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架”探“习作”

2024-10-22 00:00钱运宝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7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依托“支架”为学生建构有利于理解的知识框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尤其在习作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与能力,教师要立足学生生长点和知识水平,搭建适宜学生思考与实践的“支架”,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以“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以“支架”探“习作”。

一、阅读例文,拆解习作支架

小学语文在习作单元通常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例文。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例文,为学生拆解习作框架,使学生对习作进行深层次理解。

(一)阅读例文,明晰文章立意

在例文阅读中,教师可借助“支架”,引领学生明晰文章立意。为此,教师可借助问题或任务,搭建“支架”,驱动学生分析文章,使自身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得到提高。“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主题中包含《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例文,教师可依托内容进行设计。

在习作之前,我首先带领学生阅读例文,并围绕“介绍一种事物”的主题搭建脚手架。比如,在《鲸》这篇习作例文的学习中,我先是大屏幕出示和播放了鲸的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看到这些鲸,你特别想知道有关它们的什么知识?由此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得到激活后,我接着搭建“支架”:

1.课文用了什么方式描写鲸的“大”?

2.课文介绍鲸是哺乳动物时,又是怎么写的?

3.课文介绍了哪些鲸?你们喜欢哪一种鲸?

这些内容包含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问题。依托这一框架式内容,学生能够快速找到阅读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沿着这些内容循序展开阅读和探索。在学生阅读期间,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根据这一内容架构,在对应段落标记出重点词句。我在此阶段主动与学生互动。在提到鲸的“大”时,有学生表示:“鲸比象还大!”并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还有学生直接读出句子:“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并表示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数据表现出鲸的“大”。通过搭建“支架”,学生循序展开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而基于师生互动的过程,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从例文阅读中知道了如何去介绍一种事物。

(二)分析结构,拆解文章框架

在例文阅读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例文内容的全面把握,教师可搭建“支架”,引领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带领学生一步步拆解文章框架,了解文章特点。面对《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例文,教师可以按照顺序进行推进,使学生把握两篇文章在描写事物上的特点和优势。

在学生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之后,我开始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文章框架的拆解上。于是,我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阅读这两篇例文,具体任务:

1.总结《鲸》《风向袋的制作》各运用的说明方法。

2.说明《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例文呈现出的结构和框架。

3.分别叙述这两篇文章的侧重点。

依托任务对例文进行分解,继而搭建“支架”,能够使学生明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探索。特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开展了一场“讨论会”。讨论会上,我邀请学生进行阐述。比如,在提到两篇例文的结构和框架时,一位学生提到:“《风向袋的制作》是按照制作顺序介绍,写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和流程,非常有条理。”而我对此也表达了认可。在提到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时,也有学生表示:“《鲸》侧重于介绍事物的特点,《风向袋的制作》侧重于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听到这个回答,我继续追问:“那你觉得我们要是介绍一种事物,又要怎么去写呢?”这个问题使该生联想到《鲸》和《风向袋的制作》的不同侧重点和所写的内容,随即表示:“老师,我觉得需要先看看写什么事物,才能确定怎么写。”我点点头,继续问道:“如果让你写一种事物,你可能会选择什么?”说完后,我也向其他学生表示:“大家都可以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事物。”经过这一师生互动以及针对性引领的过程,建立了例文与习作之间的联系,继而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对自己想写事物的思考中,为习作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搭建习作支架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依托“介绍一种事物”的主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搭建习作支架。

(一)进入情境,确定习作主题

为确保学生能够依托自身经验和兴趣,确定习作主题,教师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搭建习作支架,使学生找到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并将学生引入某个节点中。学生确定了习作的主题后,才能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继而为写好这一事物进行探索,提升习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确定习作主题,展开对习作内容的思考,我将该单元中的《太阳》《松鼠》与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组合到一起,为学生直观呈现相对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让他们看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色。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搭建“支架”,引领学生从“我喜欢什么事物”“我最想写的事物”“怎样介绍我选择的事物”几个框架入手,确定习作主题。此阶段,有学生按此框架,先后明确“我喜欢动物、喜欢鸟儿,也喜欢养鱼”“我最想写的就是养鱼”“养鱼要知道很多知识,还要准备很多东西”。对此,我让他尝试着说一些小细节,于是他便提到:“养鱼要知道鱼适宜的温度,要有过滤,有氧气。”其他学生也在他说完后,鼓掌表达了认可。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习作主题的认知深度,我将学生分为双人小组,要求大家从自己所确定的主题出发,跟对方分享自己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介绍自己想写的内容以及习作中可能用到的说明方法。经由双人互动的过程,学生不仅主动表述了自身观点,还在倾听他人表述的过程中意识到他人想法中的亮点,继而懂得尊重和肯定他人。在最后阶段,我以小组为单位,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再现自己在交流中的重点,而其他学生则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说出一些新想法。

(二)独立探索,把握习作结构

学生在确定习作主题后,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为此,教师可在学生独立探索的阶段搭建“支架”,先进行启发引导,再引领学生主动沿着支架攀登,对习作结构进行思考。

在学生各自确定好题目,并对如何进行习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接着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具体习作结构的把握上,于是依托具体任务的设计,搭建“支架”,使学生能够找到思考与探索的节点,继而展开独立探索。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习作内容的把握:

1.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找出一张空白纸,先确定大概的习作内容。

2.侧重点放在哪里,使用什么样的结构?确定自己要写的重点和方式。

3.要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确定自己要用到的说明方法和所使用的位置。

依托任务,学生开始围绕习作题目进行“支架”的攀登,先后明确了自己的习作内容和结构以及习作中要使用的方法和可能用到的方法等。比如,有一位学生确定了“猫”这一题目,在邀请他表述自身在习作上的想法时,他表示:“我家里养了两只猫,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它们!”在表达了全家人对猫的感情后,它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内容,告诉大家:“我想写猫的特点,它们又奇怪又可爱。”我追问道:“奇怪在哪里?可爱在哪里?”一提到这个,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告诉大家:“它总会大早上蹦来跳去,喊都喊不住。但是,闲下来的时候,我一叫它,它就会亲昵地蹭过来。有时候,我在床上躺着,它就会自己趴在我身上,但凡我摸它一下,就会呼噜起来。”通过这样一个思考与表达的过程,很多学生也对如何介绍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这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协作学习,加固习作支架

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有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所以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支架”,引领学生协作学习与讨论,以加固学生对习作的认知和把握。

(一)小组协商,体现个性思维

在学生确定好要写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并依托问题或任务搭建“支架”,使学生于互动讨论中体现个性思维,展现自身特点。在介绍自己所选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建构下,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经验,进一步加固习作认知。

为保证学生习作效果,我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互相影响。所以,在学生确定习作题目,并对习作内容及结构有了初步的把握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决定进一步引领大家展开讨论,希望由此完善学生的习作思路。此阶段,我以“项目”搭“支架”,提出“探究习作实践的更好方式”的总项目,而后细分:

1.探究如何完善自己的习作内容。

2.小组协商中寻求帮助或给出建议。

围绕这两个子项目,各小组学生迅速展开讨论。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也参与其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况。比如,有一位学生跟小组同伴分享了自己想写的内容,他的题目是“郁金香的种植”,但是自己觉得种植步骤非常普通,想到的内容也十分常见,所以想让大家给一些意见。这时,小组有学生表示:“我觉得常见也挺好,如果觉得步骤普通,可以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这样大家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也有学生表示:“虽然我不知道郁金香怎么种植,但是听你一说,我也明白了。我觉得还可以写得更细节一点,比如,要不要经常晒太阳,每个阶段都要浇多少水。”这位学生听完之后,便开始修改和添加内容,并对大家表达了感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在讨论中收获了建议,给出了意见,更体现出个性化思维,为进一步提升习作效果打下基础。

(二)习作实践,体现支架建构

在习作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优势,依托支架建构,为学生自主、积极投入习作奠定基础。“介绍一种事物”要经历一个细致观察的过程,要介绍其特点,要恰当说明,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便可通过“支架”的建构将学生引入其中。

在习作实践阶段,我依托问题搭建支架,表示:“大家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写的时候,如果遇到更好的方案,是选择采用呢?还是坚持之前的想法呢?”这时,不同学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当然要选择更好的方案。”接着,就有学生表示反对,认为:“要是把计划打乱了,导致新的想法也写不好。”双方争论不休,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他表示:“不能都去考虑一下吗?觉得哪种好就去写哪个,反正我们也知道怎么去介绍了。”这个想法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习作,让学生仔细思考,想好每一个细节,向大家介绍自己所选择的事物。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更是选择邀请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内容,给予大家肯定和鼓励。同时,在某一位学生诵读之后,我还会邀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使大家都能看到不同人在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这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习作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能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提供帮助。所以,新的教育背景下,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主动从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推进“支架”的搭建,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作者单位:兰州新区秦川镇建新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