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读思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22 00:00李吉梅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7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教学模式的“1+X”群文阅读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和应用。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善于阅读、乐于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基于此,以《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一、阅读:任务驱动,指导自主阅读

阅读过程是群文阅读的基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篇文章的大意,读出文章的精彩之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系统性的学习任务推进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略读和精读两种阅读活动。

(一)略读任务——读文意

在群文阅读中,略读重点引导学生对多篇文章进行通读,一方面掌握各篇文章的大意,明确作者写了什么;另一方面分析文本的特点,了解文章整篇的写作手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群文形成初步感知,为后续群文阅读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略读任务。

任务一:通读三篇文章,包括文章梗概、作者背景、文章内容三个部分,总结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通读三篇文章,探究三篇文章中用到的写作手法,分析这样的手法产生了怎样的阅读效果。

基于上述略读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汇总任务答案,并展开小组汇报。

任务一:从内容上看,《观潮》不仅描绘了潮水的样子,还写了作者和游人的所“观”所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巫峡赏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先写巫峡多雾,因此被称为“雾峡”,然后用生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巫峡雾的各种美丽景象,最后总写巫峡的雾十分迷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梧桐树》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荫,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出作者淡淡的赞赏、欣喜和感叹之情,为我们揭示出生活需要我们认真去感受和体验的道理。

通过上述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从略读中抓取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关键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任务二:三篇文章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实景描绘和联想结合起来,如在《巫峡赏雾》中,作者从实景联想到古诗、神话,从雾的形态联想到奔跑的马群,可见作者的所感都是真实的。在《梧桐树》中,作者由落花联想到婴儿的生命,构建了实物与生活的衔接。

通过此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在略读中寻找作者描写实景和联想的句子,体会虚实结合的阅读效果,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景物特征,还能跟着作者的联想认识景物背后蕴含的哲理,让阅读过程有读、有思。

(二)精读任务——读好句

精读与略读不同,精读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需要学生在掌握了文章大意后把阅读的目光聚焦到文章的某一句上,从而对文章中的好句展开赏析阅读,分析句子的含义、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作者在该句中表达的情感等。

例如,在《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精读任务。

任务一:找出三篇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找出三篇文章中描写景物特征的句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基于上述精读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汇总任务答案,并展开小组汇报。

任务一:《观潮》:“……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些句子描写了潮来之前的场景,体现了作者期待和欣喜的心情,也渲染出一种紧张、蓄势待发的气氛。

《巫峡赏雾》:“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如此珍品,是织女抛梭织出来的吗……好厉害的跑马雾!”这些句子是作者对巫峡的雾的评价,体现了作者对“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梧桐树》:“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些句子富含深意,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生命的赞叹,另一方面也从生活角度展开了思考,为我们陈述了生活哲理。

基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解析,教师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作者在描写文章时候的心情,如《观潮》:赞叹、惊喜、喜爱、惊叹;《巫峡赏雾》:赞叹、惊讶、喜爱;《梧桐树》:赞赏、欣喜、失落。

任务二:《观潮》中的“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用了由远及近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气势汹涌的特点,这样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巫峡赏雾》中的“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这一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作者眼见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联想到山峰、牛羊群等也跟着走动起来,非常细腻地刻画了轻纱雾的形态特点。

《梧桐树》中的“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这一句描写了夏天梧桐树的生长形态,利用比喻的手法展示了梧桐树的特征,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梧桐树的赞叹。

基于学生对文章中好句的精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优美词句的应用能力。

二、思考:对比阅读,展开组文思考

(一)对比写法

在群文阅读中,不同的文章有着类似的或者截然不同的写法,而写法也让文章有了较明确的特征,给读者独一无二的阅读感受。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引导学生对《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的写法展开研究。

首先,教师展示常见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教师讲解:表达方式是文章表达情感、描述事实或者介绍事物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即我们学习过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散文、说明文等。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三篇文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也包含着抒情、描写、说明、记叙的元素。

教师讲解:写作方法,是指在文章中塑造人物、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方式,如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前后对照等,不同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以及行文特征。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如三篇文章均应用了借景抒情,但《梧桐树》中还包括了前后对照、对比的成分。

教师讲解: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要使用的语言或者表达的意思进行的一种修饰,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的修辞手法,如《观潮》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巫峡赏雾》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梧桐树》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通过对三篇文章写作手法的对比分析,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应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对比情感

对比情感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上述略读和精读中,学生已经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联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情感的同时体会生活哲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学生群文阅读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对《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的情感进行汇总分析。

《观潮》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之情。《巫峡赏雾》通过描写巫峡各种雾的形态特征,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梧桐树》通过对不同季节梧桐树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思考。

随后,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假设你来到钱塘江边观看大潮,在看完潮来潮去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气势,带给人如此惊叹的观看感受,是因为它积蓄了无穷的力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不停地努力积攒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令别人惊叹。”

紧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巫峡的雾的图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各种雾的特征,同时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巫峡的雾如此多变,形态各异,你最喜欢哪种雾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雾有着不同的形态,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它们的形态以及变化过程。可见,生活中很多的美好事物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挖掘,可能一阵风、一片云、一场雨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都值得我们用文字去描写,所以,大家不仅要热爱大自然,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记录大自然。”

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梧桐树一年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梧桐树的生命特征,同时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梧桐树的生命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何联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梧桐树一年的光景变化就像走过了人的一生,由青少年到青壮年,再到老年,生命有始有终、生活反反复复,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

三、表达:多样指导,促进学生表达

(一)口语表达:推荐一篇好文章

任务设计:从《观潮》《巫峡赏雾》《梧桐树》三篇文章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梳理文章结构和关键内容,用复述的方式向其他人推荐该文章。

(二)文章仿写:完成一篇好作文

任务设计:根据你对三篇文章的了解,模仿其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等,选择本地的景点完成一篇文章仿写。

四、总结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特点,从而让文章的主旨、情感深入人心。为此,教师要做好课堂任务设计、问题设计以及课后作业设计,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