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诗入境,借境悟情

2024-10-18 00:00:00段鹏飞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文心古诗词诗词

诗词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然而在当前,古诗词教学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兴趣

当下常用的串讲背诵等教学方式,往往容易脱离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词句记诵的趣味性和逻辑性不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产生学古诗就靠“背诵”这样片面的观念。

2.教学设计忽视个人体验

古诗词文简义丰,情感表达虽不乏直抒胸臆的方式,但委婉的曲笔是更为普遍的表现手法。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对诗词的整体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教师以文词讲解的方式去教授诗歌,忽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生发,有碍学生对诗歌本身情感的理解。

3.教学环境忽视情境创设

课本上的古诗词基本都是经典之作,内涵丰富,意韵深远。如在情感表达上,有建功立业的豪迈雄心、寄情山水的悠然心境、谪途坎坷的悲凉寂寞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情境创设,则无法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回溯经典时,发现在《文心》中,关于诗词教学的内容散见于各篇章,蕴含了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作者的诗词教学理念,对于今天的诗词教学依然有借鉴意义。

二、《文心》的诗词教学理念

《文心》认为诗词教学应首重情感,次重韵律,最后再看辞藻的修饰,甚至辞藻的修饰都可省略。由此理念,也延伸出了别样的诗词教学方式。

1.借境悟情——情境化教学方式

《文心》中的教学情境,首先在于拓宽教学场地。教学场地不仅是课堂,也可以是教师的办公室甚或家中。如在办公室里,学生听李先生借绘画讲《两首〈菩萨蛮〉》,枚叔也会在家里探讨陶渊明的诗歌。这种恰当的教学场地,更利于让学生品读诗歌内涵,从而产生自己的体悟。

教学情境还在于善用生活场景。在《新诗》一文中,对于新诗的讲解,是由“小情侣”吵架引起的。由日常生活的情境引入,更能够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教学情境还在于善借时代背景。枚叔结合工业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跳出学科知识和个人兴趣的范畴,上升到对社会命运的关注。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打动了学生,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诗画互释——跨学科教学理念

《两首〈菩萨蛮〉》中,词的相关知识是由美术老师教授的,这既体现了跨学科交流的教学理念,也包含了诗画互释的教学方式。在《文心》中,学生们都被一幅仕女图所吸引,经由图上的题词也自然导入了诗词的学习。在诗歌讲解的过程中,李先生提到诗歌和画的区别,指出画是静止的意象传达,而诗歌兼能表现动与静;画可证诗,如将抽象的诗句用具象的绘画作品展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文心》诗词教学观的启示

1.情境导入,吟诵引趣:消除学生与诗歌的时间隔阂

从《文心》中可得知:诗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和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这种理念是简单的,也是实用的。学生对古诗这种文体有陌生感,那么教师可以进行类比,如通过今人唱歌抒情和古人写诗抒情进行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诗歌“重情”的理念。

诗歌本身有韵律,而且部分诗词可以吟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朗诵,必要时可拓展用新曲编排,如用唐调吟诵,或用方言吟诵,加强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改变环境:拉近学生与诗歌的空间距离

创设情境,在于客观环境的转换。教师可借鉴《文心》,恰当地改变教学环境,如在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天空、柳树;也可在太湖边给学生讲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现场感搭建学生与诗词之间的桥梁等。从教室跨出去的一小步,就是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增长的一大步。教师还可通过变换自身装扮,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如教师可穿侠客服装讲授《侠客行》,作老儒打扮讲授《春望》等。当然,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在于主观情境的借用。借鉴《文心》中生动的主观情境的营造,教师在现代课堂可采用话剧表演或封闭性选择题的形式还原场景。如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首先进行主观情境的设置,假设学生处于杜甫这般穷困处境之中,会如何应对。在学生给出各自的答案后,教师展示杜甫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引导学生再度思考自己的选择,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杜甫其人。

3.画中味诗,媒介互通:拓宽学生与诗歌的接触边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画、诗乐、诗文、诗史……均有相通之处。根据《文心》中诗画共通的理念,教师可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尝试跨媒介交流,拓展学生与诗歌的接触边界。如在讲《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从一幅画着手;在讲《夜雨寄北》时,可从一封家信讲起;在讲《峨眉山月歌》时,可以从峨眉山、渝州的地理位置讲起,从而帮助学生体悟更直观的诗歌内容及诗情。

《文心》内涵丰富,教师应学习其精妙之处,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诗歌鉴赏理念,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同时,完善对诗歌意境的铺陈,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在观照前人诗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个人体悟,体会传统文化的妙趣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文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我和古诗词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0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