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筛选素材,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指导学生构思立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指导学生列出提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指导学生修改加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作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过程性指导时,通过引导学生筛选素材、构思立意、列出提纲、修改加工,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一、引导学生筛选素材,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主要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的思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搜集素材,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1.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知识
只有拥有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才容易产生直觉思维,就如同不是每个人被落下的苹果砸到都会想到去实践研究,进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练就敏锐,保持敏感,拓宽知识面,培养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为写作奠定基础。
2.从日常小事入手,转变学生观念
“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师应从日常小事入手,转变学生的观念,引导其发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常之处。记得某年七年级开学之初,笔者登记学生基本信息,发现一些学生连父母电话、家庭住址等都记不清楚。笔者便引导学生给家人建立档案,促进学生关注家人、关爱家人;给上学的路线建立档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培养直觉思维;给全班同学建立档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人。
3.条分缕析,培养学生筛选素材的能力
搜集素材是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筛选所积累的素材。例如,每次开学的第一节作文课,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写暑假趣事。教师指导学生筛选素材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打开思维,至少说3件假期中的趣事,并用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的一句话概括,写在草稿本上。学生在思考“趣事”时一般会局限在人和人之间,面比较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除了写人和人之间的趣事,还可以写人和动物、人和植物、人和书本、动物和动物等主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其次,可以让学生思考每件事情的过程、细节、有趣的原因,在草稿本上备注。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趣事”的意义或价值,最终选择一件最有趣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人生价值的事进行写作。
二、指导学生构思立意,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在积累作文素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 促使学生形成独到的见解, 实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构思”即确定行文的思路与文章的架构,“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好的文章,行文思路、文章框架必然是清晰明了的。教师应指导学生立足作文文本明确“立意”,不能为了所谓的文章深度而随意拔高,空喊口号。
1.变换角度,发现选材深意
搜集素材除了将着眼点放在事情本身外,还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同样的事情,思考的角度不同,作文的立意也不同。例如,面对老人当街摔倒无人敢扶的报道,有的学生仅在作文中对路人不扶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从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路人的无情。其实,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那么路人为何眼睁睁地看着老人倒在自己面前而不去搀扶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信任危机、道德困境、法律上的举证责任等角度进行思考,不停留在事件表象,而是变换角度,发现材料的深意。
2.小中见大,挖掘选材深意
小中见大,就是指通过小事反映出大的主题,从小我走向大我,体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一名学生在《走近才知味》习作中,写自己“二模”考试一塌糊涂,后来周末到乡下奶奶家散心,在奶奶的园子里发现了秋葵,做法很是奇特,不管哪种吃法,都要把秋葵放在开水里过一下才好吃。于是,她将作文主题归结为“走近秋葵才知道秋葵的味道”。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作文选材很好,但立意不高,可以把“只有经过高温,秋葵的味道才会这样清香”,从物引申到自己的生活。考试的失败难道不是一场高温的洗礼吗?人生更是如此,困难和挫折也是一种“高温的洗礼”。经过教师一步步地指导,学生作文的立意明显较之前有了深度。
三、指导学生列出提纲,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准确而有条理是逻辑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文章结构往往缺乏逻辑性,没有章法,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列提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立纲起草”就是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按照立意积极思考、整理思路的过程。
1.设计问题,整理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列纲起草。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作文“送别”时,首先紧扣文章标题,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谁送别谁?这两个人物是什么关系?送别的背景是什么?时间、地点、环境如何?为什么要送别?怎样送别的?送别时人物的表现怎么样?送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思路有了清晰的认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确定文章的写作提纲。
2.根据文题及立意,明确详略
文章重点的确定要结合文题。仍然以“送别”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作文的详略安排:谁送别谁?(略写。)这两个人物是什么关系?(略写。)送别的背景是什么?(略写。)时间、地点、环境如何?(略写。)为什么要送别?怎样送别的?(较详。)送别时人物的表现怎么样?(详写。)送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略写。)
同时,文章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不同。教师要根据立意指导学生安排文章详略,避免主次不分。例如,同样是写母亲给上学没带伞的女儿送伞,如果文章的立意是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那么重点可以放在写母亲送伞时行程的艰难上,写她如何顶风冒雨把伞送给即将放学的女儿;如果文章的立意是表现女儿对母亲爱的回报、反哺,那么重点可以放在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等思考上。通过逐步指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就会受到循序渐进的训练。
四、指导学生修改加工,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内容的思维形态,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作文重点部分具体而生动。部分学生作文缺少细致生动的描写,有时甚至要为凑字数而绞尽脑汁。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细节,文章内容不具体;另一方面是记叙和描写分不清,只是简略叙述,缺少生动描写。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增加描写,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描写是写作记叙文常用的手法之一,合理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例如,有的学生写回忆爷爷的作文:“年幼的我很想吃桌子上的花生,可是因年纪小,打不开花生。爷爷拿起花生轻轻一捏,就剥开了。”这样的作文很平淡,不够生动,爷爷的形象也不够清晰。笔者引导学生想象爷爷当时剥花生时表情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把花生剥开的。修改后的作文如下:“外公慈爱地看着我,微微一笑,‘来,像这样,用大拇指与食指,对着这条线,轻轻一摁。’‘啪’的一声,花生壳裂开了一条缝。外公再用手往左右两边一剥,红红的花生仁便像个调皮的孩子滚了出来,在外公宽大的手掌上来回动着。而我的嘴里不一会儿就多了个‘白胖娃娃’,随着‘咯嘣’一声脆响,花生的香甜便溢满了口腔。”
经过修改,学生增加了外公剥花生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对花生的描写,读后,外公慈爱又充满智慧的形象立刻清晰起来。因此,细节描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中学)