的精心解读和思维的激发,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古典白话文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他们探索传统文学和文化遗产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思维的交互碰撞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

编辑:曾彦慧

作者简介:杨少华(1973—),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