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能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其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和跨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方圆文化”是一种用来表征在历史流变过程中所不断累积起来的有关“方圆”含义和特征的文化结构类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方”强调的是静态、部分、规则、原则的一面,“圆”强调的是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的一面。君子之道,在于方圆有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构建学科间的桥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下,结合多学科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下面以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如何在九年级设计跨学科英语教学活动,凸显中华方圆文化。
一、借助语篇阅读,积累关于“圆周率”的英文表达
笔者通过“盒中盒”游戏,由可见的方形盒引出内藏的圆形盒,教授和圆相关联的词汇(centre,radius,diametre),自然引发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探索。
语篇介绍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通过割圆术等方法求解圆周率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数学家以有限逼近无限、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数学智慧,这种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宇宙、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在阅读和理解关于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语篇后,由“He did all the work using nothing but wooden sticks. It took him lots of time to work out the value”,学生总结出了“He practiced a lot”。再从“At that time no one was able to do better than him. His discovery was almost 1000 years earlier than the Europeans”,笔者引导学生回应、反思,引出perfect一词。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祖冲之使用木质工具并花费大量时间实践的事例,总结出祖冲之勤奋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文本细节中把握人物品质和行为特点。当学生了解到祖冲之的发现比欧洲早近千年,并由此引出“perfect”一词来评价他的成就时,这不仅强化了对祖冲之卓越贡献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史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语篇阅读活动,多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但不限于阅读理解、科学方法论认知、历史文化感悟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
二、利用图片设问,理解“滚动”的哲学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配图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性猜测,能够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阅读活动效果。笔者借助图片设问,引出物理学科中滚动摩擦的内容。
【教学片段】笔者呈现中国古代马车图片,引发学生思考:Why do people make wheels round instead of square? 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运用已知物理知识回答:To use rolling instead of sliding to reduce friction.
【设计意图】变换活动形式是增加课堂活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从“读”到“看”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从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场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锻炼多学科交叉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圆在方圆文化中也象征着变化无穷,滚动的圆体也逐渐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动态平衡和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
三、对话古代建筑,感受“规则”与“圆融”共生
中国古代建筑中富含“方”与“圆”的元素。笔者利用建筑中的“方圆”元素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规则”与“圆融”共生。
【教学片段】笔者呈现故宫鸟瞰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What shape catches your eyes? 学生发现故宫整体布局工整,建筑严谨有序。笔者继续提问:Who lived there? 引导学生理解并用英语表达rulers,再观察rulers与rules之间的关系,悟出中国古代建筑“方”与“规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再次呈现故宫宫门和扬州何园花窗图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同样能发现在对称的建筑中运用方形设计给人以稳重、严谨的感受,而圆形设计则给人以流动、休闲及和谐的感觉。选择方形还是圆形取决于建筑需求、功能要求、审美取向以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方圆思想深度融入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的历史,这种思想既满足了实用的需求,又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秩序和生活哲理的理解与追求。
四、观察古代铜钱,分析“外圆内方”的表达
中国古代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折射出古人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理想,其形制的延续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于秩序、和谐和稳定的重视。
【教学片段】在“盒中盒”游戏最后,笔者揭开谜底:一枚外圆内方的中国古代铜钱。教师发问:Why is the ancient coin in the shape of square inside and round outside?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Becaus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hat the heaven was round while the earth was square. 教师追问:Only this reason?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讨论。教师分享自己的理解:The outer roundness represents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while the inner square stands for integrity and principle.师生共同讨论中国古代哲学中“外圆内方”的人格理想。讨论结合近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选择题继续展开。
—Miss Li, I don’t want to say sorry to Daniel.
—I’m afraid you . After all, you broke his glasses.
A. may B. have to C. mustn’t" " " " " "D. needn’t
在这一对话中,“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灵活变通与坚守原则并重,这与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的价值观相契合。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在倾听和质疑他人观点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方圆文化所代表的和谐、包容、规则等理念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促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成长的意义,拓展视野与思维深度,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整合输入信息,探究“月圆”到“人圆”的文化内核
中国传统节日是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凸显方圆文化的英语教学就不得不提中秋节。
【教学片段】笔者展示一张中秋节的图片,提问:Which festival is it? 学生借助圆桌上的月饼、夜空中的圆月、人们的笑脸,推测出这是中秋节。教师由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英译(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a long life;miles apart,we’ll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方圆文化中“圆”所传递的圆满的含义。
【设计意图】基于图片,通过让学生描述中秋节的圆形元素,启发学生从“月圆”联想到“人圆”,揭示圆形元素背后所象征的家庭和睦与团圆的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月圆人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圆满和幸福的重要象征。
本节课基于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将多学科(领域)中与中华方圆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英语学科,实施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实现用英文表达生活中的“方”与“圆”,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方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英语阅读专项课题“初中英语文本阅读课悬念式导入设计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2yyy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